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导试验
生理依赖性试验方法
1、小鼠跳跃试验(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短期内重复大剂量给药,然后注射阿片受体
拮抗剂,如受试物属于阿片类药物,则动物发生跳跃 反应,跳跃次数可反应依赖性程度。 (2)动物:健康小鼠。 (3)实验步骤:药物剂量常按递增法,有时也配合采用 恒量法,给药总量可按镇痛ED50的倍数计算。连续 给药数天(根据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确定给药时间), 末次药后2h(以吗啡为例)腹腔注射纳络酮,观察 30min内的跳跃动物数及跳跃次数,还可观察1h内的 小鼠体重减轻程度。
➢致幻剂麦角乙二胺激活5-HT2A受体
生理学基础
二、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神经环路 ➢中脑-皮质-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是导致物质 依赖的关键部位,但机制不同。如阿片类通 过激活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阿片受体而抑 制GABA能神经元的活动,使VTA区DA能神 经元抑制,NAc的DA神经元活性增强。
致依赖性药物分类
吗啡、可待因、罂粟碱
临床应用:镇痛、镇咳、心源性哮喘,止泻, 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海洛因:毒品,即二乙酰吗啡
特征:
·致欣快作用,使人情绪松弛、忘乎所以,渴求再 次用药。 ·呼吸抑制、精神障碍、恶心呕吐等 戒断综合征:
停药8-12小时后出现不安、哈欠、流涕、流泪、 出汗、食欲缺乏、入睡困难等;
停药后24小时左右症状加重,瞳孔散大、发冷 发热,同时出现呕吐、腹泻;
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统 称为“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s);另外还有一些具有依赖性潜力的化 学物质没有被列入公约管制,因此,将具有依 赖性特性的药物分为三大类:
1. 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 麻醉药品指连续使用后易产
生理依赖性试验方法
2、大鼠体重减轻试验(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出现后,大鼠体重减
轻,但非阿片类镇痛药和镇静催眠药则无明显作用。 阿片类戒断后大鼠体重急剧下降,以戒断后24-48h最 明显,是考察阿片类身体依赖性的较好指标。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自然戒断试验每天早、晚相同时间测定 大鼠体重,每次测重后按体重给药,每天2次,连续 给药数周。剂量根据LD50和ED50及给药途径制定。 末次给药后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体重1次,比较停药后 不同时间的体重变化。
4、戒断综合征:
是指机体在长期大剂量接触某种精 神活性药物后,突然停止或减少用量或 应用受体拮抗剂所引起的一系列体征和 症状。
生理学基础
一、精神活性物质急性作用的分子靶位
➢阿片类激活G蛋白偶联的阿片受体
➢可卡因类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重摄取而间 接激活多巴胺受体
➢大麻类激活I型、II型大麻受体 ➢巴比妥类激活GABAA受体 ➢苯丙胺类促进突触囊泡释放多巴胺和抑制 多巴胺的重摄取而激活多巴胺受体
目标定位:社会功能的康复
原 理: (1)美沙酮和吗啡一样,也是阿片受体 的激动剂; (2)作用较吗啡弱; (3)作用时程长,消除缓慢,戒断症状 较轻;L-乙酰美沙酮作用时间更长。
应用注意: • 因半衰期长,易产生药物累积,发 生呼吸抑制,首剂剂量宜少。
2、阿片受体拮抗剂 • 纳曲酮、希丙吗啡、纳美芬、纳洛酮 • 阻断阿片受体,消除欣快特性; • 常用方法:脱毒后纳曲酮维持
生理依赖性试验方法
4、大鼠攻击试验(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大鼠对阿片类药物形成依赖性后停药或用拮 抗剂催促,可发生戒断症状,易与同笼大鼠发生相互 攻击(一般停药后72h最明显,24h时极不明显;具 有间断性的特点,可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天)。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按递增剂量给药,连续数天,如有依赖 性,则停药后大鼠出现体重减轻、摇体、眼睑下垂及 扭体等戒断症状;此时如将大鼠同居一笼,则出现嘶 叫、对阵和相互攻击现象,甚至受伤致死。一般于停 药后第3天进行试验(将动物同居一笼),观察1h, 记录对阵时程和嘶叫,以及攻击和互咬次数。
3.生理依赖性
又称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是指 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 平衡状态,处于适应态的患者需要持续用药以维 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被打破,将出现 戒断综合征。
中断用药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 戒断综合征,它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
药物依赖性-药物毒理学
第十七章 人类药物成瘾和依赖性
主要内容
➢ 基本概念 ➢ 生理学基础 ➢ 致依赖性药物分类及特征 ➢ 药物依赖性机制 ➢ 药物依赖性评价
1.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是由精神活性 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间断地用该药的行为和 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的欣快 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发的 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吗啡、海洛因等药物刺激蓝斑核去甲 肾上腺素系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神 经元放电,停药后该神经元放电增加, 引起戒断症状,是身体依赖性的基础。
VTA-NAc是奖赏效应的DA通路。在VTA的 DA能神经元上有阿片受体,阿片类药物 激活阿片受体,影响DA能神经元的兴奋 性。是产生精神依赖性的基础。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纳曲酮防源自吸法)• 消除正性强化作用
3、调节相关神经递子的药物 可乐定:
• 原来治疗高血压,非阿片类脱毒治疗药; • 控制戒断综合征中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 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
• 与多塞平或硝西泮合用治疗效果好。
4、 丁丙诺啡
• 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 对拒绝美沙酮治疗和纳曲酮无效者也有效;
医辨证治疗;
一、化学药戒毒药(西药戒毒药) (一)阿片类
阿片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本身有成瘾的危害;
非阿片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效果相 对差,不良反应多,不会导致滥用。
1、美沙酮维持疗法
由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Dole 和Nyswander首先采用,直接原因是 当时海洛因滥用在美国造成了严重的 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镇痛药: 自然戒断实验或替代实验及 催促试验
·镇静催眠药: 自然戒断实验或替代实验及诱导试

镇痛药
自然戒断试验 替代实验
吗啡型戒断 症状分级
轻 中重极 度 度度重
催促试验












镇静催眠药
自然戒断实验
巴比妥类戒 断症状分级
轻中 重 度度 度
替代实验
即“交叉身 体依赖性试 验”亦称 “单次剂量 抑制试验”
停药36小时症状达高峰,一周后症状缓解
二、大麻类
➢ 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产生宁静与欣快松弛的 情绪改变。
➢ 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出现幻觉与妄 想,患者思维紊乱、焦虑不安。
➢ 滥用成瘾后出现神情萎靡和表情呆滞、记 忆障碍等,同时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等心血管功能的改变。
三、致幻剂
➢ 氯胺酮 ➢ 滥用后出现幻觉、梦境、眩晕、运动功能
生生理依赖性和心里依赖性,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的药物。 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2. 精神药品,能产生心里依赖性,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兴奋药、致幻剂等。 ➢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可卡因类;苯丙胺类;咖啡因类 ➢ 致幻药:大麻、麦角二乙胺
障碍、恶心、呕吐、与环境分离感等中毒 反应。
四、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
➢ 吸食后情绪高昂、精力充沛、食欲减退、 并出现欣快感。
➢ 滥用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表现为幻觉、 妄想、焦虑、行为呆板等症状。
➢ 停药后可表现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抑 郁等。
五、中枢抑制药
➢ 苯二氮卓类 不当的治疗模式:
失眠或焦虑→安眠药治疗→出现反跳性失 眠→加大药物治疗→产生耐药性→加大药 物治疗→出现依赖性→无法终止治疗。 ➢ 连续应用4个月以上即出现显著地依赖性 ➢ 停药36小时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焦虑 、烦躁、头痛、心悸、失眠或噩梦等。
·为什么会形成药物依赖性?
正性强化因子
药物
奖赏系统 :精神效应 →精神依赖性→渴求
停药后的身体效应→ 身体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
负性强化因子
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神经通路,可 引起人的欣快等精神效应,即正性强 化效应(奖赏效应),这是驱使滥用 者强迫性主动觅药行为的主要动力, 也是形成精神依赖性的基础。
3. 非麻醉性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
药物依赖性特征
一、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特征
阿片(鸦片)类药物:
(1)鸦片; (2)吗啡等鸦片中提取的生物碱; (3)吗啡衍生物海洛因; (4)人工合成的杜冷丁、美沙酮、镇痛新。
阿片(鸦片)是罂粟的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 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其中以下三种生物碱有 临床药用价值:
药物依赖性作用评价
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尤其是麻醉药 品和精神药品的研制开发中,评价该 药的依赖性潜力,是毒理学评价中一 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利用适宜的动物 实验来评价新药的依赖性潜力,在卫 生部颁布的《新药注册管理办法》中 有明确的规定和技术要求。
(一)生理依赖性实验方法
据新药所属类别不同,需进行以下 几方面试验:
蓝斑核(LC)
与身体依赖性有关的脑区:
起源于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 弥散性调节系统。(神经科学 图15.11)
功能牵涉到 注意力、
意识、 睡眠周期、 学习和记忆、 焦虑和疼痛、 情绪、 脑代谢。
戒毒药
• 自然戒断法:顺应性差; 药物戒断法:顺应性好,主流。
• 西药戒毒:脱瘾药和镇静药; 中药戒毒:根据不同药物的成瘾,中
六、可卡因类
➢ 具有兴奋作用 ➢ 明显欣快感,进而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障碍,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 停药后出现轻度戒断综合征,出现疲乏、
嗜睡、精神抑郁、心动过缓及过度摄食等 症状。
药物依赖性机制
强化效应和奖赏系统的概念
脑内有一种奖赏机制,在采取有利生 存和繁衍的行动后,可以给予一种愉快 舒适的感受(正性奖赏),促使人继续 采取这种行动;如果遇到对生存和繁衍 不利的情况,则给予痛苦和不舒适的感 受,称为惩罚(负性奖赏)。
药物依赖性又可进一步分为心里依赖性和生 理依赖性。
2.心里依赖性
又称精神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 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 期性地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 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断药后一般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药物的精神依 赖性是构成药物滥用倾向的重要药理特性。
药物依赖性的突出表现是不能自我 克制地追求毒品等依赖性药物,这 种药物引起的强制性行为称为强化 效应。
引起强化效应的药物(或刺激因子) 称为强化因子。
根据强化效应性质分为:
①正性强化因子,指能引起欣快或精神愉快 舒适的感受的药物(或刺激),可引起用药 者主动寻找这种药物(或寻求刺激)的强化 效应。 ②负性强化因子,指能引起精神不快或身体 不适(如戒断症状)的药物(或刺激),促 使用药者为避免这种不适而采取被动寻找这 种药物(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生理依赖性试验方法
3、大鼠替代试验(替代试验、交叉躯体依赖性试验) (1)原理:阿片类药物都有基本相同的药理作用,给动
物阿片类药物并使之产生身体依赖性后停药,代之以 受试药,观察动物是否发生戒断症状。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掺食法连续给以吗啡使动物产生身体依 赖性,5天后以生理盐水、吗啡或不同剂量受试药代 替,每8h给药1次,连续6次。替代前(基础值)及替 代后每隔4h测定体重1次,计算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比较替代药物组和吗啡依赖组之间的差异。
生理依赖性试验方法
5、戒断症状的记分评定(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动物长期获得阿片类药物后,其中枢神经系
统能产生一种适应状态,停药或注射拮抗剂后机体出 现一系列生理干扰现象即戒断症状。对这些戒断症状 的轻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即可判断药物的身体依赖性 潜力。 (2)动物:常用大鼠和猴。其中阿片类药物在猴上的依 赖性表现与人较接近,戒断症状比较明显且易于观察。 (3)实验步骤:按剂量递增法并配合恒量法给药,也可 用拮抗剂纳络酮催促戒断。自然戒断或催促戒断后观 察一系列戒断症状,根据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 时间进行综合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