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性与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5期 主持人:陈立胜1
[主持人语]“具身性”现象是现象学运动长期聚焦的一种心智现象,它与“意向性”、“交互主体性”等议题一起构成了现象学的核心论域。近年来,“具身性”现象更是日益受到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当代著名现象学家莫兰教授《具身性与能动性》一文细致梳理了“具身性”现象各个面向在现象学运动之中展开的内在脉络与最新进展,既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路标,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献指引。
具身性与能动性*
[美]德莫特·莫兰著2 罗志达译
[摘 要] 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与梅洛-庞蒂)提供了当代哲学中关于具身性最为重要且最富影
响力的解释,这包括区分“身体”和“躯体”与讨论肉身间互动的本质。人类的具身性是感知、概
念、动觉能力的基础。本文则主要是聚焦于胡塞尔与梅洛-庞蒂,讨论具身性与能动性的现象
学,以阐明身体的不同存在样态(身体与躯体)、身体在触觉中的独特构造(回返性),以及身体
与性别、想象、幻觉等经验之中的关系,从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现象学的身体理论。
[关键词] 身体 躯体 触觉 回返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5-0031-17
1陈立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斯·舍勒全集》翻译与研究”(项目号17ZDA033)、广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象学视阈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项目号GD18YZX01)的阶段性成果。
2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是世界著名的现象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哲学系主任、教授,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前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主席、北京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执行主席。曾长期担任现象学与生存哲学协会(SPEP)的执行主席(2013~2016)和都柏林大学哲学系主任(1989~2001)。是国际著名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的现任主编,以及重要图书系列Contributions to Phenomenology的共同主编,为推动现象学的国际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6月24日至7月4日应邀在中山大学进行了有关“现象学核心概念”的6次学术报告,受到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本文是其中第三讲。
一、现象学中对具身性的突破性发现
20世纪以及当代分析的心灵哲学中,除了个别著名的例外,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身体;即便在讨论感知和能动性时,即便后者显然依赖于身体。另一方面,现象学运动—特别是通过胡塞尔、施泰因、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突破性研究—乃是20世纪中第一个真正坚持具身性之中心地位的哲学潮流,并且使得它在意识分析与主体性分析中成为主题1。并且,人们持续地挖掘他们原创性发现中的洞见,以推动当前关于具身性的研究。
首先,现象学是以一种整体主义的方式来处理具身性现象。从一开始,其语言就是独特的。胡塞尔谈论了各种“具身性”(Leiblichkeit和Verleiblichung)2,也谈论了“躯体化”(Verkörperung)3和“人类化”(Vermenschlichung)4,而梅洛-庞蒂主要谈论的则是“肉身化”(incarnation)5。肉身化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历史处境、位置,以及时间的、有限的乃至意向性的被构造本质。具身性将我们局域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和时间,但其自身的发展、成长与得失等等有着其内在的轨迹。为了表达肉身化的脆弱性和厚度(thickness/l’épaisseur),萨特和梅洛-庞蒂都求诸“肉身”(flesh/la chair)这个概念,它被理解为我们身体的活的薄膜,是我们与周遭感性的、主体间的世界之间进行接触与交换的恒定点。梅洛-庞蒂说,肉身在触摸着世界。
并且,现象学所提供的依然相关且重要的描述不仅关于身体与其直接此时此地之周遭的关系,而且还关于具身主体与其他具身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乃至于具身主体在相互理解、在肉身间关系(包括性关系)中的“纠缠”(intertwining)现象(胡塞尔的“融合”(Verflechtung);梅洛-庞蒂的“交织”(l’interlacs)6)—梅洛-庞蒂则将之命名为“肉身间性”(intercorporeality)。现象学对具身性、交互肉身性以及交互主体性的这种强调对分析的心灵哲学中所采取的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纠正;通过德雷福斯7、盖拉格8以及扎哈维等人的工作,这也影响了诸如阿尔瓦·诺伊(Alva
1Joona Taipale, Phenomenology and Embodiment. Husserl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Subjectivity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4),以及Taylor Carman,‘The Body in Husserl and Merleau-Ponty’, Philosophical Topics, 1999 vol. 27 no. 2, pp. 205–226.
2E. Husse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Dritter Teil. 1929–1935, Husserliana XV, The Hague: Nijhoff, 1973, p. 289. 《胡塞尔全集》以下简称Hua,并附上页码。
3Edmund Husserl,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Erster Teil. 1905–1920, ed. Iso Kern, Husserliana XIII, The Hague: Nijhoff, 1973, p. 139.
4Hua XV, p.705.
5Maurice Merleau-Ponty,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texte établi par Claude Lefort (Paris: Gallimard, 1964), trans. A. Lingis,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P., 1968. 后文则略缩为VI,并加以英文和法文的页码,比如这里VI,第31页,第51页。
6参看Moran,‘The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 Intertwining (Verflechtung) and Reflexivity’, in Dermot Moran and R. T. Jensen, eds, The Phenomenology of Embodied Subjectivity, Contributions to Phenomenology Vol. 71, Dordrecht: Springer, 2014, pp. 285–303.
7参看Dreyfus,‘The Current Relevance of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 Issue 4, Spring 1996; 以及H. L. Dreyfus,with S. Dreyfus, ‘The Challenge of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 for Cognitive Science’, in Perspective on Embodiment: The Intersections of Nature and Culture, ed. Gail Weiss and Honi Fern Hab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参看Gallagher, How the Body Shapes the Mind, Oxford: OUP, 2005以及‘Body Schema and Intentionality’, in The Body and the Self, ed. José Bermúdez, et al.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5, pp. 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