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3.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4.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5.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6. 弹性: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7.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9.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10.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11. 互补品: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12.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3.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 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2. 边际量: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3.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4.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6.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7. 预算线: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8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9.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10. 正常物品: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1. 低档物品: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2.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1.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6. 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7. 等斜线: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8.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

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9. 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特指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规模报酬
变化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

1. 机会成本: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 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 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 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

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5. 短期成本: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

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6.长期成本: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

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7.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

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

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8.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1.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

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2. 收支相抵点: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3. 停止营业点: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4.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 垄断: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
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2. 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
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

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

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这就是自然垄断。

3. 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
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4.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5. 寡头垄断: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1. 边际产品: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2. 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VMP = P * MP
3. 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MRP = MR * MP
4. 边际要素成本: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MFC=[L*W(L)]’=W(L)+L*[dW(L)/dL]
二. 问答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1)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 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 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答: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

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

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

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画图略)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
答: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1)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
均衡价格的下降。

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2)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

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为什么?
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其价格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会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高档消费品是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因而降低价格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

5.用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答:(1)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值必须大于1,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也就是均衡数量增加给卖者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大于其价格下降给卖者带来的损失,所以总收益增加。

(2)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谷贱伤农”是指农民因为粮食丰收而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是小于1的,农产品的丰收使其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就会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增加的幅度,也就是农产品均衡数量增加给农民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小于其价格下降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最终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6.什么是无差异曲线?它有哪些特征?
答: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点: (1)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 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而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3) 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7.什么是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已获得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的购买消费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Px·Qx十Py·Qy=M或Σ(P i·Q i)=M
(2)MUx/Px=MUy/Py=MUm或者表示为MU i/P i=λ。

其中(1)式为约束条件,(2)式为均衡条件。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只有在这一点上所表示的X与Y两种商品的组合上,消费者才达到了偏好不变、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Px·Qx十Py·Qy=M (2)MRS XY=P X/P Y
其中(1)式为约束条件,(2)式为均衡条件。

8.经济学家认为,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带给他们的效用小于相当于这些实物的货币津贴。

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种看法正确。

因为发放货币津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放实物津贴,则可能此实物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最需要的,从而出现发放的实物量大于消费者自由选择时所消费的实物量,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

造成消费者总体效用水平的降低。

如下图,AB代表商品价格一定时发放货币津贴形成的预算线,如发放实物津贴,该消费者可得到Y1的实物,所获得的效用为U1,如发放货币津贴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Y2的实物和X2的其它商品,所获得的效应为U2。

U2>U1。

9.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试用该规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必要性。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理性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我国企业有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我国有企业意义较大。

10.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的特征是什么?
答: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等产量线的特征有:(1) 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

(2) 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3) 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4) 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1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确定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TP=f(L ,K)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AP=TP/Q ,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其公式为MP=△TP/△Q 。

假定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的要素都是固定不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引起的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相应变化。

假定,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则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有如下关系: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分别递减,此三者的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

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分析可变要素的生产效率时,可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到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

首先理性厂商的决策不会考虑第三阶段,因为在第三阶段,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零,意味着增加变动投入将减少总产量,而减少变动投入反而增加总产量。

其次,厂商也不会选择第一阶段。

因为在这个阶段,由于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厂商的利润还在增加,厂商的可变要素投入至少要增加到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平均产量不再增加为止。

因此,理性的厂商总是将一种变动要素投在平均产量递减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第二阶段上。

这个阶段就是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阶段。

当然,在这个阶段上,有许多可供厂商选择的变动要素投入点。

厂商事实上会投入多少变动要素与既定的固定要素相结合,不仅取决于具体的生产函数,而且还取决于成本函数和市场需求状况。

12.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的原因是短期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随着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到达最大后递减,于是平均成本便呈先递减,到达最低,然后递增的U 形。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企业开始生产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相应地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形成U 形。

13.什么是完全竞争?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答: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包括:(1)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 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 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任何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 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

X (其它商Y 1 O
Y 2
X 1 X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