红色调艺术作品赏析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调艺术作品赏析500字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犹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史。
近年来,红色题材创作悄然改变,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创作气象焕然一新——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缘何这么燃
近年来,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悄然改变,从电影《智取虎山》《血战湘江》到《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到《新世界》,从儿童剧《红缨》、话剧《谷文昌》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沂蒙三章》、杂技剧《战上海》,叫好又叫座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焕然一新的创作气象逐渐形成。
在这些作品中,红色故事被以富有时代感的方式重新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感动的涟漪;红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鲜活地树立在人们面前。
红色题材特有的精气神,深刻而广泛地吸引着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以理想之美、仰之美、人性之美滋养、陶冶和丰盈着人们的内心。
大批红色题材精品力作涌现,成为文艺界献给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1.让观众与英雄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沟通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尤其是红色题材。
红色题材作品集中反映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艺术魅力蕴含于题材的思想性、历史性和叙事性之中。
人是
历史的主体,也是叙事的主体,塑造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彰显红色题材艺术内涵的必由之路。
从红色题材的创作实践来看,小说《红岩》与江姐、《创业史》与梁生宝,电影《闪闪的红星》与潘冬子、《英雄儿女》与王成、《红色娘子军》与吴琼花,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
而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恰恰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着时代特征,凝聚着时代精神。
新时代,社会风貌以及观众的文艺诉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今天的人们依然仰视红色故事里的英雄,也更渴望与英雄进行和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艺术家对人物形象进行时代化的塑造。
近年来成功的红色题材创作,正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通过让人物形象走近当代受众,提升了作品的品质。
儿童剧《红缨》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放牛郎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作品以细腻的舞台表演,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出王二小的情感世界,讲述了王二小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赋予了这个经典的红色人物形象更多的成长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看到了民族大义在王二小内心的萌发和积聚,因此,当王二小壮烈牺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观者无不泪目,艺术效果感人至深。
话剧《谷文昌》摒弃“高大全”的套路,通过谷文昌在东山植树治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工作和生活片段,在低处叙事,向高处写人,带领观众走入谷文昌的内心深处,在情感共鸣中体会一名党的好干部的使命担当。
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中共中央领导人进驻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的故事。
影片也是从小处着眼,以平视的视角和温情的叙事,以光影艺术的
手法表现开国元勋们质朴醇厚的家国情怀,拉近了历史与现实、领袖与人民的情感距离,受到普遍好评。
2.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传递深邃精神力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
红色题材承载着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宝库。
近百年来,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不乏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艺史的永恒经典。
它们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史;也如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标示着人类意志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更像一声声嘹亮的号角,激励着华夏儿女沿着民族复兴大道坚定地走向未来。
而经典的红色题材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常演不衰,不仅在于其讲述的故事、宣扬的道理,更在于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可以说,充沛的精神内涵是红色题材的独特标识。
品读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我们总会被其中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坚贞不屈、顽强拼搏的意志所感动。
这正是红色题材特有的精神力量。
这些创作实例表明,如果把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比作一块宝石,艺术创作就需要运用文字、色彩、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手段,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耐心打磨,使其闪烁出无限绚烂的光彩,从而有质感、有温度地传递深邃的精神力量。
3.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红色题材也不例外。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统一于创作实践的,特别是完成了红色题材的选择
之后,“怎么写”的重要性就会愈发凸显出来。
可喜的是,这一不良现象已经得到有力扭转,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刷新着人们对红色题材的认识的同时,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红色题材的热情和心。
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以激光、投影灯等现代舞美手段,在舞台上呈现“滔滔河水”,逼真地表现“红嫂”李桂芳等32位妇女以肩架桥的历史细节,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为“红嫂”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形象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唯美的形式诠释李侠与兰芬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发挥舞蹈艺术肢体语言之所长,完成人物内心戏的视觉转化,让人在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灵洗礼。
杂技剧《战上海》则以“新难
奇美绝”的海派杂技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城市攻坚战的
紧张和艰难,以“无声”的方式表现了人民军队解放上海的历史。
这些作品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极大拓展了题材的表现空间,让人看到了红色题材更丰富的面相。
可见,立足题材,超越题材,是红色题材焕发时代精神、走近当代受众的关键所在。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这是红色题材常写常新的根由所在。
只要保持充沛的创造力,从时代的审美需求出发,不断探求并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的美学关系,红色文艺必能持续收获人气与掌声。
总之,近年来的红色题材文艺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取向,灌注了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要求,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也是人民的颜色。
而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创作,理应反映人民心声,接受并通得过人民的验收,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和引领人民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