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培训心理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主讲教师周宁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过程: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心理的个体全程的发展。

2、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其特点归纳如下: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三是有言语功能的心理。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不论是遗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因此,在先天因素相同的状态下,后天因素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影响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这个内部矛盾是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促成的。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个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之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教育目标。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都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差异。

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三、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与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

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

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

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4)平衡。

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

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

(2)前运算阶段(2-7岁)。

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

(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在人格
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第三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特点
1、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
3、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主体性学习理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

三、学习分类
1、我国的学习分类
(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智能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国外的学习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
四、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早期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

它们主张“完形说”。

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现代认知派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

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但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发现,奥苏伯尔则强调接受。

五、学习迁移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2、动机与需要、诱因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因。

3、动机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复杂,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说;2)需要层次说;3)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4)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5)归因理论(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几种具体的学习
一、知识的掌握
1、知识的类别: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办?)
2、知识的获得: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的保持:记忆种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理论);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深度加工/多重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合理复习)
4、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1)迁移定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按效果分:正迁移与负迁移
按顺序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4)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二、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2、动作技能的培养: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
3、智力技能的培养: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科学开展练习
三、问题解决
1、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理论——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说
3、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知识经验)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性)的定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创造性。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心理安全;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定义:在学习活动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2、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
元认知: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3、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应用知识的解题策略: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监控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与控制
第七章品德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心理结构:知、情、意、行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还没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7、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的核心、规范。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情境;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

阶段3 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

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第八章个体差异
一、学生个体差异表现
认知差异:包括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
人格差异:
性别差异: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自我观念的个体差异
二、智力
1、智力理论——智力二因论、智力群因论、智力结构论、多元智力论;
2、智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基本条件、智力测验的发展历程;
4、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治理发展早晚的差异
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外攻性行为问题;2)内攻性行为问题;3)学业适应问题;4)偏畸习惯;5)焦虑症状;6)精神病症候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接第10页)
在学习课文时,老师又让这位男同学背诵相关段落,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不能流利背诵。

老师就问:“你是怎么背诵的?”他回答:“反复读。

”老师有些生气了,就问:“你为什么不用我教你的那些方法?”他不回答,沮丧的低下了头。

请结合学习策略的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在语文教师指定用某方法时,那位男同学能够运用该方法,并促进了他对课文的背诵效果。

而当在正常学习中,老师不再明确告诉他哪篇课文该用那种方法时,他就不会利用老师所教的那些方法了。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如下原因:(1)教师没有了解他所教授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该男孩的年龄阶段。

若该男孩的年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只能在有明确的指导下使用那些策略,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若想让他独立使用,只能等到他的年龄同策略自发使用的年龄相当时。

目前要提高其背诵成绩,只有另选符合其年龄或者仍在老师的指导下作用所教策略。

(2)教师在进行策略教学时,没有按有关原则去做。

比如,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每种策略的适用范围,没有让该男孩子独立练习选择恰当的策略,使其没有达到对策略进行迁移使用的水平。

导致离开指导就不会选用那些有效的方法。

(3)没有对其正确的选要给予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他对正确使用策略的信心。

(4)没有引导其使用某种方法后的记忆效果同只反复读时效果做比较,增强其对策略有效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