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设计者:
教材: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3、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或分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的
2.引导学生建立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和视频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
2、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分
析
设计者:
课标给这一节制定的重点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难点是“建立微观和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
设计者: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走进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从而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内在的奇妙。
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等一些基本概念;初步尝试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
析
设计者: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该节采用了十分醒目的标题——化学真奇妙,意在让初学化学的孩子们对化学长生浓厚的兴趣,在了解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中,初步感受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学生感受化学奇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浓厚,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整体水平不均匀,学习比较浮躁,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
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待加强。
在教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对知识的重难点的把握,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评测练
习
设计者:
[自我检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3.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水分子里的()和()是按一定的角度排列而成。
氢气球中氢气是由大量聚集成的,氢分子是由()自相结合而成。
急救病人的氧气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氧分子是()自相结合而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同种原子也可自相结合。
4.宏观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又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举两例说明。
5.一座铁桥和一座石桥,我们说这两座桥的组成不同;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板桥,我们又说这两座桥的结构不同,从生活现象中再找一个能够说明“组成”和“结构”的例子。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效果分
析
设计者:
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注重课堂点评的语言艺术,多采用激励式的点评。
在师生互动中,激励语言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充分调动。
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意问题的生成过程。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上述点评不难发现,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
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极佳的激励作用。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后反
思
设计者: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初中化学的分化点(即重难点)就是学生难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
要多采用一些类比的方法、模型化的方法,找一些影响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