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25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著: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
版本:40周年增订版
时间:2018年11月1日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写的,首次出版于1976年,动物行为是一书的主题。

笔者看的是由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翻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9月。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

本书中,笔者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基因种族以及第九章两性战争。

以下,笔者分别对这几章作出介绍。

尽管这本书是生态学领域的书籍,但是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即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

因而这本书也被文化人类学家奉为经典,当然,音乐学家也能从这本书中得到许多启发。

为什么会有人呢?作者一开始,便提出一个论点:“他们错误地假定进化的关键在于物种(或者种群)的利益,而不是个体(或者基因)的利益。

”作者认为现存的一些社科类著作也好,文学著作也罢,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一个错误的理解。

这个错误的理解是就是,认为愿意“舍己为人”的基因是一个“良好”的基因,而为了自己的生命不去奉献的基因是“坏”基因。

但作者发现,在自然界当中,那些珍惜生命的基因,才会更容易存活并留下后代,而“舍己为人”的基因,因为已经牺牲了,反而难以留下后代。

如此一来,理论上应该是“坏”基因越来越多,“良好”的基因反倒越来越少。

根据达尔文所述,适者生存,但事实却是相悖的。

对此,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定义何为好的基因,何为坏的基因?当然,作者在这里强调,读者要抛弃我们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准则,单纯从生物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

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自己的天性。

但是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在未得到教化之前,不能否认它自身存在的“自私”。

后面,作者又讲到南极洲帝企鹅将同伴踢下水去检测海底危险、雌性螳螂交配之际把雄性螳螂吃掉,这些都是生物“自私”的体现。

这种“自私”,又是区别于个体思想上的“自私”。

生物在作出上述“自私”行为时
内心并未多加思考,因此这是一个种群上面的公允的“自私”。

“章鱼同小鼠毫无共同之处。

而这两者又和橡树迥然不同。

但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基因,同我们--从大象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同属一种类型。

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人们称之为dna 的分子--的生存机器。

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复制基因制造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利用。

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树上生活的机器,鱼是保存基因在水中生活的机器,甚至还有一种小虫,是保存基因在德国啤酒杯草垫中生活的机器。

dna的活动方式真是神秘莫测。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状态下的DNA对多数动植物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一个成年人,全身有1000万亿个细胞,但胚胎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

”这就是复制因子不断分裂拷贝的结果。

我们的人体就是这么由DNA分子拷贝出来的,并且这个拷贝指令全不由“谁”控制,而是自然选择安排的。

所以有些科幻电影试图干预拷贝指令,让人体能头上长角身上长刺。

DNA中一个较小的遗传单位的寿命有多长呢?这个来自父亲,但很可能原来并不是在他体内装配的,99%的可能性是从祖父母那里完整无缺地接收过来的。

“遗传单位是减数分裂混合过程的产物,即将你祖父和祖母的一些染色体片段撮合在一起”,以此向上类推,就能查找一个遗传小单位的祖先。

通过DNA能确认亲属身份大概就是这个原理吧。

不过我把书读偏一点,就是所谓测一个人的命运用到生辰八字,头两个字就是代表祖父母,在运程计算中起关键运用的。

这点思考可能会给术数带来点科学含义。

基因不会衰老,一代一代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

作为个体生存机器,我们希望多活几十年,而基因生存的时间以百万年为单位。

难怪有报道说,世界上带有成吉思汗基因的子孙们有两千万人,这个基因的命真长。

基因潜在的永恒性使它成为合适的自然选择基本单位,即它是“好的”基因,作者在这里回到本书的主旨,“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位置的对手”。

所以,作者得出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的结论。

一些看似是利他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因为基因的自私而产生的。

例如亲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从一个基因的角度来说,它目的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它最终目的是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

从根本上说,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

寄居的个体,其实可以理解为拥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生物,也就是亲属。

所以对于越亲密关系的亲人,生物更倾向于帮助,可能生物并没有仔细思考其中缘由,但是这实际上是基因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在多个亲属面对危机的时候,基因更倾向于救助年轻的个体,这也是由于救助年轻个体更容易使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

后面,作者利用这个理论,又对比了海鸥、布谷鸟等鸟类的孵蛋行为。

有一些鸟类因为利他行为,即使不是自己所下的蛋,也愿意代为孵蛋。

但是有些鸟类则是只愿意孵自己所下的蛋。

由于生物孵蛋的不同的行为准则,使得鸟类的蛋在形态上会产生差异。

想要其他鸟类代为孵蛋的鸟类(A种族)的蛋会越来越像代为孵蛋的鸟类的蛋(B种族)。

纵观全书,“自私的基因”这一观点实则隶属于达尔文理论,本质是基于达尔文理论的传统逻辑下正视个体的本性、剖析“自私”与“利他”主义的生物学本质特征。

正如书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或者说人类正是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抵抗生物属性层面的“自私行为”,从而为达到协调稳定而产生真正的、无私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基因虽期望自己所承载的生物信息世代传承下去,但其却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是与其他基因个体共存,追求合作利益的最大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个体或社会,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越能抵抗生物属性的自私本质,越能在和谐的稳态环境下寻求自由发展。

我党正是在百年征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内部自我革新、外部和谐发展。

而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从新进化论的角度需遵循自然科学规律、探索生物属性奥秘,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