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城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以工业化为主导,巩固加强食品产业的优势地位,打破单一的食品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加快资源型产业的做大、提升和延伸,在优化结构和集约式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和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其次从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角度考虑,向多元化、集约化以及高度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构筑以食品加工为基点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2、城市特色塑造战略
根据市城区周围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尊崇自然,全力打造和突出大环境绿化、滨水城市特色,将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食品名城、滨水之都、园林名城”。
积极营造环境,作好“显水造绿”。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开放市”和“市造”城市名片。
3、城市经营战略
城市经营定位即把市建设成为中部的工业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等,并凸显中原地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城市经营理念即彻底改革城市建设投资体制。
更新投资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彻底改革城市建设投资体制。
更新投资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4、空间拓展与集中紧凑矛盾协调发展战略
城市用地要以紧凑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
通过相对的混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促进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保持公共服务系统的活力,有助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保持城市空间用地高度集中有助于非建设空间的保护,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形成建成区与生态绿地间镶嵌的空间肌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交通适应和引导发展战略
鼓励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和高强度综合利用交通节点的城市用地布局方式。
公共交通导向应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商业、金融、商务等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形成城市节点,在核心外围布置居住用地。
通过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形成高强度、综合的土地开发利用和步行设计,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率,减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二、城市的发展目标
市城市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良好、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强市和滨水宜居的城市。
三、城市性质和规模
1、城市性质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食品工业城、豫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2、城市人口规模规划确定市中心城区近、中、远期人口规模为:近期
2010年中心城区60万;中期2015年中心城区80万;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99 万。
远景按土地容量和环境容量,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150万。
3、城市用地规模
结合市的人口和土地使用现状情况,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近、中、远期按照90.1—105.0m2/人的标准进行框算,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为: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60km2;中期2015年中心城区80km2;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
98km2;远景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发展不确定性,充分预留城市发展用地。
2005-2020
耕地妫则因
三、城市布局总体规划一一城市用地条件评价
1、行滞洪区
城区塔河与颍河之间为沙颍河行滞洪区;为保证市区和京广铁路安全,在城区西部沙、澧河中上游修建一座大型滞洪工程一“泥河洼滞洪工程”,成为泥河洼滞洪区。
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其对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不宜进行城市建设开发。
2、生态敏感区及文物古迹保护区
从生态保护角度,严格控制市周边生态敏感区的城市建设。
城区澧河城市水
源涵养林区,为城市不适宜建设用地。
城区沙、澧河水土保持区、森林公园区,不宜进行高强度建设开发。
将文物古迹保护区也作为用地评价一个重要的因素。
根据文物古迹的不同等级和相关的保护规划的容,文物古迹保护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不宜作为人口密度较大或高强度开发的用地。
3、城市建设用地综合评定
综合以上用地条件评价的各项限制性因素,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区划,划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需要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用地。
沙、澧河水土保护区、城区西部、东部、南部用地大部分为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只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包括坡度为10%—15%;最高蓄水位以下的可建用地。
三类用地:不适合建设的用地。
包括用地条件较差,现阶段工程技术难以解决的或者需付出巨大代价的用地以及生态敏感地区。
沙、颍河与沙、澧河行滞洪灾害危险地区、澧河城市水源涵养林属于三类用地。
四、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方向为:“北优西护,沿河推进;南跃东拓,整体协调”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
1、北优西扩,沿河推进
北环路以北作为沙颍河滞洪区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有待防洪设施条件的改善,因此城区北部以优化用地和空间布局结构为主,本次规划期不突破北环路。
孟庙镇区发展应该进行严格控制,有条件的话应逐步向城区迁移,依此保证沙颍河行滞洪通道的畅通。
城区向西尚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发展门槛相对较低,也符合城区开发的主要趋势,老G107线两侧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向西发展空间充足,因此西部可以作为城市近远期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
沙、澧河作为唯一能够体现市城市特色的景观河,通过整治河道、开发两岸,优化城市景观,沿沙、澧河由东向西层层推进,梯度开发,作为城区扩展的主要景观轴线贯穿全城。
2、南跃东拓,整体协调
城区向南发展受到漯舞铁路、漯阜地方铁路和洛界高速公路约束,但是伴随着后工业园区的建设,利用邻近铁路的交通优势,可以跳出发展,由于土地容量有限因此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利用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漯周公路的优势,城区向东拓展,发展铁东片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缩短通勤距离,减少过境交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
近期建设考虑防洪、交通及经济实力诸因素,应在现有城区框架的基础,向周边稳步拓展,但是以“对填空补齐、向外东西展开”的建设方向为主。
远期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京广客运专线铁路和新G107线的全线贯通, 从而引发城区西部吸引力的大为增强,西部地区大规模开发条件的成熟,城市 主要向西发展,形成市的新城区。
远景发展随着沙、澧河流域防洪标准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强大 以后,市城市形态将出现分散式的组团状城市结构,城区西跨越京广客运专线 铁路向西发展,使沙、澧河更多的融入城市界面,形成西部新城组团;东跨京 珠高速公路向东发展形成召陵组团。
五、城市形象策划
伸展沙澧河景观,三网复合
经过综合整治开发,宽阔的沙、澧河水面已经提供了一个展示市的巨大舞 台,市的城市形象体系还须从市市民的切身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等多方考虑,整 合公共建筑、景观标志、历史文化遗迹等城市形象网络,街道、广场、开放绿 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城市部和城市外围水体、湿地、绿地等城市生态网 络,进行系统建设,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城市形象体系的建设必须抓 住关渡
河市
城
市总
体规
划
2005-2020 s 毡修聃*属 当乐田 N
t+
键节点,在迅速形成几点的同时,由中心区向城市外围,由骨干节点向整个城市,由沙、澧河向两岸腹地持续延伸,带动一片,真正实现滨水宜居城市的理想。
六、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根据城市的现有格局、区域交通网络及做大、做强的发展态势,未来城市将形成“一心、两轴、九片区”的城市总体格局。
1、总体布局 ---- 一心是指在沙澧河交汇处形成的以老城商业中
心、沙北行政中心及沙澧文教、商务中心组成的复合中心。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城市,首先应该建设好现代化生态型的中心城区,该中心即是在现有基础上构筑的复合型中心区。
2、总体布局一一两轴
一为现代城市景观轴:即基于沙、澧河的城市滨水水系景观轴线;历史上的市滨水而兴,未来的新市将临水而盛,沙、澧河作为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轴、城市功能组织的中枢、城市风貌展示的界面和城市自然生态的通廊,已凸显出城市发展脊梁的作用。
一为城市时代发展轴:即基于长江路一人民路的城市功能轴线。
随着京广客运专线市新车站的建成,通过西部车站商业、行政、文化娱乐、商务培训等的建设,共同带动市西部新城的开发和老城商业中心的更新改造,在新、老火车站之间建立市城市文脉的延续轴;同时依托东部高新工业区的建设,通过对长江路、人民路的疏通改造,以此形成市城市功能空间的拓展轴。
两轴之间通过街道空间、建筑空间和绿化空间等手段的交错组织串联在一起,形成互为交融的具有“鱼骨状”的城市肌理。
3、总体布局----- 九片区即老城片区、沙北片区、沙澧片区、
澧南片区、金山片区、东北片区、铁东片区、后片区、召陵片区等九大功能片区。
七、城市用地功能结构和城市道路规划
老城片区:大型购物城,促进消费的平台;沙北片区:中央行政区(COD),高尚居住区,郾城区产业基地;沙澧片区:现代文化商务区,城市形象的聚焦,城市现代风貌集中体现区;澧南片区:现代交通物流基地,面向豫中的货物集散中心;源汇区产业基地;金山片区:城市休闲区,城市历史风貌展示区,重返伊甸园的梦想;东北片区:文化城科学园,知识平台的构筑;铁东片区:加工制造业基地,重铸中国食品名城的城市名片;后片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研发基地、孵化基地;召陵片区:召陵区产业物流基地。
规划城市道路为四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去路。
构建
“三快十一纵四横交通骨架”,即一条过境快速环路,两条城市快速路和十纵四横城市交通骨架。
八、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分类与规划指标
一类居住用地:指布局完整、市政设施齐全、具有良好居住环境以低层住宅为主的住宅区。
住宅层数2—3层,容积率0.6—0.8,建筑密度20—30%, 人口净密度150—250人/万m20三类居住用地:指布局完整、居住环境较好的以多、中、高层为主的居住区。
容积率1.1—3,建筑密度30—32%,人口净密度控制在300—400人/万m2。
住宅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划,新区日照间距不低于1: 1.4,老城区改造日照间距不低于1: 1.2,山墙间距在保证消防要求的前提下,视具体情况而定。
居住区公建、道路、公共绿地应严格按照规要求,控制用地比例如下:公共建筑用地20—30%;道路用地8—15%;集中公共绿地7.5—15%。
规划至2020年城市居住用地为24.8km2,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5.3%,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5.1m2/人。
2、居住用地规划规划保留城区现有的建筑质量较高、居住环境较好、
配套服务设施齐全、规划布局较为合理的居住用地。
对城中村用地可采取逐步更新改造方式。
对部分建筑质量较差、配套设施缺乏、环境恶劣、且与其他用地混杂布局的住宅,可根据实际建设需要,拆迁置换为其他城市用地,如可开发为公共绿地。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及环卫等服务设施,使居住达到密度适当,配套齐全,提高城区整体环境质量。
并严格按照规划开辟相应的公共绿地,以改变目前城区公共绿地不足的状况。
新建居住小区在布局上应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成片开发,提高基础设施的
利用效率,避免“城中村”现象的出现。
小区建设应重视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综合开发,按不同标准配套公共设施,注重环境景观建设。
规划在沙、澧河沿岸附近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布置一定规模的一类居住用地。
新区居住用地建设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多级结构进行规划,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另外为工业区、市、区级商业中心区、教育研发区等规划相配套的居住用地和相应的居住生活设施。
按照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各级中小学设施。
保留和完善城区现有发展较好的中、小学。
新建学校按人口密度确定适合的服务半径,对现有的中小学校布局和规模作适当调整,一般以2—3万人设置一所初级中学、1—1.5万人设置一所小学为控制标准。
九、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总体布局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14.4km2,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4.6%,人均用地面积为14.5m2/人。
规划以现状公共设施为基础,实施逐步改造和更新,逐步形成沙北行政中心区、老城商业中心区、西部新城商务中心区、黄河路带状金融区、澧西文化娱乐、体育中心区、西南市场物流区、东北教育科研区等。
2、行政办公用地
为适应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规划城区以优化现有行政办公设施为
主,考虑到与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总体格局并进,对区级行政中心慎重选址,同
时对其它分散设置的行政办公用地和设施加以整合,可相应集中到城市市级、
区级行政中心。
对部分迁出用地可采取置换形式,加强土地有效利用。
规划行
政办公用地为2.5km2。
市级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选择淞江路以北嵩山路两侧为新的市级行政办公设施用地。
考虑到城市建设近远期结合,近期预留该用地,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建设。
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以原郾城县县政I府所在地为基础,建设市郾城区区级行政办公中心;在长江路以南澧河以北建设源汇区区级行政办公中心;在黄河路以北路以东建设召陵区区级行政办公中心。
其他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为城市居住区配套相应的社区级行政办公用地,结合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布置。
对各工业片区、物流片区也配套布置相应为工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服务的行政办公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