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建议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ological Protection生态保护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建议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崔剑生
本文从分析新时期沈阳滨水慢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系统要素出发,分析其现
状和制约性因素,结合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新趋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河流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载体,依托河流及两岸打造亲水休闲空间是当代城市改善其空间结构的趋势,引领着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建设新的时尚和潮流。
新加坡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原因之一是它沿着新加坡河而建,拥有众多的码头,而且面临海峡;伦敦的泰晤士河是城市的骨干,激活了城市的活力,让城市更有魅力;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也以拥有众多的河流而闻名于世。
在国内,近年来,人们对滨水空间的关注度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而日益提高。
如上海的黄浦江、重庆的长江、天津的海河、广州的珠江、杭州的钱塘江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滨水资源,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滨水空间。
2018年,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依托沈阳经济区城市群打造北方最佳快旅慢游大都市旅游目的地。
城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是沈阳新时期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从供给层面,以浑河两岸、百里运河为代表的滨水慢行系统建设与完善启动了沈阳城市建设供给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能够充分释放城市创新活力、引领全域旅游的落实,与沈阳市振兴发展战略定位也是契合的。
从需求层面,滨水空间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市场需求的新趋势,反映了城乡居民新的心理诉求,还隐含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
二、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沈阳市人民政府在《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构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并提出“以浑河为轴线,完善和提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
战略定位通过“多规合一”,整合沈阳市区的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促进沈阳城市的国土空间实现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经过几年发展进入成长期,其中浑河绿道、蒲河绿道和辽河绿道等滨水慢行道已经建成并成为百姓休闲观光和节庆赛事活动的重要场地。
对比世界级城市河流,浑河具有滩地宽、绿量大的特征,是沈阳最大的滨水开敞空间、城市主要的生态廊道、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与休闲空间。
沈阳市总体规划将浑河沿线定义为城市“银带”,与南北“金廊”构成沈阳城市发展的“大十字”结构。
沈阳运河是沈阳市区重要的水系,又称为“玉带”,包括北运河和南运河,北运河东起东陵,西至于洪,汇入丁香湖;而南运河为沈阳母亲河浑河的古河道,连接了北运河与浑河,形成了沈阳一湖三河的壮观生态纽带,整条庞大水系的沿线大大小小分布着52个游园绿化景观,增添了城市风采,丰富了沿岸人民的业余休闲生活。
2020开始,沈阳计划打造“慢行友好城市”,目前,沈阳市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滨水慢道,主要集中在浑河两岸、运河沿线和一些明渠周边;另一个是城市核心区的慢行系统。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建设对沈阳市打造“慢行友好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方面,沈阳滨水空间及延伸区域的生态绿化不足,主河道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方面,滨水慢道之间、绿地之间仍缺乏互联互通,依托城市水系而建立的慢行交通网络发展滞后;功能方面,浑河两岸、运河沿线的滨水区及周边居住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SYSK2020-21-12)阶段性成果之一,主持人:崔剑生。
作者简介:崔剑生(1978—),男,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
Tourism Overview61
Ecological Protection 生态保护
区比例过大,其他功能和产业较少,配套服务、休息、卫生、标识等设施不完善;文化方面,对沈阳和浑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及展示不充分,缺乏标志性文化展示。
从上述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对浑河两岸及运河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聚集作用,已成为沈阳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意义
(一)有利于沈阳市总体规划落地实施
沈阳市总体规划将浑河沿线定义为城市“银带”,与南北“金廊”构成沈阳城市发展的“大十字”结构。
“一河两岸”“运河沿线”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和休闲功能的提升,可以展示滨水空间自然生态景观及两岸城市组团景观,实现沿线景观上的连接;慢道的串联,可以将河流绿地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连接,并促进滨水生态环境向城市纵深区域的影响渗透。
(二)有利于促进城市休闲、交通、生态功能融合
完善滨水慢行系统有利于落实国家政策。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都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满足旅游体验的‘慢游’交通网络”。
滨水慢行系统可持续发展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轨共进的重要抓手。
(三)有利于文旅、交通、城建多个行业、产业间协调发展
浑河及运河水系所处的位置对沈阳市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景观作用和泄洪作用,为沈阳创新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提供了重要空间载体。
依托浑河和运河水系而建立的滨水慢行系统有助于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引导着城市“慢行系统”的新供给,符合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可提升城市滨水区规划科学性和增强可持续发展功能,能够更好地促进沈阳市旅游交通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四)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全域旅游
滨水慢行系统追求的是休闲、交通、文化、生态融合统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更注重生态环保和品质提升,有助于缓解机动车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新型城镇化城市空间的新需求。
四、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政策制定启动较晚
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地早在2010—2013年就制定了以绿道为代表的慢行规划政策文件,沈阳市在交通和旅游不断融合的趋势下仍缺乏专项的慢行交通规划,尤其是缺乏全域滨水慢行交通规划。
(二)滨水慢行系统智慧化普及渗透有待深入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
智慧化建设可满足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全面需求,提供现代化体验,为人们提供互动式、一站式的产品和服务,是提高百姓体验满意度的系统工程。
对于城市滨水空间在智慧产品(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等应用转化方面,沈阳市尚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覆盖面不高、渗透率不强等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核心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滨水慢行系统内部要素耦合有待加强
国内多数地区对慢行交通系统主要从规划、建设、运营、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与全面实施。
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滨水慢行系统交通与文体旅融合发展与整体功能开发初步提上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四)滨水慢行系统质量和品位有待提升
目前,沈阳市滨水慢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旧落后且没有特色,“快进慢游”网络的接驳性和便利性都很不健全,指示路标不明显且不规范,对沈阳和浑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展示不充分,缺乏标志性设施和整体品牌。
五、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增强整体连续性
第一,既要考虑串联滨水沿线的景观景点,又要关注区域内公路网、公交系统、交通集散中心的有机衔接,建设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连接通道,使“快进”和“慢游”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要建设便捷高效的换乘与接驳体系,实现滨水沿线的“快进”网络与“慢游”网络的无缝衔接。
第二,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自身应当自成体系,利用现在河流走向和周边地势、环境、资源,将滨水空间连接为一个连续线性整体,通过空间有效连接与关键节点指示,实现慢行系统的整体连接性,进而形成沿线生态的整体连接性。
同时,应注重通过联络型绿道加强对附近公园和开放
Tourism Overview 62
Ecological Protection生态保护
绿地的连接,为野生动物保存自然廊道,将生态环境、观光休闲和社会文化三大功能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促进滨水慢行系统与市区的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形成一个覆盖城区、全域分布的滨水慢行网络,通过滨水慢行系统可持续性提升整体城市滨水空间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二)增强智慧功能
未来,应当全面推进“一河两岸”和“百里运河”引领下的滨水空间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智慧化发展,为将沈阳建成北方最佳快旅慢游目的地提供技术支撑:一要与《沈阳“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对接,实现智慧交通、智慧景区、智慧商场、智慧运动休闲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全面深入推动慢行交通引领下的滨水空间相关产业的信息化、智慧化发展;二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与滨水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据资源赋能滨水慢行系统,加速商务、住宿、交通、文化旅游休闲设施系统等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三要强化沈阳市“一河两岸”“百里运河”涉及的研学、休闲、娱乐、环保、安全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智慧手段的应用和创新,依托本地文旅部、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部、环保部、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智慧研学、智慧休闲、智慧娱乐、智慧安防、智慧旅游等项目,为公众提供现代化、定制化、高效化、品质化的服务。
(三)践行低碳循环理念
滨水慢行交通即本身具有生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的意义,实践中应强化水系的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并在建立过程中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第一,沈阳市区水系主要来自浑河,源头来自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沿途流经清原、新宾、抚顺、沈阳、辽中、辽阳、海城、台安等辽宁中部城市群,浑河污染治理要求全流域采取共同有效行动,沿岸的各地需要携手合作,加强浑河水环境全线全域的综合整治。
第二,必须与资源过度消耗“脱钩”,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放缓生态退化等方式来做好滨水空间建设;同时必须与生态化原则“挂钩”,要通过遵循清洁、低碳、循环的原则来建设滨水慢行空间,贯彻“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各项指标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确定沈阳市滨水空间相关产业的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地、以水定产。
(四)体现人的参与性
一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命共同体”。
滨水慢行空间及周边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应当贯彻“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为此滨水慢行系统建设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按照自然、社会和人类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的方式方法推进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激发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强化市民参与的平台支持,提高市民参与的组织化水平,推动绿色教育润物无声地形成有效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加强智库平台建设,构建人才孵化机制。
要建立滨水慢行系统研究平台,依托研究平台进一步吸纳和培养水利、绿道、休闲、生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人才,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性思维的沈阳慢行交通规划人才孵化机制,同时,结合沈阳实际,对滨水慢行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详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与控制指标,从而提出可操作、能落地的方案,为建立和完善沈阳市滨水慢行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五)强化依法治理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滨水慢行系统归根结底离不开水系的改善,因此,要改变河流条块分割、各自管理模式。
一条河流水系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水安全、水生态及水环境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单一的工程和项目,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和局部的问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划定浑河全线的水生态红线,构建具有上下游整体生态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好浑河整体的水生态环境。
六、结语
滨水空间发展已成为沈阳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的中心和沈阳城市现代化建设引擎,地位举足轻重。
滨水慢行系统规划工作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对接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条件,确定生态控制线、开发边界,实现滨水空间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各类主体积极、顺畅地协同创造,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得到永续利用,带动整个滨水产业带运行体系高效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百姓增添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优化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Tourism Overview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