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的实证研究
侯艳芹;张淑敏;汪启荣;杨阳
【摘要】为探讨自我表露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抽取被试300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表露程度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控制组在自我表露的各维度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SCL-90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大学生自我表露、促进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名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9(019)002
【总页数】6页(P105-110)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表露;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
【作者】侯艳芹;张淑敏;汪启荣;杨阳
【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0 引言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团体成员为干预对象,通过合理的辅导活动与策略,使团体成员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影响、学习,建立新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通过社交技巧的训练改善人际关系,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人格健全,提高适应能力。
自我表露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选定的干预对象为团体成员,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活动和方式,使成员改变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认知,掌握自我表露的技巧,提高社交技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针对自我表露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大学生,采用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设计提高自我表露能力的干预方案,通过干预前后比较,验证其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我表露水平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以本校三年制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300人进行问
卷测试。
发放问卷300份,通过初试筛选干预对象,根据统计学原理,以自我表
露得分为标准,将被试分为三组,总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为低分组,中间范围内的为中等组,低分组、中等组、高分组的人数分别为85人、130人、85人。
从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各自随机抽取20名被试随机分配到
实验组和控制组,即实验组、控制组各30人。
1.3 研究工具
(1)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SDQ)
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的表露: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或工作、金钱、个性、身体。
每个维度包括10个项目,每个项目针对4个目标人(父亲、母亲、男
性朋友、女性朋友)。
0表示什么都不说,1表示向他人说了一些,2表示非常详
细地告诉他人,X表示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露自己,分别以1、2、3、1分进行统计[1]。
李林英对该问卷进行了翻译和修订,针对不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试测。
经检验,该问卷在6个维度上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4、0.84、0.84、0.87、0.86、0.86,分半信度为 0.92,效标关联效度为0.58[2]。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 Derogatis编制、陈会昌修订[3],包括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
采用5级记分,“1”代表没有症状,“2”代表症状很轻,“3”代表症状中等,“4”代表症状偏重,“5”代表症状严重。
总分越高,表明身心健康水平越差。
1.4 干预方案
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定为:促进成员客观地表露自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具体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次数一二三四五六单元名称有缘相聚认识自我表露
心理剧观看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心灵不设防有你相随单元目标1.介绍团体成员认识,促进相互了解。
2.介绍团体目标、规范和活动。
自我表露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关于自我表露的好处与坏处、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自我表露的原则等,并强调自我表露的适宜性问题,提高成员对自我表露的认识。
观看心理剧,进行思考和讨论,认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人际交往常见问题,设计情境,引导被试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共同讨论角色扮演的结果和感受,交流心得。
1.加强人际互动。
2.合理使用表露技巧。
3.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1.面对离别,引导
成员回顾、强化所学内容和技巧。
2.加强领悟并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第一,团体开始阶段。
介绍团体成员认识,促进相互了解,介绍团体目标、规范和活动。
第二,团体过渡阶段。
认识自我表露,开设自我表露专题心理讲座,围绕自我表露的含义、利与弊、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和表露原则等知识进行介绍,并强调自我表露的适宜性问题,加深成员对自我表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团体工作阶段。
引导成员改变对人际交往的不良认知和态度,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学会更好地表露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观看心理剧:通过心理剧的观看,进行思考和讨论,认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人际交往问题,设计情境,引导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共同讨论角色扮演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心灵不设防活动:加强人际互动,帮助成员使用表露技巧,提高表露水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团体结束阶段。
主要任务是面对离别,引导成员回顾、强化所学内容和技巧,加强领悟并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表2 干预方案组别实验组控制组前测O1 O3实验处理X后测O2 O4
表2中,O1、O2分别代表对实验组自我表露的前测与后测,O3、O4分别代表
对控制组自自我表露的前测与后测。
X代表实验处理,即本研究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处理。
1.6 数据统计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测、后测结果的差异是否显著,来验证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大学生自我表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自我表露程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表3 不同自我表露程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总均分低分组①1.44±0.37 2.07±0.62
1.90±0.62 1.72±0.63 1.67±0.51 1.64±0.64 1.54±0.55 1.65±0.54 1.64±0.50 1.64±0.56 1.67±0.46中间组②1.40±0.44 1.98±0.55 1.83±0.61 1.67±0.57
1.60±0.58 1.60±0.56 1.49±0.48 1.63±0.57 1.58±0.53 1.59±0.49 1.66±0.50
高分组③1.33±0.42 1.72±0.51 1.58±0.52 1.41±0.46 1.45±0.46 1.46±0.54
1.37±0.47 1.50±0.57 1.43±0.44 1.44±0.47 1.46±0.42 F 1.652 8.719 7.066
7.782 4.310 2.659 2.640 1.946 4.801 3.649 6.006事后检验①>②>③①>②
>③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②②>③*①>③①>②>③①>②②>③*①>
③*①>②>③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②>③*①>
③*①>②>③①>②①>③*②>③*①>②>③①>②①>③*②>③*
表3显示,不同自我表露程度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各个因子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事后检验表明,SCL-90量表的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
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自我表露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说明即自我表露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
2.2 团体训练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数据分析
2.2.1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
表4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信息类别自我表露均分态度
和观点爱好和兴趣学习钱个性身体实验组(n=30)M/SD 1.92 0.56 2.01 0.58 1.97 0.63 1.88 0.66 1.91 0.67 1.80 0.65 1.91 0.60控制组(n=30)M/SD 1.91 0.60 2.00 0.60 1.98 0.62 1.88 0.67 1.83 0.67 1.82 0.63 1.90 0.60 t 0.036
0.039-0.099 0.002 0.496-0.122 0.067
表4中,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控制组在态度和观点、爱好和兴趣、学习、钱、个性、身体和自我表露总分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自我表露基本相同,可以看作是等质样本。
2.2.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5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量表维度心理健康总均分性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实验组(n=30)
M/SD 1.27 0.34 1.73 0.55 1.73 0.71 1.48 0.48 1.41 0.54 1.49 0.60 1.39 0.49 1.49 0.66 1.47 0.59 1.41 0.47 1.48 0.47控制组(n=30)M/SD 1.31 0.33 1.91
0.63 1.72 0.63 1.57 0.54 1.52 0.44 1.57 0.59 1.47 0.54 1.56 0.74 1.50 0.44
1.49 0.46 1.56 0.43 t-0.556-1.241 0.080-0.745-0.874-0.546-0.621-0.433-0.247-0.717-0.686
表5中,T检验表明,实验组、控制组在症状自评量表10个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同,可以看作是等质样本。
2.3 团体训练干预后自我表露数据分析
2.3.1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
表6 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信息类别自我表露总分态度和观点爱好和兴趣学习钱个性身体实验组(n=30)M/SD 2.40 0.42 2.43 0.38 2.40 0.45 2.36 0.48 2.36 0.46 2.26 0.50 2.37 0.41控制组(n=30)M/SD 1.98 0.61 2.09 0.60 2.04 0.63 1.95 0.69 1.91 0.70 1.89 0.66 1.98 0.62 t
3.026*2.519*2.501*2.622*2.840*2.466*2.818*
表6中,T检验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控制组在自我表露的各维度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3.2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7 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量表维度心理健康总分性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实验组(n=30)M/SD 1.15 0.22 1.30 0.33 1.30 0.32 1.24 0.30 1.21 0.29 1.27 0.37 1.23 0.40 1.26
0.38 1.23 0.31 1.17 0.25 1.23 0.27控制组(n=30)M/SD 1.23 0.31 1.45 0.56
1.69 0.66 1.53 0.52 1.54 0.44 1.64 0.56 1.33 0.55 1.64 0.76 1.51 0.39 1.43
0.43 1.57 0.43 t-0.558-1.975-2.808*-2.602*-3.430*-2.944*-1.197-2.366*-
3.176*-2.761*-3.458*
表7中,T检验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控制组在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上和总分上差异显著。
2.4 干预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
2.4.1 团体训练前、后实验组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
表8 团体训练前、后实验组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信息类别自我表露总分态度和观
点爱好和兴趣学习钱个性身体前测(n=30)M/SD 1.94 0.56 2.01 0.59 1.98
0.63 1.90 0.66 1.94 0.67 1.82 0.65 1.93 0.60后测(n=30)M/SD 2.40 0.42 2.43 0.38 2.40 0.45 2.06 0.48 2.36 0.46 1.96 0.50 2.37 0.41 t-3.817*-3.314*-
3.160*-1.249-3.008*-1.066-3.452*
表8中,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在自我表露的各维度和总分上差异显著。
2.4.2 团体训练前、后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9中,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在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和总分上差异显著。
2.4.3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
表10中,T检验结果表明,控制组在前测后测比较时,自我表露的各维度和总分
上差异不显著。
2.4.4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表11中,T检验结果表明,控制组在前测后测比较时,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和总分
上差异不显著。
表9 团体训练前、后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量表维度心理健康总分性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前测(n=30)M/SD 1.27
0.35 1.73 0.56 1.75 0.70 1.49 0.48 1.42 0.55 1.50 0.60 1.39 0.50 1.49 0.67
1.48 0.59 1.40 0.48 1.49 0.48后测(n=30)M/SD 1.15 0.22 1.63 0.46 1.30 0.32 1.24 0.30 1.21 0.29 1.27 0.37 1.23 0.40 1.26 0.38 1.23 0.31 1.27 0.25 1.23 0.27 t 1.739 1.526 3.352*
2.555*1.999 1.857 1.364 1.781 2.130*1.351 2.702* 表10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信息类别自我表露总分态度和观点爱好和兴趣学习钱个性身体前测(n=30)M/SD 1.97 0.60 2.07 0.60 2.02 0.62 1.91 0.68 1.89 0.68 1.87 0.64 1.96 0.61后测(n=30)M/SD 1.98 0.61 2.09 0.60 2.04 0.63 1.95 0.69 1.91 0.70 1.89 0.66 1.98 0.62 t-0.101-0.120-0.103-0.243-0.118-0.083-0.136
表11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量表维度心理健康总分性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前测(n=30)M/SD 1.31
0.34 1.89 0.64 1.71 0.65 1.55 0.54 1.51 0.46 1.57 0.61 1.46 0.56 1.59 0.77
1.48 0.37 1.47 0.43 1.55 0.44后测(n=30)M/SD 1.43 0.30 1.78 0.60 1.69 0.66 1.53 0.52 1.54 0.44 1.64 0.56 1.50 0.55 1.64 0.76 1.51 0.39 1.43 0.43 1.57 0.43 t-1.138 0.636 0.116 0.138-0.302-0.426-0.280-0.238-0.357 0.316-0.128 3 讨论
3.1 不同自我表露程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其他因子均分和总均分上,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说明随着自我表露程度的上升,心理健康水平在提高。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如李林英(2008)的研究表明,自我表露与抑郁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自我表露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抑郁、强迫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自我表露越低,抑郁感越强,强迫倾向越突出[4]。
对自我表露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CL-90得分与自我表露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自我表露能力较高的大学生能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并在学习、生活中受人欢迎,易形成开放、积极的人际网络。
而自我表露能力低的大学生内心封闭,习惯于隐藏自己真正的感受与想法,压抑对他人的表露,对人际交往持回避、退缩、疏远的消极态度,导致难以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当然,表露也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的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的缺点、隐私,也会使人际关系受到损害。
3.2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数据分析
实验组、控制组在干预前在自我表露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和总分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可以看作是两个等质的组。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控制组在自我表露的各维度和总分上差异显著,在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分和总分上差异显著,均有显著降低,这些因子的变化,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增强大学生自我表露、促进心理健康上有明显的影响,干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干预结束后的前测与后测比较来看,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上的得分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前测相比差异并不显著,说明本干预研究对改善强迫症状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该心理干预只是针对自我表露而设置,对与人际交往关系密切的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效果比较显著,对强迫症状改善不明显。
另外大学生在躯体化、恐怖因子上得分本就很低,说明学生在这两方面基础很好,增强自我表露对这两方面改善不太明显也有很可能。
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态度和观点、爱好和兴趣、学习、个性、自我表露总分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说明心理干预促进了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露,而身体、钱属于大学生相对隐私的部分,大学生由于强烈的自尊心或虚荣心、爱面子等因素,使心理干预效果不明显。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心理
健康总分方面差异显著,说明自我表露的增强明显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焦虑、敌对、恐怖、偏执方面虽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大改善作用。
控制组前、后测试的结果比较显示,自我表露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和总分差异均不显著。
说明日常学习生活中,虽然大学生一直在进行人际交往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单纯依靠自然成长与适应并不能使其自我表露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
4 结论
寓教于乐、注重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表露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通过自我表露专题讲座,使实验组大学生掌握了自我表露的理论知识,了解了自我表露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的利与弊、表露的适宜性和互惠性,改变了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态度,提升了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自我表露心理剧的表演、观看学习,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自我表露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了消极认知和封闭的沟通态度,敞开人际沟通的大门,养成自我表露的习惯,形成了积极乐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心灵不设防等,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了有效和恰当的自我表露技能。
通过自我表露团体辅导,增进了大学生人际交流,促进了人际和谐,提高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减少大学生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有显著作用,明显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应该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2-15.
[2]刘露.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体育学院,2008.
[3]刘海红.外蒙古留学生、内蒙古蒙汉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于少萍.高职生自我表露、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