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面对比新冠病毒更危险的日本侵略者, 有一群人也可笑地向宗教求救,不仅没有丝毫 自救行动,还大言不惭地说“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唯有佛祖可救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 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 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 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活动;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 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菩萨来保佑”,还说“今则人心浸浸 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 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 评,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国民党的御用文 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文章结构内容
摆敌论据论点 (1—2)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偷
直接反驳
(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换 概 念
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 仿词
敌论点:
广大人民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的中国人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拓展阅读: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 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 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 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 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 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 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信“国联”
≠自信力
现在: 求神拜佛
——自欺力
都不是自信 力,不能证明 “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 了”。
驳对方论证过程。先摆对方论据,对方由自夸着“地大物博”、希 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得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然后作者指出这些是 他信力、自欺力,不是自信力,因此对方论据并不能证明观点,其论证 过程是错误的,所以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 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第4段)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 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被反动派删掉了, 这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 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 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 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第三段)
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 既指出这些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 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文本妙趣横生,富 有辛辣讽刺的意味。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第7段)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强、竖直、人体的 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和 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作者反复强调,意在坚定中国人的自信力,号召更多 的中华儿女挺起“脊梁”,努力抗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 话中的“脂粉”指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间接反驳
我方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 反驳 (6—8) 我方论据
结论: (9)
埋头苦干的人
古 拼命硬干的人 梁 脊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阅读课文1-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的。
先前
信“地” 从来没相
信“物” 信过自己 ——他信力
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
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 的言行。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 信力的中国人。
文章主旨 本文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 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 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是频率副词,有“一向”的意思,不 仅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 自我炫耀的样子,而且表明这样做的时间之长、频率之 高。;“只”含有“唯一”的意思,是抓救命稻草的形 象,且不做别的考虑,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 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 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 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美化、伪装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它与上文中哪句话相呼应?应该怎样理解这句 话的含义?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
驳论证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 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 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 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 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简单来说,驳论据的意思是:对方论据可能是 真实的,但对方论据并不能支持其论点。
驳论文写作思路
× × √ 先摆敌论据、 驳敌论
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斥这种错 误观点!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
2.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1.《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敬业与乐业》的论点: 敬业与乐业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3.《论教养》的论点: 教养的本质:尊重他人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 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第一段)
这段话中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②先摆对方的论据, 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真实性,但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观点,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 误做铺垫。 另:三个“是事实”构成排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为民请命的人”、“舍身 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第7段) “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 学家等。如:大禹、李时珍、蔡伦、祖冲之、司马迁…… “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 邓世昌、戚继光、 ……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指如:杜甫、范仲淹、白 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或英勇献身追求真 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尖锐犀利,带嘲讽意味,富有战斗力。
2、巧妙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 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先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 论点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一类人 们坚持抗 战和民族 解放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然后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鲁迅先生辛辣、犀利、讽刺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发扬爱国 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 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驳论点、 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 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 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 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 然就站不住脚了。
论点
论证
然后立观 点并证明
观点
最后得结论
1-2
3-5
6-8
9
xuán dǎo xǐng chá 玄虚 祈祷 省悟 搽粉
kǎi kuāng miè jǐ 慨叹 诓骗 诬蔑 脊梁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 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是什么句式? 疑问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分两类: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思路:首先……;然后……; 接着……;最后……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 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 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加以论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 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 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 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活动;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 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菩萨来保佑”,还说“今则人心浸浸 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 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 评,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国民党的御用文 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文章结构内容
摆敌论据论点 (1—2)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偷
直接反驳
(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换 概 念
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
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 仿词
敌论点:
广大人民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的中国人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拓展阅读: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 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 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 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 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 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 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信“国联”
≠自信力
现在: 求神拜佛
——自欺力
都不是自信 力,不能证明 “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 了”。
驳对方论证过程。先摆对方论据,对方由自夸着“地大物博”、希 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得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然后作者指出这些是 他信力、自欺力,不是自信力,因此对方论据并不能证明观点,其论证 过程是错误的,所以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 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第4段)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 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被反动派删掉了, 这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 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 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 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第三段)
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 既指出这些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 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文本妙趣横生,富 有辛辣讽刺的意味。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第7段)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强、竖直、人体的 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和 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作者反复强调,意在坚定中国人的自信力,号召更多 的中华儿女挺起“脊梁”,努力抗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 话中的“脂粉”指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间接反驳
我方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 反驳 (6—8) 我方论据
结论: (9)
埋头苦干的人
古 拼命硬干的人 梁 脊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阅读课文1-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的。
先前
信“地” 从来没相
信“物” 信过自己 ——他信力
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
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 的言行。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 信力的中国人。
文章主旨 本文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 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 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是频率副词,有“一向”的意思,不 仅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 自我炫耀的样子,而且表明这样做的时间之长、频率之 高。;“只”含有“唯一”的意思,是抓救命稻草的形 象,且不做别的考虑,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 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 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 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美化、伪装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它与上文中哪句话相呼应?应该怎样理解这句 话的含义?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
驳论证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 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 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 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 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简单来说,驳论据的意思是:对方论据可能是 真实的,但对方论据并不能支持其论点。
驳论文写作思路
× × √ 先摆敌论据、 驳敌论
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斥这种错 误观点!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
2.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1.《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敬业与乐业》的论点: 敬业与乐业是生活的不二法门 3.《论教养》的论点: 教养的本质:尊重他人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 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第一段)
这段话中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②先摆对方的论据, 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真实性,但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观点,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 误做铺垫。 另:三个“是事实”构成排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为民请命的人”、“舍身 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第7段) “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 学家等。如:大禹、李时珍、蔡伦、祖冲之、司马迁…… “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 邓世昌、戚继光、 ……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指如:杜甫、范仲淹、白 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或英勇献身追求真 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尖锐犀利,带嘲讽意味,富有战斗力。
2、巧妙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 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先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敌 论点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一类人 们坚持抗 战和民族 解放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 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然后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鲁迅先生辛辣、犀利、讽刺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发扬爱国 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 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 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驳论点、 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 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 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 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 然就站不住脚了。
论点
论证
然后立观 点并证明
观点
最后得结论
1-2
3-5
6-8
9
xuán dǎo xǐng chá 玄虚 祈祷 省悟 搽粉
kǎi kuāng miè jǐ 慨叹 诓骗 诬蔑 脊梁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 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是什么句式? 疑问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分两类: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思路:首先……;然后……; 接着……;最后……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 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 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