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浅谈希腊三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浅谈希腊三贤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浅谈希腊三贤
浅谈希腊三贤
思想的海洋广袤而深邃,我愿假手于西方哲学史这只航船,承载着我年轻有激情的心,拨开迷雾,戳穿假象,给自己的思想境界寻找一个足够的高度。
回首远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思想大师们的人数虽然很少,却与人类命运和时代文明息息相关。
他们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造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徜徉其间,我们心旷神怡,掩卷长思,痴醉其中。
他们是真理的发现者,是思想的解放者,是文明的启蒙者,是科学的传播者。
他们以其光芒四射的智慧改变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有人曾说:“希腊哲学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宗教信仰构成西方文化的经和纬。
”这足以认识到希腊哲学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在古希腊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三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他们不但哲学贡献显赫,更以其师徒关系而举世闻名,并且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不可不谓是哲学界历史上的一大盛况。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
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
苏是个地道的雅典人,父亲是石匠,母亲是接生婆。
苏仿其母亲职业的名称,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
苏好学多思,身体强壮,话语幽默。
晚年被控以多项罪名而判处死刑,他拒绝了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做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苏有很多学生,包括著名的柏拉图、色诺芬等等。
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但他的一些口头谈话却通过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我们所知。
这些谈话奠定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
在苏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哲学”,讨论些“世
界本源”、“宇宙构成”之类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问题。
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正是他针锋相对的提出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观点,即“心灵的转向”,所以人们常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在苏格拉底一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但比较模糊,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追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即“德行就是知识”。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苏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常采用“诘问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是对方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再发问过程中,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反诘法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极力降低自己语言的难懂性,应用比喻和对话以及当时的事实例子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运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强行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现今的教育事业极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他不懈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勇于提出与先贤相反的“研究自我”的观点以及对理性的尊崇与信仰都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他的两句名言“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与“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向未知领域探索,不断汲取知识。
二、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出身于一个十分显贵的雅典家族,受到过良好的贵族教育,青年时代师从苏格拉底。
在他28岁时,苏逝世,这对他的打击和影响是深重的。
他由此痛恨雅典的民主政治,并思考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
公元前387年柏回到雅典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阿提卡德摩斯学园,即柏拉图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教学思想只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想”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可以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理论”。
柏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由哲学家统治,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
在这个国家中男女完全平等且都有其特殊功能。
柏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且他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柏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主张身心和谐发展。
柏式的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
柏理想中的乌托邦尽管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吗,但他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在《律法》中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在现今社会对我们仍有重大意义,尽管这一口号我们喊了很多年也收到了极大成效,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无法完全实现。
柏的教育观完整而系统,对体育极其重视,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而柏的爱情观我们应辩证的学习,排斥肉欲,肉欲是人性中兽性得表现,这一理念不顾人的正常欲望,柏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唯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也在现今男女恋爱关系中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
三、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
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马克思曾称亚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亚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在物理学方面,亚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做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
亚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述逻辑的范畴。
亚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亚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的发展,并且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亚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的著作可称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发展并逐渐完善了“地心说”为人类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在现在看来,亚的物理学观点不尽正确,但也推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亚在教育方面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仍有指导意义。
他重视练习和实践;师生关系上,他要求勇于挑战,坚持真理;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这完全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直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句话。
这三位伟大哲人的思想气贯长虹,对后世影响巨大。
从苏格拉底的思想基本成熟的公元前429年算起,到亚里士多德去世的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也不过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
而就在这一百年间,连续诞生三位人类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贤。
三贤之中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更深层次发展。
我们后人有幸观临这次已被定格的盛况,在叹为观止之余,或许还能再做些什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生的道路上要充分利用哲学知识来装扮美化自己的
生活。
哲学,是一门使得生活更加美好的艺术,是智慧的学问,先人知此而创造哲学,后人理当学习继承发扬和创新!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从来都认为哲学类的书太枯燥,不适合我这种没有耐心的人读,但是罗素的《西
方哲学史》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让我爱不释手。
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枯燥无
味的哲学书,反倒像是在和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头对话,听他絮絮叨叨的说着自己
对哲学的感悟,思路清晰明朗,有条不紊,即使稍微掺杂一些个人感情色彩,却
也无伤大雅,值得人一品再品。
作者波特兰•罗素,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很多评论说他在书中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
实于原意,甚至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但正如世人所说,一千个
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自有自己的一套对人对物的评定标
准,我们改变不了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别人的思想。
在我看来罗素不懂形
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
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
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
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
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但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
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
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
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接受罗素自己而不
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
可避免的问题。
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助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
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
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
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
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
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人
常问什么是哲学?对于这个问题,即使是自诩自己研究了一辈子哲学的人也很难
给出让人信服的的解释。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
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
令人目瞪口呆。
举
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所以,什么是人?
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有许多,各有其优点。
相比之下,我认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
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
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但是罗素毕竟是人,所以也
不用苛求他写出一本绝对完美绝对忠实的书。
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
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就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原来话可以说的这么清楚!很幸
运在启蒙时能看到这本书
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
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
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
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这些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屋顶而已。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
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
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
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通过这本《西方哲学史》,也折射了作者罗素的思辨立场。
任何一个作者,尤其是试图写历史的作者,都避免不了按照自己口味臧否人物。
众所周知,罗素是自由派哲学家(无神论),反对残酷无情的对他人,而且他是以数学为基础切入哲学体系,所以,罗素对于具有严密逻辑跟数理论证的哲学推崇备至,因为如此,他花费大幅章节阐述发现了微积分的莱布尼兹哲学体系(虽然罗素鄙视莱布尼兹说一套想一套的市侩心态),而对于卢梭,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只说卢梭是个浪漫主义文人,但对卢梭的哲学则大不以为然。
同样的心态他也用在同胞拜伦身上。
同样,纵算罗素是超越国界的大贤,但对于本国文化仍有一份自尊心,提及牛顿,他赞不绝口。
而对于创建了英国建国思路基础的洛功哲学,也觉得是代表了先进的思想。
而他对于笛卡儿,黑尔格,叔本华等欧洲大陆哲学,虽然没有直说反对,但从他表露出的对于纳粹的愤恨(此书写作年代正是纳粹猖獗时期),能感觉出,他对于纳粹思想基础的大普鲁士哲学十分失望。
一脉相传自黑格尔的马克思学说,罗素也表现出讥讽之意。
因为,他觉得马克思不懂数学,而且他对于理想国一直持有怀疑意见,所以,他认为马克思创建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纯属谬论。
在罗素看来,所谓哲学,就是科学跟神学之间的空白领域,两者都有兴趣在这片空白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
于是,这片空白之地忽而升起神学恐怖的祭台,忽尔又沦入世俗强权之中。
对希腊哲学,罗素觉得太老旧过时,中世纪神学,又黑暗腐朽。
法国浪漫主义在他看来会产生暴民,而普鲁士秩序主义,会为暴君提供土壤。
那么,能称得
上对于人类有贡献的哲学,就是英国洛克经验主义功利哲学。
这种哲学理念,出现了君主宪政跟温和社会改革。
甚至还出现了以英国为母国标本创建的新大陆——美国。
粗略看完罗素《西方哲学史》之后,掩卷长思,再返头看我们中国哲学,觉得十分失望。
假如把道家学说勉强比为法国浪漫主义,与其相对应的就是把儒家比为普鲁士秩序主义,而佛学只在艺术领域里折显智慧。
当然,这种比喻十分不协调,因为我们的哲学从来不讲究体系逻辑,所有哲学家不研究数学,只是从经验出发。
于是,这种哲学跟阿拉伯,中世纪基督教差不多,是落后愚昧的哲学体系。
而西方在中世纪后,逐步摆脱神学控制,迸发出惊人的智慧跟创造力,将人类智力提升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而我们中国人,却跟猪圈里的猪一样,在皇权跟语录的经书里转来转去。
所以,鸦片战争与其说是西方列强的军事行动,还不如说是先进文化对于落后文化的冲击。
当然了这本书应该说还是有偏颇的,比如,尼采这一章,他没有提到《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之类美学见解。
而这一点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响的部分。
最明显的是,由于哲学立场不同,罗素对思辨哲学抱有偏见和轻视态度,他也就不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尤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
我推想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论述也是可能有偏颇的。
总体说来,罗素的这本书使得我相信哲学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我以前出于无知所认为的纯粹是书呆子的梦呓。
也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
在培训之初,我们被告知要写下5000字的有关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卷)的读后感。
当时拿出那本厚厚的《西方哲学史》一翻,顿时感到前路是一片黑暗,无他,每个字都认识,可是连到一起咋就不明白是啥意思了呢!因为是晚多数人两周接受培训,所以并不明白我们以后是要做教师的,为什么还要阅读哲学著作并且要写读后感。
在进行了一个周的做题、批课、做题、听讲座的过程后,我们在这个周一有幸听到了赵校长给我们几个新人开的讲座。
直至本听完赵
校长的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
读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上课技巧的培养,也不是有关于上课方式的学习,而是,教师自身的内涵修养,要想使自己的课厚重起来,首先就要先让自己厚重起来,这便是我们好多老师终身学习的意义所在。
但是在这一周多的时间里,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运作中完成,根本没有时间来读这么厚的一本书。
不过俗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是海绵,挤挤总会出来的。
我每天是坐公交车上下班,来回共40分钟,还好车上人不多,总是能找到座位,所以我有时候就会利用这些时间看上几页书,晚上回来做完当天的任务以后,就在睡前再看几页书,这本书总是会伴我入睡,所以每次都会睡得很快,很踏实。
开玩笑的,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本书,首先我百度了下罗素其人。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也是本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之一。
罗素曾访问苏联,会见列宁;受梁启超邀请,他于1920-1921年间到中国讲学9个月,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推进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罗素热”风靡全国。
他一生著述七八十种,其大部分作品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其流畅清新的散文享誉甚高,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早期的罗素是个研究数学的科学家,他的《数学原理》一书是二十世纪重大的科学成果。
而后,他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学习并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接着写出《德国的社会民主》,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罗素一直都没有忽视对哲学领域的探索。
他于1905年在《心灵》杂质上发表了《论指谓》这一名文,该文确实出自他对逻辑学的研究并奠定了他著名的摹状词理论基础。
他于1911年发表的《亲知的知识和摹状的知识》首次阐明了这两种知识间的重要区别。
1912年,他在“家庭大学丛书”中出版了《哲学问题》一书,他对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感到满意,因为它包含了他的许多基本哲学观点。
1914年3月,罗素赴美国,在哈佛大学开课,为诺威尔讲座作系列讲演。
他的讲演受到了热烈欢迎,讲演稿以《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为题于1914年8月出版。
该书所采取的是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它把罗素置
于约翰·洛克、贝克莱、大卫·休谟和穆勒的继承者的行列。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
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
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
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
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所以说作为一个数学家、同时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带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从数学方面来谈哲学,也会使我们对于他的哲学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想,这也是他为何不喜欢情感派哲学家的原因吧。
这一点我会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详细说明的。
我首先看了下目录,上卷书讲的古代哲学史,下半卷讲近代哲学史,因为借到的是上卷书,所以我看了下版本就还回去了,自己从网上找了这本书,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跳着读了一下,上下卷都有。
当然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从网上查了一下大家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很奇怪,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
本来想一边听音乐一边写,后来发现听音乐太干扰了。
好,这是题外话。
大家都说梯利的哲学史比较适合新人来读,又有人说罗素的这本才是真正的哲学史,是站在哲学里看哲学,既然说的这么好,那么我是要真的拜读一下才能解开心中的疑惑了。
虽然大学是相对文科的专业,可是对于一个高中理科的人来说,想要深入去接触一本哲学著作还是很有难度的,下面我就简单讲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从整体讲一下对于这本书的一个大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