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一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看海》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看海教案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课件。

海潮的录像资料。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

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并记住)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 、交流自渎情况,认识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棒)
(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二)合作释疑
(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
(三)展示评价
(分组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


(四)巩固深化
(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作者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想一想,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简述课文脉络。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好.)
(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同学们再浏览全文。

)
(二)合作释疑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
(三)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深化
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
,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的表达看海的愉快。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

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五、布置作业
1、书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品读课文第二段。

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2、品读第三段。

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棒)
(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同学们再浏览全文。


(二)合作释疑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
(三)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深化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1、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3、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5分钟后,看哪组回答的最好.)
(引导学生读出)
(一)自学质疑
(学生自由读文)
(二)合作释疑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


(三)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深化
1、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

体会总起句再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六、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3)完成课后作业指导。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渺.小灶.台超.过
()()()
庞.大仪.式城.市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古道( )的海洋()的农民
( )的校园()的特区( )的面庞
3、用线条搭配词语。

传递翅膀描画钢材
改变信息运送国界
插上模样越出春光
4、多音字组词。

le () mó ( )
了模
liǎo( ) mú()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高速公路代替了( )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 .
2)、昔日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他们(),似春燕在()上,传递着( ),描画着()。

答案:
1、miǎo zào chāo
pang yí chéng
2、泥泞知识贫穷
美丽彩色熟悉
3、传递信息、插上翅膀、改变模样
描画春光、运送钢材、越出国界
4、好了了解模样模子
5、
1)泥泞的古道幢幢厂房
2)插上翅膀飞起新的信息美好时光
14、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

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课文中指的是。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

(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

(1)入摩泪尽、胡尘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2)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
三、1。

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祖父的园子》教案。

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祖父的园子课文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

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

.”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

."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