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大高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四大高僧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虚云,太虚印光。
这便是近代四大高僧。
小面和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
弘一大师(1880~1942)
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
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
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
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大师(1873~1959)
虚云,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
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
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
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
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
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
曾在江
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
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
抵西安后,转赴终南山,结庐狮子岩下,改号虚云。
光绪二十八年,虚云游四方、朝拜峨眉,经西藏入西康,转入云南鸡脚山。
鸡脚山是历史上的佛教重地,这时,只剩下十余处破庙,且不容外来和尚挂单,虚云无处落脚。
后来,通过大理提督张松林向当地知县推荐,方在鸡脚山找到一座破庙——钵盂庵住下来,进行宗教活动。
此年,他将钵盂庵改为迎祥寺,接纳四方僧众,募捐兴修寺庙。
光绪三十年,他出国云游,至逻罗(今泰国)、南洋(即东南亚)一带讲经说法,皈依(佛教称身心皈向佛、法、僧)达数万人。
又前往日本参观佛教,途经吉隆坡,得滇中来信,说:“官府兴办新政,遍提寺产”,请他设法挽救。
光绪三十二年,虚云便转道上海,请寄禅(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诉。
抵京后,得到当年结识的王公权贵支持,获得一道保护寺庙的“上喻”(即通告),云:此后“着各督饬抚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财产,一律由地方官保护。
”从此各地不再提寺产了。
事后,虚云仍继续留京活动,为云南寺庙请龙藏(清廷内务府刊印的佛经)。
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
至此,虚云身价百倍,声誉大振。
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虚云出滇至沪。
接着,与寄禅和尚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
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
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
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
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
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
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
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
李问:“佛教何用?”虚云答:“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
心为万物之本,本得
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对于统治者的功用,几经辩论,终于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的邀请,前往昆明,重修西山华亭寺,施工中掘出“云楼”古碑,遂将华亭寺更名云栖寺。
他按古碑记载,庙产数字,由唐继尧出告示,用低价将数百亩田地及方圆数十里的山场勒赎归寺,引起民众怨愤。
他在财产到手之后,又举办慈善事业来笼络民
1929年,虚云应闽籍国民官僚林森、杨树庄的邀请,赴福州涌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
初为众僧说戒五十三天,继则改革寺中旧习,再则着手整理道风,兴肃禅堂与念佛堂、恢复复节打七,春末傅戒之禅规。
在这个基础上,修建楼、堂、阁、寮、院、庵、洞等十多处,创办学戒堂,后改为佛学院,以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为名誉院长,虚云自任院长,培训年青僧徒。
杨树庄之母拜虚云为师,杨及闽籍不少官僚便成为虚云的大护法。
涌泉寺藏有明清以来大量经板,虚云聘请观本和尚进行整理,编成《鼓山藏经目录》,刊刻面世。
1933年,福建爆发战争,省内寺庙大多停止留单,僧人无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单,云游僧人多至逾千。
虚云为此多方操劳,竭力维持一粥一饭。
1934年,应李汉魂将军之请,赴广东曲江主持重修南华寺。
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此时已破败不堪。
虚云提出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为:“所有出入资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筹事,全由施主负责。
”这条要求概括了他多年来的经验,即依仗反动统治者的势力,扩张佛教势力。
李汉魂应允后,当面募集数十万金,待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后,即请当局派人履勘画界,将界内“寺产”,无契没收,有契贱赎。
在收回无尽庵时,驱逐住户,致使二十余户贫民无家可归。
1935年秋,虚云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赶走了庙内的居民,亲自监督工匠兴修。
历时十年,总计兴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该寺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不久,即举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数百人,吸引了广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