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管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5.1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5.1.1顶管掘进质量控制措施
在工程中顶管司机应严格按照顶管安全操作规程,在不同的地层掘进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操作,避免出现超挖、欠挖甚至掘进面坍塌的情况。

为了防止顶管机掘进对地面产生有害的沉降和倾斜,防止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层开裂和变形,必须规范顶管机操作并选择适当的掘进参数,减小地层损失,将地表隆陷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1) 顶管推进施工
①在顶管推进施工前,应分析所穿越的地层的地质条件,尤其是砂层变化,编制适合顶管推进作业指导书。

②维护开挖面稳定的泥水或加泥材料,其黏度、密度组配等性质,应配合相关地层条件,经试验确定。

③开挖面的压力应视地质、地下水位、临近结构物状况等而设定。

④开挖时发现漏
泥、流沙、土质恶化、排泥阻塞、开挖面溢水等现象,造成开挖面压力急剧变化而影响开挖面稳定时,应立即停止开挖,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⑤因机械故障停止开挖后,重新开挖前,须探测开挖面状态,如发现松动、崩落等情形,须实施处理后,才能开挖。

⑥因更换刀具、去除障碍物等需要而必须进入开挖面时,开挖面的土水压力应逐渐以压力置换或采取其他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方式,必要时应对开挖面土体实施改良。

⑦推进前须认真分析前两环顶管推进测量报表及地面的地表变形观测资料,从而决定本环推进轴线控制的方法、措施。

⑧实施推进作业不得损坏管节。

应避免顶管机体滚动或侧移。

注意维持开挖面稳定。

⑨通过主顶油缸的推力及数量推测、测量方法等控制推进。

⑩顶进时,必须逐日记录顶管的运作状况、开挖量等控制状况,以及开挖面压力状况、路线测量机地表沉陷测量等监测状况。

2) 顶管进洞及到达段施工
①在顶管进洞及到达段施工前,根据接收竖井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编制详细的顶管进洞作业指导书。

②顶管到达段施工前,必须作好顶管轴线方向传递测量,加强测量作业,确切掌握顶管位置及其与接收竖井的相对关系。

③到达段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附近地层、地面、建(构)筑物等的状况,据以调整推进速度、排渣量推力,避免施工对接收竖井及地层造成过度挤压或松弛作用,致使地层扰动,发生沉陷现象。

④顶管机离洞口封门<10m时,必须妥善控制顶管推进的土水压力。

5.1.2防水质量控制措施
本防水包括管节自防水、管节接缝防水、嵌缝防水、螺栓孔防水和渗漏处理几项内容。

防水的质量验收合格标准为:不得有线流、滴漏和漏泥砂,允许湿渍,要求平面平均漏水量或湿渍不超过设计要求。

1)所有施工需要的防水材料,进场时必须有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并且进场后必须抽
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2)遇水膨胀橡胶定型制品,在其出厂运输和存放时必须做好防潮措施,在其存放仓库必
须按规定做好防水安全措施。

当顶管遇各种原因暂停施工时,应对新拼装环处的防水密封垫涂抹缓膨胀剂。

3)管节端头密封条在粘贴前必须进行界面处理,粘贴面应保持干净、干燥、坚实、平整,
保证管节的粘贴质量,对于已损坏的管节必须首先进行修理后方可进行粘贴施工。

涂胶的管节密封垫沟槽应满涂,密封贴也应涂胶,即密封垫、沟槽双面涂胶。

涂刷工具应用专用工具刀,刀头为锯齿状。

涂胶后应凉置一段时间(一般10~15min,但随温度、湿度有变),待手指接触不粘后方可粘贴。

管节四个角部的密封垫既不得耸肩,又不得塌肩。

密封垫粘好后,严禁歪斜、扭曲现象。

管节在粘贴好密封垫12h内,不允许送下井拼装。

管节止水条粘贴完成后,必须用蓬布等加以遮盖,防止管节破坏或淋雨。

4)管节在运输、堆放、翻身、拼装等工作时均应不损坏管节防水槽等关键部分,管节拼
装时必须保护防水材料不被破坏,并严防脱槽、扭曲和移位现象的发生,如发现损坏防水材料,轻则修补、重则重新调换,以确保管节接缝防水质量。

5)防水施工应与其它施工作业,即衬砌制作、衬砌检漏、衬砌堆放、成环拼装、顶管
顶进、回填注浆等配合,共同保证防水效果。

5.2施工质量标准
1)管节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2)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
3)接口的焊接质量焊缝无损探伤检验符合设计要求;
4)管道的管底坡度无明显反坡现象;
5)管道接口端部无破损,顶裂现象,接口处无滴漏;
6)管道内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修补密实、表面管节;管道无
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
7)管道与工作井进出洞口的间隙连接牢固,洞口无渗水漏水;
8)顶管施工贯通后管道的水平轴线偏差50mm;
9)顶管施工贯通后管道的内底高程+30,-40;
5.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3.1工作井垂直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起重机司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起重机;
运行前应检查指令灯、按扭外观是否完好,层门和上下限的电气连锁开关是否正常。

操作开关动作是否正确。

正式运行前应空载运行2~3次,发现故障应及时修复;
1)吊装时应检查被吊装物品在离地时是否稳固,在重物吊装时不准采用快速下放,做到
平稳操作,不准超载;
2)在吊装时操作人员必须按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操作,不准私自操作和无指挥状态下操
作,非起重指挥人员不准指挥;
3)井下装卸人员必须在物品到达井底后,才能装卸;
4)物品装卸时应按规定进行码放,并检查码放是否稳固;
5)工作井口必须设置栏杆和警戒标志;
6)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如有未消除的故障,应通知接班司机。

5.3.2管道、电缆的延长连接安全技术操作规范
1)管道延长连接前必须在顶管机供、排泥浆泵停机后,并关闭供、排泥浆管道上的阀门,
打开泄压阀排除管道内的压力,才能拆卸管道法兰;
2)安装管道时必须检查法兰接合面是否完好、整洁,垫片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应及时修
复,不能修复的必须更换后才能组装;
3)完成安装后打开管道控制阀门检查是否有漏水、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切正常
后通知顶进操作人员开机;
4)清理现场杂物,确保车辆、人员的通行安全;
5)为确保电缆接头在特殊环境下的良好绝缘,采用标准高压电缆接头连接,连接时必须
关闭上一级电源总开关,并挂出断电告示牌,派专人值守,接到送电通知,经核实无误后,才能合闸送电。

5.3.3注浆润滑安全技术措施
1)注浆前必须检查注浆泵、连接管道、接头是否完好正确;
2)注浆压力不准超过地层压力,在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注浆量,却发现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应立即停止注浆,并检查压力升高的原因,处理后再注浆。

5.3.4泥浆处理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范
1)开机前必须对所有设备、操作控制进行检查,是否完好;
2)开机时应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3)设备运行时随时观察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并作出相应处理;
4)装载机作业时,铲斗下方应严禁站人。

5.3.5火灾预防安全技术措施
洞内的火灾与洞外火灾迥然不同,应充分认识到在灭火、避难等方面的困难,必须认真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防止火灾,对洞内可燃物及火源进行严格管理,凡是下井工作人员严禁将火种火柴、打火机等可引起火灾的物品带入井下,原则上禁止使用焊接、气割等明火或有电弧的作业方法;
顶管机内需要动火时,必须认真编写动火方案,并报请有关安全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动火方案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在管道内动火时,应详细了解动火位置周围的设施与环境情况,经确认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管理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全体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设施、对消防器材的用途、使用方法。

以便在火灾最短的时间内将火灾扑灭。

5.3.6井下安全巡视、巡查
施工现场安全员每天进行巡视、巡查,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要通知相关负责人进行整
改。

每天填好巡视、巡查记录表。

1) 严谨井内及管道内吸烟或点明火取暖。

2) 下井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

3) 不准穿拖鞋或赤脚下井施工。

4) 井口安放0.9M3空气压缩机和空气净化器不停向井内输风。

(管道采用2寸高压软管)
5) 管道内备用氧气瓶2只,前端施工人员佩戴吸氧面具,以备前端空气稀薄时使用。

6) 当顶管顶进较深时,改动换班时间,缩短施工人员在管内停留时间。

7) 管内采用低压照明设施,悬挂于管道顶部。

8) 监视系统探头悬挂于顶头处,地面操作室应设专人观测管内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采
取措施。

9) 井下与操作电话通讯系统不得中断,电工负责随时检查,保持井上井下的联络十分重
要。

10) 井下人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千斤顶伸缩时候,切勿靠近,一有情况立
即向井上报告。

11) 专职安全员必须在下井前认真检查上述措施的准备情况和实施情况,并定期想经理部
汇报。

12) 在沉井处悬挂安全要点宣传牌,用以警示下井人员。

5.4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监控措施
顶管推进前,要先在出管道口附近和重要建筑物处埋好地面沉降观测点,地面沉降观测精度等级采用四等,高程中误差±2mm,相邻点高程中误差±1mm,往返较差
≤1.4n mm 。

观测方法按三等水准测量进行。

在顶管施工及竖井地质改良开始前测量,测量频率为每天1-2次。

在顶管前后各 3-6m 处,测量频率还应增加。

在掘进机尾部通过20m 后沉降量无明显变化时,测量频率可随沉降速率下降而减少,直至稳定。

其他地段的沉降观测点布设与观测频率,可根据 要求研究确定。

5.4.1确保测量工作准确措施
1) 配备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并定期送国家认可的检测单位进行鉴定;
2) 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配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并有专人复核;
3)做好现场轴线、高程控制点的防护工作,并定期对基础桩的坐标及高程进行复核; 4)
每次测量的时间尽量选择在早上、傍晚或夜间等温度较低的区段,并做好原始记录
复核工作。

5.4.2测量仪器
水准测量采用徕卡NA2自动安平水准仪。

测量精度:1mm。

仪器经国家计量局授权
的有鉴定资质的单位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

5.4.3布点
在掘进开始前布设沉降点,并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在始发、接收竖井井圈沿轴线方向及对应竖井两侧各布设沉降观测点,用于对地址改良及顶管始发、贯通阶段的竖井、周围建筑、构筑物的沉降检测。

顶管顶进轴线方向沿线每隔20米在顶管左右两侧布设沉降测量点实现顶管施工过程的地面沉降观测工作。

沉降测量过程中保证测量沉降点位稳定经过平差计算并对于所有沉降点的实地位置做好记录,露出地平的做出醒目标志,同时做好对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5.4.4初始数据采集
当顶管顶进前,进行沉降点原始高程的测量,在进行三次测量之后取其平均值作为
沉降观测的原始值。

5.4.5 观测方法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及工程实际情况,在地址改良及顶管顶进始发前,每天对场区内构筑、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测量点监测2次,顶管顶进过程中对轴线上方沉降观测点每天检测1次。

同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如果沉降量超过2mm/天,则增加观测频率。

同时,及时与顶管操作手沟通并调整压力、掘进速度等掘进参数。

5.4.6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在项目开始前和开始后应进行检验,在施测的过程中也要定期
检验。

当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
2)测量时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
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以及标尺分划线跳动而难以观测时进行,阴天可以全天测量;
3)观测前应将仪器放置在阴凉处,待仪器的气温和外界一致时再进行观测;
4)每段往测和返测时均应该为偶数站;
5)每一个周期的观测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同周期的观测时要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
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6)对于各周期观测中发现的相邻点位高差出现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的建筑物
出现裂缝等情况时应做好记录并绘制草图标明,并上报相关部门知悉;
7)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如下:地面沉降观测精度等级采用三等水准测量,高程中误差
±2mm,相邻点高程中误差±1mm,往返较差≤3n
mm。

观测方法按三级水准测量进行。

5.4.7数据整理
将每次所测数据以数据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反映地表沉降的真实情况,并根据数据提供的信息,分析地表沉降的规律,结合顶管顶进参数和出渣量相应的关系,指导顶管施工。

精度控制表格表x.x.x
沉降监测
测量项目规范标准
最大视距长度50m
前后视距差≤2.0m
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水准仪i 角≤15″
环线闭合差≤1.0 n mm
视线高度≥0.2
绝对沉降的观测中误差0.5mm
注:1.上表中n为测站数。

2.仪器精度等级系根据仪器标称精度(a b D10 ) 6 ,以相应级别的平均边长D代人计算的测距中误差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