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导
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雨果及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能围绕主要情节,结合场景描写,分析文中表达的人性美;
3.能分析对比手法对表达的作用。
【教材助读】
1.分析人性的力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粗糙.()镂.刻()抽搐.()蜷.缩()
恫.吓()憎.恨()虫豸.()缄.默()菲.薄()
2.成语积累:垂头丧气惊慌失措怙恶不悛听之任之逆来顺受筋疲力尽【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1
整体感知主要情节:
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
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
根据故事发展过程,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梗概。
①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②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③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④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⑤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⑥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 ”):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
学生活动2
合作探究
1. 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
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
和希望。
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一开始的场景描写似乎多余,可否删去?)
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3. 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伽西莫多的眼泪仅仅只有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激这一层含义吗?
4.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样写合理吗?
5.在这样一个人世间,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
学生活动3
互动讨论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 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明确: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看到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后,鲁迅先生在许多小说中都创作了看客形象: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
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
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
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
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作者所写的看客也只是作为爱斯梅拉达的陪衬,服务于表现人性的力量与光辉这一主题。
3. 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伽西莫多的眼泪仅仅只有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激这一层含义吗?
明确:不仅如此。
伽西莫多的眼泪蕴藏着复杂的含义:
①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②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③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
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④幸福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幸福。
⑤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
而当他因劫持受到笞刑时,克洛德·孚罗洛作为伽西莫多的惟一希望却弃他而去,这多多少少会令伽西莫多伤心痛苦,故而这一滴泪可能是他开始觉醒之泪。
4.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样写合理吗?
明确:小说不仅把外在美内在美统一的爱斯梅拉达与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伽西莫多进行对照描写,也对照着写群众的表现: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他们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
那么这到底是欢呼还是起哄呢?从“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
那么这样的描写是否和前面群众一贯的态度相矛盾呢?在前文中,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
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写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写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力量。
5.在这样一个人世间,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怎样的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
明确:①.伽西莫多的美与丑:外表丑陋与内心善良懂得感恩
②.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与漂亮迷人
③.伽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善良朴实与阴险毒辣
④.爱斯梅拉达与围观者:善良有同情心与麻木无知
5.围观者前与后的表现:麻木无知与逐步觉醒
【当堂检测】
文本检测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
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
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
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
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
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
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归纳总结】
总结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雨果
“对上帝声音的呼唤”,这是雨果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他用他的笔鼓励着我们人类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用他的作品使得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这大概也就是他在法国乃至整个世界享有盛誉的原因所在吧!
【问题拓展】
类文提升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
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
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
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
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
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
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
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
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
…………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
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
“《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