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第二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细胞存活曲线来看,早反应组织有较长直 线区,而晚反应组织曲线部分较弯曲以“肩 部” 宽大,故早反应组织的分割效应相对小 于晚反应组织。
根据放射生物学实验资料,早和晚反应组 织对不同分次照射方案重,但是晚反应组织的损 伤较轻。
Dq(准阈剂量,quasithreshold dose)
代表存活的肩段宽度,故也称“浪费的放射剂量”。肩宽 表示从开始照射到细胞呈指数性死亡所“浪费“的计量, 在此剂量范围内,细胞表现为非致死损伤的修复,Dq值 越大,说明造成细胞指数性死亡所需剂量越大。经存活率 为100%的点作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再延长存活曲线直线 部分与之相交即可得出Dq值。Dq=D0×lnN 四、S2 S2为2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临床应用中,常需要了解 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对离体细胞作2Gy照射的存活 曲线最能区分各类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故可以将此指标作 为制定治疗计划的参考信息。
⑵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⑶碱基损伤的修复 ⑷DNA修复合成
所谓潜在致死性损伤,是一定放射线剂量在正常 情况下将引起细胞死亡,但当细胞处于密集抑制的 稳相生长状态(density-inhibited stationary phase cell culture),或处于次佳生长条件(suboptimal growth condition)其所受射线造成的潜在致死损伤可得到 修复。目前认为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与DNA双链 断裂的修复有关。
射,不能随意扩展使用范围。
五、LQ等效换算的基本公式
BED =nd×[1+d/(α/β)]
BED:生物效应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 式中: n 为分次数、d 是分次剂量、 nd 是总剂量、α/β 比值可查表获得。
*带有时间因子的LQ等效换算公式:
BED =nd[1+d/(α/β)]-k(T-Tk)
五、细胞存活曲线的临床意义
细胞存活曲线主要用于研究以下几方面的放射生物学问题,并 指导临床实践。
(1)研究各种细胞生物效应与放射剂量的定量关系
(2)比较各种因素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3)观察有氧与乏氧状况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变化 (4)比较不同分割照射方案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并为其提供理论 依据 (5)考查各种放射增敏剂的效果
d2+10d-32.4=0
d=2.58Gy/次
早反应组织:
中断前:BED=50(1+0.2)-0.25(35)=51.3 中断后:51.3-0.25(14)=47.8 计划BED是:70(1+0.2)-0.25 (49)=71.8 剩余BED是:71.8-47.8=24.0
因此:10d(1+0.1d )- 0.25(14)=24 .0
肿瘤BED: 中断前:BED=50(1+0.2)-0.6(35-28)=55.8 中断后: 55.8-0.6(14)=47.4 原计划:BED=70(1+0.2)-0.6(49-28)=71.4
剩余BED是:BED=71.4 - 47.4=24.0
若在10次完成治疗, 则:24.0 = 10d(1+0.1d)-0.6(14) 10d+d2 =24.0+8.4
(6)比较单纯放疗和放疗加化疗的作用
(7)比较不同LET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8)研究细胞的各种放射损伤(致死损伤、非致死损伤、潜在致 死损伤以及损伤修复)的放射生物学理论问题。
第三章 靶学说与α/β模式
靶学说的要点概括如下:①生物结构内 存在对放射敏感的部分,称之为“靶”, 其损伤将引发某种生物效应;②电离辐 射以离子簇的形式撞击靶区,击中概率 遵循泊松分布;③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 可产生某种放射生物效应,如生物大分 子失活或断裂等。
四、优缺点:
优 : LQ模式在改变放疗方案的剂量换算中, 因考虑了放射生物方面的因素,而优于以前纯物理的 剂量转换模式。 不足 :1、LQ模式是以细胞的损伤修复为基
础的,对肿瘤放疗效应、细胞增殖方面未予考虑。
2、α/β值作为LQ临床应用公式的重 要参数,它的数据目前主要来自动物实验,可能受一 定因素影响。 3、该公式仅用于8-10 Gy以下剂量的照
SF=e-αD(单靶单击模型)
SF=e-n(αD-βD2)(线性二次模型)
三、LQ公式的临床意义
(1)预测剂量分割方式的生物效应
(2)不同剂量分割方式的等效转换
一、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换算模型
根据分次放疗的历史,曾提出过很多生物剂量换算 的模型, 主要三种,其中LQ 模型是理论性的数学模型 (是将DNA双链断裂与细胞存活联系起来的数学模型)。 LQ公式(即线性二次方程)或称α/β方程 它在临床放射治疗中有什么用处?
(2)内外来的物质或因素,如放射防护剂、放射增敏剂或氧效应等, 影响了射线所致的原初损伤。
(3)受照射的细胞是具有不同放射敏感性的几种细胞的混合体。 (4)照射后细胞的再修复作用,以及代谢过程继发效应影响着观察 的生物效应的大小。
第二节 α/β比值
α/β的比值表示引起细胞杀伤中单击和双击 成分相等时的剂量,以吸收计量单位Gy表示。 α/β比值的意义在于反映了组织生物效应受分 次剂量改变的影响程度。 参数α代表起始斜 率,决定低计量下损伤的程度;系数β代表 效应的超线性部分,它的贡献随照射计量增 加而加大。当线性部分和平方部分对杀灭的 细胞的贡献相等时,其照射计量等于α和β的 比值,即α/β。
第三节 LQ模型
DNA双链断裂模型(LQ模型)的基本前提是:
(])携带遗传信息的核DNA分子的完整性是正常细胞增殖所必需的, 即DNA双链断裂意味着细胞死亡。
(2)DNA双链断裂完全破坏了分子的完整性,因而是放射所致最关 键的损伤 (3)各种生物学终点与DNA双链断裂直接关联。 (4)效应的严重程度与每个细胞中发生并存留的DNA双链断裂的均 数成正比。 (5)诱发的DNA双链断裂数依赖于能量沉积与转移的物理、物化、 化学过程,也依赖于在照射前后与DNA的结构及化学环境有关的自 由基竞争。 (6)有效的DNA双链断裂数取决于DNA损伤的生化修复。而这种 修复的效率受细胞在照射当时及照射后的代谢状况控制。
计算公式:BED =nd[1+d/(α/β)]-k(T-Tk)
肿瘤:α/β=10Gy,Tk=28天,K=0.6Gy/天 早反应组织:α/β=10Gy, Tk=0,K=0.25Gy/天 晚反应组织:α/β=2.5 Gy,K=0 代入公式: BED = 70 [ 1 + 2/10 ] - 0.6 ( 49 – 28 ) = 71.4 (原计划的生物效应剂量)
α/β值的提出现已广泛地应用于放射生物学研究
和临床放射治疗,并对近20年的放射生物理论研究和临 床放疗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点是在以放疗损伤及 修复过程为主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LQ 模式中主要参数是α和β两值的比值。
二、目的
a、根据正常组织尤其是晚反应组织 和肿瘤组织间α/β值的不同,在改变分 次放疗方案时改进治疗比。 b、能反映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 以及肿瘤对剂量反应性的差别。
三、 原则
LQ 模式设计最佳分次照射方案的原则:
1、为使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相对轻于对肿瘤的杀伤,
每分次剂量在1.8-2.0 Gy。 2、每天总剂量应小于4.8-5.0 Gy 3、每分次照射的间隔应大于6小时。 4、在不致引起严重急性反应的情况下,尽量缩短
总治疗时间。
5、不论采用什么样方案,两周内给予的总剂量不 应超过55 Gy,以免引起严重的正常组织晚期损伤。
第二节 细胞存活曲线的参数及其 临床意义
一、D0(平均致死剂量,mean lethal dose) D0表示图中直线部分的斜率K的倒数(D0=1/K), 它代表这一细胞群的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 37℅细胞所需的放射线剂量。Do值越小,即杀 灭63%细胞所需的剂量就越小,曲线下降迅速 (斜率大)。在单靶单击的指数性存活曲线中 D37=D0(因为D37=D0+Dq),此类型存活曲线不 存在细胞非致死性损伤修复,即Dq=0,而在肩 段较宽的非指数性存活曲线中,D37≠D0
式中:T为总治疗时间、K为某些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 (如:资料显示再群体化快的肿瘤k=0.6 Gy/天,增殖 慢的肿瘤k=0.1 Gy/天)。
当T<TK时,K=0
• 例1: 某病人的肿瘤是生长快的肿瘤, 原计划是 • 70Gy/35次/7周,照射25次后病人出现严 • 重的急性反应必须休息2周。
• 问: 欲在2周内分10次完成治疗每次应给多 • 少剂量?
二、靶学说的适用范围 靶学说基本上适用于生物大分于受电离辐射产生的电离粒子的直 接作用所致效应。以下情况靶学说不适用: (1)由放射间接作用引起的生物效应,即在观察的生物效应出现之 前,由于射线直接作用机体而形成的靶分子自由基,和作用于机体 水介质而形成的水分子系列原发辐射产物(如· OH、e-水合、H2、H2O2 等),并由它们引发的生物效应。
存活细胞:对于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如造 血细胞、离体培养细胞、肿瘤细胞等,凡 是保留其增殖能力,能无限产生子代的细 胞。
克隆或集落 :在离体培养的细胞中,一 个存活的细胞可分裂繁殖成—个细胞群体。 具有生成克隆能力的原始存活细胞,称为 “致克隆性细胞”。
增殖性死亡概念对于那些不再增殖的已分化 细胞,并不适用。这类细胞具有执行特殊功 能的能力,但正常条件下长期不分裂,如神 经细胞、肌细胞等。则以其是否丧失特殊功 能来衡量细胞是否存活,保留机能者为存活, 失去功能者为死亡。这类细胞本质上非常抗 拒,它们的死亡常是由于对其功能和存活都 极为重要的间质或血管细胞受损而间接地被 杀灭。
第二章 细胞存活曲线
放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关系是放 射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中的放射剂量与细胞效应关系 研究最多,对放射治疗临床的指 导意义较大,本章将集中阐述细 胞存活曲线概念、绘制及其剂量 效应模型。
第一节 细胞存活的概念 和存活曲线的绘制
一、细胞存活的概念
细胞死亡定义:细胞不可逆的丧失增殖能 力,即在一次或以后的有丝分裂时发生增 殖性死亡。
d2+10d-27.5=0 (早反应组织) d=2.25 Gy/次 晚反应组织:因晚反应组织疗程中无再群体化,中断 治疗不影响效应,所以继续完成治疗剂量不变。
(晚反应组织) d=2.0 Gy/次
LQ公式的限度
(1)现有的α/β多数是离体细胞或动物实验中所得 出的数据,与临床有一定的差距。
(2)一般仅适合单次剂量在2—10Gy的剂量范围内 使用,特别要注意当分次剂量<2Gy时,运用这一 方程估计重要组织如脊髓的生物效应有过量的危险。 (3)α/β值的动物模型限制条件是假定被照射的 靶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完全修复,并且没有细胞再 增殖,与临床不完全相符。
二、细胞杀灭机制 大量事实证明导致细胞死亡的敏感部位是 细胞核而不是细胞质。细胞核的放射敏感 性比细胞质高100倍以上。
三、细胞存活曲线的绘制
细胞存活分数=计数的集落数/(种植细胞数×集 落形成率)
简言之,存活曲线的绘制方法主要依靠细胞 培养,以制成单个细胞接种平面,用不同计量 照射,得到的集落形成数与未经照射的对照组 进行比较,得出存活率。根据不同计量存活率 制成的曲线即为细胞存活曲线。这里指的存活 细胞即是经照射后仍有无限性增殖能力(可形成 集落)的细胞。
第四章 肿瘤分割放疗的理论基础
一、DNA放射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 DNA是电离辐射重要靶分子之一, 电离辐射对DNA结构的影响比较复杂, 其放射分解产物也是多种多样,从碱 基损伤到糖基破坏,其后果是:DNA 链断裂、DNA交联及整个或部分高级 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⑴DNA单链断裂的修复
二、N值(外推数,extrapolation number) N值指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 它也是表示细胞内固有的与放射敏感性相关的 参数,是存活曲线直线部分的延长线与纵轴相 交处的数值。靶数(即N值)一般均在2~10的范 围内。后来的研究证明N值随实验条件改变而 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与细胞内相对恒定的靶数 不符,现已少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