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怀旧青春类型片的互文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
·
2013—2014年间,华语类型片里怀旧青春片异军突起,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票房收入7.26亿,到《同桌的你》4.56亿,再到《匆匆那年》上映15天就突破5亿。

与好莱坞动作片、科幻片不同,这类影片没有恢弘的场面和炫酷特效,而是主打“80后集体怀旧伤感”这张电影市场中的新王牌。

为了研究这张王牌是如何在票房大战中起作用的,本文以研究《致青春》与《匆匆那年》的互文性为例,剖析这一类型电影的文本特征。

一、互文性的定义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间性”,是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关联的术语。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一部影片与另一部影片或明或暗(例如通过影射、模仿、戏仿或混成)的参照方式。

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部(影片)文本与其他文本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关系。

①互文性的思想始于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其主要观点是“任何本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不仅揭示出具体的文本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也表明在浩繁的文本世界中,文本与文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互文性的研究意义
互文性的研究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对一系列超文本的解读上。

在前期营销宣传方面,以《匆匆那年》为例,那些对《致青春》《同桌的你》等影片有过愉悦观影体验的受众,会优先被《匆匆那年》的宣传活动吸引。

因此在宣传片、宣传海报的编码过程中,制作方会刻意选取此类影片中的标识性信息(包括演员、旁白、场景、情节等),便于观者与之前的电影文本相联系,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比方说,《匆匆那年》的宣传片中,运用了大量90年代高中校园、篮球比赛、男女主角的相互凝望等镜头,让观者自然联想到“怀旧”与“爱情”的主题,使得喜好此类影片的观者,产生浓厚的观影兴趣。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电影文本叙事的解码意义上。

可以用先验图式(是指一种在心灵或精神层面被认知的熟悉图式,它能让我们有方位感并更加容易理解面前的相似事物)的概念来解释,根据这一说法,观者在观看一部影片时,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之前观影时已习惯的模式。

②例如,当赵烨出现在《匆匆那年》中,观众会将他与在《致青春》中所饰演的许开阳进行联系,对这种人物性格的理解已成为一种“熟悉的习惯模式”。

于观者而言,受互文性特征影响,在视觉体验和内心冲击方面,会更深入,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互文性文本研究
关于文本的互文性,本文将结合《致青春》和《匆匆那年》两部影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立意互文性
两部影片的立意各有侧重,但不乏共同点,其互文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均采用女性的叙事主体和视角;二是致力于塑造勇敢正面的女性人物形象;三是讲述了男权社会下的悲情爱情故事。

首先,不论是《致青春》还是《匆匆那年》,明显都是通过女性的角度来演绎的:《致青春》以郑薇的故事为线,《匆匆那年》则用更为明显的“方茴妹妹的摄影机”来窥探整个事件的发展。

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女性角色展开叙事是两部影片的较为显著的互文性特征之一。

其次,在角色塑造上,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性:无论郑薇还是方茴,都对爱情执着勇敢、纯粹忘我,闪耀着青春真诚热烈的人性光辉;而男性角色方面,从为了出国求学而抛弃爱情的陈孝正,到喜新厌旧对爱情不忠的陈寻,都寓示着世俗里所谓雄性爱情的“劣根性”。

2.人物互文性
关于观者与角色建立联系的机制,我们可借鉴默里·史密斯在《引人入胜的人物,虚构、情感与镜头》中的观点。

华语怀旧青春类型片的互文性研究
王 庆 陈 颖
摘要:华语怀旧青春影片在近两年票房大战中捷报
频传,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

本文以《致
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匆匆那年》两部影片为例,
综合分析了两部影片在立意、情节和人物形象上的互文
性,进而探究此类影片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互文性;青春类型片;电影文本
影视传媒
DOI:10.15947/ki.dwt.2015.0790
·127·
他提出:我们认同一个人物分为三个阶段——认知、结盟和拥戴。

“认知”是指在一定的叙事语境中,根据特定的经验来安置一个人物。

③“结盟”是指通过这个人物来体验部分的故事内容。

例如,前文所述的“女性视角”的营造,是通过主角的眼睛看故事的发展,用她的感受传达影片的情绪,这便是同女主角的结盟。

“拥戴”是说依据观者对人物价值和诉求的判断,将人物与自身建立联系。

④通过结盟和拥戴,使观者产生期待,并使之在观影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在电影体验中。

根据“认知-结盟-拥戴”模式,我们不妨对两部影片如何通过塑造大量人物群像对观者产生的“讯唤”作用进行分析。

《致青春》主要塑造了6个人物形象,《匆匆那年》中的人物形象共有5个。

这众多的人物因为爱情或友情联系在一起,各自特色鲜明,又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年龄群体中的人物类型。

观者似乎总能从中找到一个拥戴对象,他们之间或有过相同经历、或有着近似性格,伴随着或悲悯或艳羡的情感,唤起认同,将观者完全带入到观影体验中。

拉康心理分析学强调“缺乏”,认为“我们从童年起对不完备有所觉察,我们所充满幻想的生命就是靠填补这种缺乏的需求来推动的”。

⑤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完备的,依靠观影体验来填补这种“缺乏”成为一种动力,而通过与人物建立结盟或拥戴的关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

观者一方面缅怀逝去时光,一方面又在虚幻的角色认同中得到满足。

3.情节互文性
评论青春片有句戏言:“无堕胎,不青春”。

《匆匆那年》中躺在手术台上的方茴拒绝使用麻药,脸色苍白地扶墙走出手术室;《致青春》中阮莞与素未谋面的女孩一边平静地讨论着她们的同一个男朋友,一边默默等待着即将承受的痛楚。

这些出现在不同影片中的场景让人崩紧了心弦,产生同情、惋惜、愤懑的感情,让观者再也舍不得离席。

且不从道德伦理层面评议,仅就情节的隐喻性而言,两部影片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互文特征。

电影作为一种主观文本的诗性存在,不仅体现在光与影、音与画的艺术性上,更体现在叙事的隐喻性上。

这样的情节安排与时代背景无关,与道德感和价值观无关,与事件对错也无关。

青春本是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代表着一种不完满的、痛苦的、孕育不全的符号,关联着一种灵与肉的疼痛通感,承载着成长蜕变所必须付出的痛楚代价。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再现青春的美好回忆里,总要写下如此沉重的一笔。

作为青春回忆里所有阴暗的消极情绪的隐喻,这样的情节安排,丰富了影片的情感维度和思考深度。

4.人物互文性
以演员郑恺为例,他在两部影片中都有出演,分别饰演许开阳和赵烨。

《致青春》中他饰演开朗活泼,看似没心没肺、玩世不恭,实则用情至深默默守护爱情的许开阳。

由于《致青春》中许开阳的形象已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在《匆匆
那年》同样由郑恺所饰演的痴情男孩赵烨,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明星是通过互文性构建起来的带有特定意向的符号,这一符号传递着包含名字、音容笑貌和特定表演技巧等信息。

与“类型片”一样,明星也具有“在市场中区分不同影片”的作用。

例如,看见葛优就判断出是喜剧片,成龙是动作片,周冬雨是爱情片,仅仅根据加盟明星,观者就会对影片作出判断并怀有某些期待。

不仅如此,作为电影营销的一种商业手段,明星往往也是“售票机制”的关键因素。

80后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坚力量,也是电影市场里的最有力的消费群体。

《匆匆那年》《致青春》两部影片取得了商演成功,将二者进行横向比较显得合理且必要。

受两部影片上映时间先后的影响,文中主要探讨了后者对前者的互文影响,以及二者的互文共性,通过分析以期实现三个方面目的:一是通过借鉴以往获得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将新片上映的经济风险降至最低;二是形成特定的观影群落;三是为电影评论提出构架参考,便于对影片推定性的成功、风格特色及观众偏好作出判断。

注释:
①(英)吉尔.尼克尔斯.《电影研究导论》.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3.11.
②(英)吉尔.尼克尔斯. 《电影研究导论》.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3.11.
③默里·史密斯.《引人入胜的人物:虚构、情感与镜头》(Engaging Characters-Fiction,Emotion and the Cinema)牛津克伦拉登出版社,1995.10.
④默里·史密斯.《引人入胜的人物:虚构、情感与镜头》(Engaging Characters-Fiction,Emotion and the Cinema).牛津克伦拉登出版社,1995.10.
⑤(英)吉尔.尼克尔斯.《电影研究导论》.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3.11.
(王庆,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影视艺术;陈颖,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电影学)
影视传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