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出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 3 第二单元(诗词曲单元)第二首词。
本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人称“千古绝唱”。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掌握文本思想。
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味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本课教学为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鉴赏诗句:体悟情感;拓展延伸。
1、《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
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
2、《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有关“发现·创新”的阐述中提出:“学习用历
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索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味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量,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普通高中)高一学生, 文学鉴赏能力相对薄弱,但从小耳闻目睹,对经典诗歌大多能够朗朗上口而且班级里的学生
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
目前已学过一定篇目的经典诗词,对诗歌表达的情感与技巧有一些
不够系统的认识。
对于李清照,学生并不目生,初中要求背过《如
梦令》、《醉花阴》,对其词的语言风格学生也还是熟悉的。
通过本单
元第一课《柳永八声甘州》的学习,学生对宋代婉约派词的特点也
用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寻常课堂的锻炼,学生普遍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文本中的相关信
息,并且通过讨论及时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屏显课题《声声慢》、李清照的画像,师: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位“在平凡中受难,在不平庸中抗争的女子”,通过学习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了解千古才女、万古愁心的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听,体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读出了什么?——愁
3、屏显:著名学者梁衡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评价,感受这首词在中国词坛的地位。
师生探讨朗读的注意点,师板书。
4、指名读,评点、指导,齐读。
1、屏显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绝望》,指名读、评点。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深深的愁情,但表达的方式 (或者抒情的方式)很不
相
同。
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
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涵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涵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彻底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
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3、普通地说,诗歌讲究涵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往往要借助意象来表达。
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找——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4、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1)如何理解“淡酒”?
诗人为什么喝酒?(借酒销愁愁更愁、暖身)身体冷的原因?(秋风萧瑟——“八月秋高风怒号”)为什么是“淡酒”,不是“浓酒”?是酒淡吗?(再浓的酒也抵无非词人内心浓重的愁情,和这深深的愁情相比,这酒只能是淡的。
与其说这个淡是味觉,其实更是词人由内而外的感觉。
) 那末词人心中为什么会如此“愁”呢?(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师适时补充。
)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山东的一个名宦世家,从小深受家学濡养,少女时期即崭露头角,创作《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
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
生活美满。
后来金兵铁蹄南下,北宋灭亡,南宋政府偏安一隅,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流落南方,境遇凄苦。
(2)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怎么理解?
(北方的雁、家乡的雁;又过了一年;鸿雁传书;当年创作《一剪梅鸿雁悲鸣;雁阵排空……思乡,念夫,丈夫已逝,漂零金陵。
)
(3)如何理解“黄花满地”?“蕉萃损”的是花还是人?“如今有谁堪摘”?
(4) “梧桐”这个意象如何表达愁情?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离愁的象征。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起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5、为了写“愁”,词人巧妙地将这些意象安插在人生岁月里的一个小小的时段,这个时段从何时起,又到何时止?
学生齐答:早晨(起床),傍晚?——黄昏(采用纠错学习法——我觉得该从早晨开始,有道理吗?)
师问: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确:学生难答时,作提示“乍暖还寒”。
设疑引导学生辩识: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作“晓”字,哪个恰切?为什么?
(讨论:不求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师个人认为:“乍暖还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黄昏”,上片当有与之对应的时间,“晚”则重复,“晓”则呼应;古人有早晨饮酒的习俗(扶头酒);若是“晓”,则从早到黄昏,词人“傻愣愣”守着窗子,捱至天黑,再面对着这些
景,内心的愁情不断积累,不断铺垫,最后实在受不了了,词人破口喊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何理解?
(这种情形下,词人认为一个“愁”不够表达她的心情,那用什么来表达呢?词人没有说,词到这里戛然而止了,让我们自己去想象,想象这份铺天盖地的无止境的愁情。
这个词句是词人情到深处内心情感的直接吐露,这种抒情方式我们称为“直抒胸臆”。
)
7、这首词中,像这样直抒胸臆的词句还有吧?
(齐答)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寻觅”,而用“寻寻觅觅”?不停地找什么?找家人?找丈夫?为什么去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词人不停地去找,回应她的惟独冷冷清清地外在环境,让她感到“凄凄惨惨戚戚”。
这14 个叠词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往返复沓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和内心的孤苦。
同时这14 个叠词在音节上又增强了诗词的音韵美,而且在开头,又给全词奠定了一个悲凄的基调,与末句呼应。
所以说,这14 个叠词是李清照“出奇制胜”的神来之笔。
固然,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涵蓄地间接表达情感,以达到隽永、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当诗人情到深处,无法抑制时,也会直接抒发情感,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比如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比如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巧妙运用,让我们的诗词摇曳生姿,更具魅力!
1、此词开篇就见愁,接着借助这些意象不断累加,情感不断升华,结尾情到高潮,将“愁”脱口而出,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
同学们,你们明
白这份愁的内涵吗?如果在这个“愁”字前加之定语,同学们会填上哪些词?(亡国、孀居、沦陷、思夫、思乡、山河沦陷、夫妻永别、形影相吊……)
2、同学们,李清照这些愁的根源在哪里? (亡国)面对南宋政府的偏安一隅,李清照只是一味地悲愁吗?对自己悲惨的命运她甘心吗?常言道:“不平则鸣”,正是心有不满,心有不甘,心有不平,才有了千古绝唱《声声慢》。
所以说《声声慢》不仅将愁写到了极致,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不平庸中抗争的女子。
她面对亡国、丧夫、家破、漂零之苦,仍在与命运与时代抗争。
她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所以法国的诗人将《声声慢》改为《绝望》的标题,也是不妥的。
他确实被《声声慢》感动了,但他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动。
1、课堂小结
《声声慢》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词。
她不仅仅是以情动人,而且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是非常精妙的。
首先,叠字的运用。
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在音节上也增加了音韵美。
其次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澹的意象的描写之中。
用哀景引起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
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再次,适时的直抒胸臆,将情感抒发得更自然、更淋漓尽致。
2、诵读诗词
感谢李清照的才情,让我们有幸在千百年之后能够重读这首《声声慢》。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注意把握表情、语调、语气和语速。
鉴赏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背诵、默写《声声慢》。
直接抒情
亡国
意象
丧夫
借景抒情
家破
漂零
直接抒情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
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故意料之外。
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
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不足。
优点:
教师设计的思路本是按照: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鉴赏诗句:体悟情感;拓展延伸,但由于课堂学生在把握意象后就已经能比较准确地体悟到词人的愁情,倒是对开头叠词的运用忽略了,所以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地改变了教学环节,在体悟愁情之后再引导学生去体味叠词的艺术效果,理解全词从头到尾都在写“愁”,进而感悟这份浓重愁情的根源——“亡国”,领悟南宋的民族精神、时代烙印。
虽然与预期的设计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将“愁情”在回环反复中不断推向深处的鉴赏方法还是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不足:
由于新的教室新的设备,教师不习惯,课件跑页,对课堂节奏的联贯性有一些影响。
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可多给学生一些探讨的时间,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淋漓极致地体现出。
“细节决定效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
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
课有尽,思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