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诵课文,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生活,每个人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每个人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îu)一瞬间(shùn)隐秘(m ì)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自读自悟

1.用浪线勾画出你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语句、语段;

2.“?”标出你还不太理解的地方,或者你认为值得探讨的地方。

3.研讨寓意: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适当点拨,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这种“想望”为什么是“隐秘”的?)

“隐秘”指的是刚刚种下的种子未曾示人,深藏于内心,自己很珍视,又带有一点朦胧,这是属于自己的秘密。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

这里用了拟的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我”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也像铁脸冷冰冰地拒绝“我”。

(3)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遇到重重困难。每一次遇阻,心灵就会受挫,几乎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枯干”的心灵正写出遇挫后心里的伤痛和无奈。

(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这里,“照亮”是什么意思)

“照亮”写出了这“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同进表达了梦想成真后的惊喜心情。

4.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2.山和海的寓意: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五、体验与反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山的那边》学案

一、课前预习

1.分别写出古诗中描写山和海的诗句(各两句)。

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海的诗句

2.查资料,简单介绍下作者的情况。

3.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凝成()喧腾()诱惑()一瞬间()隐秘()

4.用浪线勾画出你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诗句;用“?”标出你还不太理解或值得探讨的地方。

二、重点研讨

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这种“想望”为什么是“隐秘”的?)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

3.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这里,“照亮”是什么意思)

5.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和;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和。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海“象征了。

2.山和海的寓意:

海,;山,。

五、体验与反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第15、16、17周课外阅读指导教案

主题:阅读名著的方法,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西游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加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

阅读准备:学生自带《西游记》。

教学过程:

一、以课文《猴王出世》导入。

课件出示“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段描写选自《西游记》。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孙悟空,《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奇书。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同学们对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也一定有浓厚的兴趣,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二、读书汇报。

读过《西游记》吗?下面我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对这本名著了解有多少?

(一)选择题:

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

b、玄明

c、唐三藏

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

b、天蓬元帅

c、卷帘将

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

b、九十回

c、一百回

4.唐僧的坐骑小白马原本是——

a、东海龙王的儿子

b、西海龙王的儿子

c、南海龙王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