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 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 — 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 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 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 色者为革兰阳性菌(G+),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 色者为革兰阴性菌(G-)。
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
24
二、耐酶青霉素类
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空间 位阻作用保护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 青霉素酶水解。
抗菌谱同青霉素G,抗菌活性不及青霉 素G
25
甲氧西林(不耐酸) —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的治疗 金葡菌能产生特殊耐药,产生了新的PBPs。 此时将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称为:MRSA。
4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氧头孢烯类、单环 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5
二、抗菌作用机制
6
1.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 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 菌体膨胀裂解;
22
与氨基糖苷类有协同抗菌作用,抗菌谱扩 大。
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等抑菌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产生拮 抗作用,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 菌,抑菌药使细菌繁殖受阻抑,杀菌作用 受到限制。
23
青霉素V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同青霉素 耐酸,口服吸收好 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
2. 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 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 性。
注: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属繁殖期杀菌 剂
7
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 大肠杆菌PBPs的酶功能及与其结合的抗生素的作用
8
三、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 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 水解而灭活。
9
2. 与药物结合:大量的β-内酰胺酶与抗 生素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 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 (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 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 制” 。
10
3. 改变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 去抗菌作用。
13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 种通透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 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 膜上,呈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 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 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 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14
第二节 青霉素类
17
临床应用:敏感G+球菌和杆菌,G-球 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首选药。
给药方法: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18
不良反应: ⑴ 变态反应:最常见 ①一般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血清
病样反应 ②严重时过敏性休克:循环衰竭、呼吸衰
竭、中枢抑制。 ⑵ 赫氏反应:寒战、发热等
19
发生变态反应原因
内含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不稳定,可 发生: (1)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等 降解产物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注射用羧苄西 林
5. 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注射用美西林
3
(二)头孢菌素类
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四代
1. 第一代 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口服用头孢 氨苄
2. 第二代 注射用头孢呋辛,口服用头孢克洛 3. 第三代 注射用头孢哌酮,口服用头孢克肟 4. 第四代 注射用头孢匹罗
(2)聚合反应:青霉素G或6-APA生成高分子 聚合物
20
具有致敏性的反应产物(半抗原)与体 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变态反应。 解救:肾上腺素
21
药物相互作用
丙磺舒、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保泰松 可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肾小管 的分泌,使之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增高, 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延长作用 时间。
27
阿莫西林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类似。 另:抗幽门螺杆菌
青霉素G过敏者禁用,少数病人血清转氨酶 升高。
28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不耐酸、不耐酶 对G - 杆菌作用强,尤其铜绿假单胞菌有特
效。不受病灶浓液影响,用于治疗烧伤继 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类似,抗菌活性稍 弱。
5. 增强药物外排:转运子 - 外膜蛋白 - 附加蛋白 主动外排系统。
6. 缺乏自溶酶: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 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12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 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创 立,至今仍广泛应用。
5. 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帕尼培南 + 倍他米隆
6. 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氨苄西林+ 氯唑西林
40
复习思考题
青霉素G的体内过程、抗菌谱、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各类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 四代头孢菌素的特性
41
氯唑西林、氟氯西林(耐酸) — 耐青霉 素G的金葡菌的感染。
26
三、广谱青霉素类
耐酸,可口服,G+,G-,不耐酶,对耐药金葡 菌感染无效。
氨苄西林:对G- 抗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 无效。
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伤寒、副伤 寒、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克拉维酸(棒酸) 为氧青霉烷类广谱β-内 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 明显增强。
37
舒巴坦(青霉烷砜) 为半合成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G - 杆菌产生 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 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 抗菌协同作用。
第三代:G+作用不及一二代,G-菌肠杆菌类, 铜绿假单孢菌及厌氧菌作用强。酶稳定性较高。
第四代:G+,G-均高效,对酶高度稳定。 随代数增加,肾脏毒性减弱,酶稳定性增强
33
不良反应
毒性低,不良反应较少,过敏反应常见 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现象 注意肾毒性(三、四代头孢几无肾毒性)
34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2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 窄谱青霉素类:注射用青霉素G,口服用青霉 素V
2. 耐酶青霉素类:注射用甲氧西林,口服、注射 用氯唑西林
3. 广谱青霉素类: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口服 阿莫西林
29
哌拉西林
对G - 杆菌作用强,尤其铜绿假单胞菌有强 效。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类似,不耐酶。
30
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
对G - 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 效,对G+菌作用弱。
作用靶位是PBPs,药物结合后细菌变为 圆形,代谢受抑制,细菌不死亡,抑菌 药。
31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8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1. 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霉抑制药:氨苄西 林 + 舒巴坦
2.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霉 抑制药: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霉抑制药:头 孢哌酮 + 舒巴坦
39
4. 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亚胺 培南 + 西司他丁
例: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PBPs改变 的结果。高度耐药性是由于产生一种新的 PBP2a,低、中度耐药是由于PBPs的产量 增多或与甲氧西林等的亲和力下降所致。
11
4. 改变菌膜通透性: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 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 达作用靶位。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内酰 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菌学家弗莱明 开发研究: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英国病理学家
弗罗里 1945年 三人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5
基本化学结构
侧链
母核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16
一、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抗菌作用:
① 大多数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 ② 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③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球菌 ④ 少数G-杆菌:百日咳杆菌 ⑤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一、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抗菌谱广、抗菌作 用强,耐酶且稳定。
不能口服,被脱氢肽酶水解失活。
泰能:亚胺培南 + 西司他丁(脱氢肽酶抑制 药)。临床用于G+,G-需氧菌和厌氧菌,以 及MRSA所致各种严重感染。
35
二、头霉素类 三、氧头孢烯类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36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一、β-内酰胺酶抑制药
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 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
活性基团β-内酰胺环 抗菌原理:PBPs结合,妨碍细菌细胞壁合成。
32
分类、特点
第一代:G+作用强于二三代,G-作用弱,不 耐酶
第二代:G+作用稍逊于第一代,,G-作用明 显,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耐酶。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 色者为革兰阳性菌(G+),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 色者为革兰阴性菌(G-)。
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
24
二、耐酶青霉素类
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空间 位阻作用保护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 青霉素酶水解。
抗菌谱同青霉素G,抗菌活性不及青霉 素G
25
甲氧西林(不耐酸) —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的治疗 金葡菌能产生特殊耐药,产生了新的PBPs。 此时将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称为:MRSA。
4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氧头孢烯类、单环 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5
二、抗菌作用机制
6
1.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 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 菌体膨胀裂解;
22
与氨基糖苷类有协同抗菌作用,抗菌谱扩 大。
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等抑菌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产生拮 抗作用,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 菌,抑菌药使细菌繁殖受阻抑,杀菌作用 受到限制。
23
青霉素V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同青霉素 耐酸,口服吸收好 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
2. 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 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 性。
注: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属繁殖期杀菌 剂
7
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 大肠杆菌PBPs的酶功能及与其结合的抗生素的作用
8
三、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 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 水解而灭活。
9
2. 与药物结合:大量的β-内酰胺酶与抗 生素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 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 (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 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 制” 。
10
3. 改变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 去抗菌作用。
13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 种通透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 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 膜上,呈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 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 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 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14
第二节 青霉素类
17
临床应用:敏感G+球菌和杆菌,G-球 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首选药。
给药方法: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18
不良反应: ⑴ 变态反应:最常见 ①一般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血清
病样反应 ②严重时过敏性休克:循环衰竭、呼吸衰
竭、中枢抑制。 ⑵ 赫氏反应:寒战、发热等
19
发生变态反应原因
内含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不稳定,可 发生: (1)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等 降解产物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注射用羧苄西 林
5. 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注射用美西林
3
(二)头孢菌素类
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四代
1. 第一代 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口服用头孢 氨苄
2. 第二代 注射用头孢呋辛,口服用头孢克洛 3. 第三代 注射用头孢哌酮,口服用头孢克肟 4. 第四代 注射用头孢匹罗
(2)聚合反应:青霉素G或6-APA生成高分子 聚合物
20
具有致敏性的反应产物(半抗原)与体 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变态反应。 解救:肾上腺素
21
药物相互作用
丙磺舒、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保泰松 可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肾小管 的分泌,使之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增高, 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延长作用 时间。
27
阿莫西林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类似。 另:抗幽门螺杆菌
青霉素G过敏者禁用,少数病人血清转氨酶 升高。
28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不耐酸、不耐酶 对G - 杆菌作用强,尤其铜绿假单胞菌有特
效。不受病灶浓液影响,用于治疗烧伤继 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类似,抗菌活性稍 弱。
5. 增强药物外排:转运子 - 外膜蛋白 - 附加蛋白 主动外排系统。
6. 缺乏自溶酶: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 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12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 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创 立,至今仍广泛应用。
5. 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帕尼培南 + 倍他米隆
6. 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氨苄西林+ 氯唑西林
40
复习思考题
青霉素G的体内过程、抗菌谱、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各类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 四代头孢菌素的特性
41
氯唑西林、氟氯西林(耐酸) — 耐青霉 素G的金葡菌的感染。
26
三、广谱青霉素类
耐酸,可口服,G+,G-,不耐酶,对耐药金葡 菌感染无效。
氨苄西林:对G- 抗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 无效。
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伤寒、副伤 寒、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克拉维酸(棒酸) 为氧青霉烷类广谱β-内 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 明显增强。
37
舒巴坦(青霉烷砜) 为半合成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G - 杆菌产生 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 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 抗菌协同作用。
第三代:G+作用不及一二代,G-菌肠杆菌类, 铜绿假单孢菌及厌氧菌作用强。酶稳定性较高。
第四代:G+,G-均高效,对酶高度稳定。 随代数增加,肾脏毒性减弱,酶稳定性增强
33
不良反应
毒性低,不良反应较少,过敏反应常见 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现象 注意肾毒性(三、四代头孢几无肾毒性)
34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2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 窄谱青霉素类:注射用青霉素G,口服用青霉 素V
2. 耐酶青霉素类:注射用甲氧西林,口服、注射 用氯唑西林
3. 广谱青霉素类: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口服 阿莫西林
29
哌拉西林
对G - 杆菌作用强,尤其铜绿假单胞菌有强 效。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类似,不耐酶。
30
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
对G - 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 效,对G+菌作用弱。
作用靶位是PBPs,药物结合后细菌变为 圆形,代谢受抑制,细菌不死亡,抑菌 药。
31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8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1. 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霉抑制药:氨苄西 林 + 舒巴坦
2.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霉 抑制药: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霉抑制药:头 孢哌酮 + 舒巴坦
39
4. 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亚胺 培南 + 西司他丁
例: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PBPs改变 的结果。高度耐药性是由于产生一种新的 PBP2a,低、中度耐药是由于PBPs的产量 增多或与甲氧西林等的亲和力下降所致。
11
4. 改变菌膜通透性: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 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 达作用靶位。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内酰 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菌学家弗莱明 开发研究: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英国病理学家
弗罗里 1945年 三人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5
基本化学结构
侧链
母核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16
一、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抗菌作用:
① 大多数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 ② 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 ③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球菌 ④ 少数G-杆菌:百日咳杆菌 ⑤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一、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抗菌谱广、抗菌作 用强,耐酶且稳定。
不能口服,被脱氢肽酶水解失活。
泰能:亚胺培南 + 西司他丁(脱氢肽酶抑制 药)。临床用于G+,G-需氧菌和厌氧菌,以 及MRSA所致各种严重感染。
35
二、头霉素类 三、氧头孢烯类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36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一、β-内酰胺酶抑制药
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 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
活性基团β-内酰胺环 抗菌原理:PBPs结合,妨碍细菌细胞壁合成。
32
分类、特点
第一代:G+作用强于二三代,G-作用弱,不 耐酶
第二代:G+作用稍逊于第一代,,G-作用明 显,厌氧菌有一定作用,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