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
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

“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

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xx年在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中,我们学校,完成了三处完小的合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动新城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
的发展。

而良好的班级集体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又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

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

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良好班级的文化,它不同于硬性灌输和强迫要求,它像一个大磁场,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它像一无形的手,驱使着学生自觉自愿而又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产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无形力量,从而产生自求、自强、自得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关键词界定
1.文化。

xx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课题阐述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

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
(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

是指班集体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

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开展“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课题就是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文化学理论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导向,探索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班级集体建设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方法。

(二)理论依据
1.xx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

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
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

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3.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

班级社会学是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

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可以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

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4.文化涵育原理。

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

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

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过程,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效。

2.通过“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过
程,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方法,建成一个具有创新、凝聚、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班级。

3.通过“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过程,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班级共识为主题的班级目标文化建设,以家为主线的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以文化观念为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基于班级文化之上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

1.营造特色的班级环境文化。

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

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臵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是班级文化的内核。

它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
3.建设科学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等。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

4.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

以开展班级活动为抓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德育形式,达成有效的学生德育。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他人课题研究的方法。

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论著,理论材料,筛选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界定课题,论证课题,研究课题。

2.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寻找“创设班级文化”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3.经验总结法。

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更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对象
学校各班级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xx.3-xx.5)
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xx.6-xx.5)
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估,积累研究素材,整理有关总结,及时提升成果。

3.总结、结题阶段(xx.6-xx.7)
运用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
论文,完成结题工作,展示课题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现行的班级文化停留在基本的物质环境建设上,缺乏警示性的、鞭策性的、引导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学生得不到言语的鼓励,缺乏目标的感召,班级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通过调查发现88%的学生还是希望由民主的方式产生班干部,对班级事务比较关心,12%的学生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

81%的学生对班主任现行的管理十分满意,19%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的现行管理方式还有不足。

师生间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平等;生生间缺乏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班级缺乏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级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执行的严肃性不强,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学生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班级难以成为一个自制自律的班集体。

班级文化内容传统、单一,班级文化缺乏个性化的,开放性的、充满生命力的特色文化。

学生缺乏参与、合作、竞争、体验、感受的过程,缺乏品尝成功的机会,难以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自立、自理的心理品质,得不到全面发展。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发现,班级92%的学生不愿经常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更说明我们现行的许多园校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却是以应付上级的有关活动为目的,组织不够科学严谨,花架子多。

看起来轰轰烈烈,深入生活却不够,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原则,对学生没有
吸引。

《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班级文化活动的创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传统色彩重而新课程意识淡薄,不能深深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缺乏新课程理念,没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转换,没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

为此,学校希望通过课题开展,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方法,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班级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级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创设特色化班级环境文化,让教室真正属于学生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是一种宝贵的
教育资源。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在布臵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臵,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

对于教室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总体布局,在保持相对稳定前提下,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对于学习园地、队的生活等活动板块,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

学校要求各班保持教室内外的整洁,对教室里各种设施的摆放提出明确的要求。

课桌、座椅的排列既要左右对称,又要前后等距。

课桌与座椅之间的通道,要横平竖直,保持通行的顺畅。

讲台应当臵于教室前面的中央,教具学具要有序地摆在固定的位臵,作业本的摆放要整齐等。

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

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统一之外,学校鼓励各班表现本班的特色。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抓:①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建设他们心目中的舆论阵地,尽可能做到人人都是宣传的主人、教育的主人。

譬如:黑板报的出版,从版面设计到组稿,从誊写到美化,均以学生为主;墙报、学习园地等的布臵也以学生自己的文章、活动剪影为主要内容。

②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消除烦恼。

如:表扬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介绍本班的优秀学生、先进典型,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让学生学有目标,进行自我定向,引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把舆论阵地开辟为“问题辩论”的主战场,对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或学生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争议的倾向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道德法庭”、“争鸣栏”等形式在黑板报、墙报上刊登辩论价值较高的文章,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认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比如,
五、一班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

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一班在教室里摆放一盆绿色植物,既可以调节教室的气氛,使教室绿意盎然,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能够因眼前的一抹绿色而缓解压力,又可以通过由学生专人负责,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创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手、学习合作,开始思考、开始创造,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的体验加深、能力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这种特色班级环境,也包括观念形态环境建设的特色,学生臵身于有积极进取的班风、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舆论、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的班级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这种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2.培育健康化班级精神文化,让集体充满凝聚力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

它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

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首先是班训。

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

作为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时时反省自己。

其次是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

班级是一个整体、团队,无论是实现班级整体环境的优化,还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必须把突出团队精神培育放在突出位臵。

实践证明,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

现在学校很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鲜明,团队精神缺乏。

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再次培养学生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
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

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

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心理状况也很复杂。

有很多很多孤僻的冷漠的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但实际上这只能说明他对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兴趣,并不能说明他的其他方面。

即便没有过人之处,也不能断定他一无是处,也应该使用鼓励这种驱除心理阴影的良药。

六、一班有一位学生,他长得很高大,但性格很孤僻,在教室里就不声不响整天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不爱和他一起玩,上课经常开小差,因此成绩很困难,他自己也很自卑。

有一次的日记还表现出了对同学很强烈的仇视心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班主任首先安排了一位比较活泼的学生坐在他的旁边,并叮嘱她时时关心他。

然后找他聊了聊,告诉他,新的同学、老师都很关心他,又肯定了他的日记,指点他怎样写出心里所想。

两个星期以后班主任又找他谈话,鼓励了他的进步,送给他一本笔记本。

慢慢的他在课堂能举手发言了,能积极参与班级内开展的活动,有了自信。

这些举措有助于班级同学对班级的一种重新的全面认识,培养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小干部和积极分子尽量掌握班级里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

3.构建民主化班级制度文化,让学生成为主人
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

俗话说"没
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构成一个能动的班级实体;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又是整合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诸要素,并最终内化为创新个性品质的载体。

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机制,制定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这保证了学生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的自觉性。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但我们强化了“自主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在自我激励、自觉成长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或进行某一活动时,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由权,而不是一名供人操作的机器。

因此,在制定班级事物时,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参与讨论并制定集体和个人的发展目标,考虑到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增强目标的认同感和激励力。

柴晓芸老师在班会课上,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规,首先发给学生一份《班级公约(讨论稿)》,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他们愿意遵守的班规。

看过我制定的《班级公约》后,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当老师问:“你们还有那些需要进行修改的条款。

”同学们纷纷举手,有同学迫不及待的说:“最近老有上课说话的同学。

对这些同学应用他喜欢的东西交换做惩罚。

”“你能具体说说吗。

”有学生马上说:“比如,张利民爱打乒乓球,他要上课说话就罚他一星期不准打乒乓球。

”同学们听后都拍手叫好。

又有同学提出:“有些同学为了不搞值日,故意来迟。

这样的同学就罚他搞一周值日。

”……同学们都积极献策,讨论很热烈。

新的班级公约就在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中出炉了。

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他们比较乐于遵守,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逐渐增强。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2)确立班级目标。

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

确立班级目标,首先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以及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才能使班级目标的提出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实际。

比如:本学期开学初,为了让班级同学全员参与,使班级目标有针对性,在全班范围内征集班级目标,最终确定“努力每一刻,收获每一天”为班级目标,并为设计获奖者颁发奖品。

其次设计了两大板块,分别命名为“挑战无处不在”和“努力从我开始”,并让每位同学自定一个竞争对手,将对手的优势,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挑战计划写在一张纸上,张贴上墙。

这样,有了目标,同学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带劲。

一阶段过后,进行对照总结,对于成功挑战对手的同学,由班委向家长发出喜报,并自定新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