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
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出版于1970年,这是一部反体制的教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学大相径庭。

该书所指向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层面转到社会层面,从学生转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因此,说它是一本教育著作,毋宁说它是一本政治著作。

这部著作大胆地揭示出社会的真相,道出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的压迫现实及其背后的压迫制度,它着力于唤醒被压迫者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自由的实践在改造历史中不断地获得人性的解放,以所有人的人性化取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一对矛盾。

读完之后,我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它催人奋进和思考,帮助人反思这个社会,而书中诸多闪光的经典思想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开篇弗莱雷就指出在压迫的世界里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是非人性化的表现,人类的使命就是追求人性化,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人。

而现实社会中,被压迫者“无意识”去改造世界,被宿命论羁绊,他们安于被压迫的现状。

对此弗莱雷直言不讳地指出:被压迫者是由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压迫性的制度与文化使得他们的意识处于淹没状态,统治阶级掌控下的传统教育正是为了维持被压迫者的“无意识”状态,是统治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工具。

但事实上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被压迫者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被压迫现状从而对世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干预,并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教育就应该是一股解放的力量,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应在自由的对话中进行并致力于使人意识化以期达到所有人的人性化。

弗莱雷猛烈抨击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其醉翁之意不在学校,而是直指现实社
会中隐藏的主流文化霸权式传递现象。

在压迫的社会中,压迫者总是以主流文化——实质上是压迫者(少数统治阶层)的知识观,是他们所规定的“真理”,是排斥被压迫者(社会不利阶层)的知识和
经验的——给被压迫者进行“洗脑”,使他们内化压迫者的意识,强化其宿命论意识,从而更有利于维持现存的压迫秩序。

对此,弗莱雷大声呼吁教育应该用提问式进行,他着重强调对话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到人与人的平等交往,人的意识性才能被充分启发。

他提出的对话应当有爱、有谦虚的态度、有彼此的信任、有希望、有批判性思维这五大前提无疑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老师往往以权威自居,以为单向讲授知识就可以了,不信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的内容仅仅是用来教授的而不是同学生一起讨论并获得其真实意义的。

折射到社会中,则是压迫者把他们的权威知识灌输给被压迫者,使得被压迫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缺乏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正是压迫者想达到的教育效果。

《被压迫者教育学》赤裸裸地揭露出压迫社会这一不公平的现象,欲意通过被压迫者教育学觉醒所有的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它给现实中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促使压迫者反省他们的行为,作更人性化的思考。

书中所表达的是要追求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那里人人都获得了人性化,再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但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是有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社会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人类才有孜孜以求自由解放的美好世界(人人都获得人性化)的不竭动力。

这就像自然界中的水流,如果没有落差,流水将成为一潭死水。

“人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不完美、不完善的存在,存在于同样
不完美的现实中……”①试问,既然人是不完善的存在,如果人人都达到完善的境界,是否就意味着社会上矛盾消失了,社会也再无发展动力了,于是人类将停滞不前,趋于灭亡?鉴于此,书中所追求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它激励我们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但我们清楚它最终只能是一种理想。

诚然,我们是应该努力地向那个具有人性化的民主社会迈进的,但是这一过程是异常的艰难。

书中讲到,这场斗争(追求人性解放)既不能由压迫者来领导,也不能由被压迫者来领导,只能由新人来领
导。

那么新人如何产生呢?他可能是来自于接受了新思想的压迫者;可能是来自于接受了扫盲教育的成人——意识被激发;也可能来自于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这样的新人要克服其二重性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新人,否则他们将很容易在斗争中变成新的压迫者。

这种二重性的人格表现在一方面向往自由另一方面却内化了压迫者的意识,所以如果新人不能克服这种二重新,他将变得比压迫者更加残暴,用从压迫者那里模仿来的行为变本加厉地对待被压迫者。

纵观历史,当一套旧的压迫制度被推翻的时候,新的压迫体系就随即产生,而且新的压迫体系更加隐蔽,它只是暂时缓解了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压迫体系终究会暴露其本质的弊端,从而被新的斗争推翻,继而新的更隐蔽的压迫体系又得以产生。

那么,这种压迫秩序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呢?追溯到远古时代,天地混沌之初,当人类还在为生存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时候,人们之间只有团结,并无人压迫人的现象。

问题就产生于人与人总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最初可能表现在体力上的不同,后来慢慢可能是源于人智慧的彰显,于是,那些体力更强,智慧更大的人由于在种族或部落的生存中担起了更大的责任而受到弱小者的拥戴,自然就成为①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了特殊阶层,久而成为了特权阶层,从此开启了人类压迫制度的大门。

例如,在那种人惧自然的时代,巫士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消除对自然的恐惧,他就成了特殊阶层。

物竞天择,没有谁能够违背这样的自然规律,弱者不想在竞争中死亡,就只能屈服并受制于强者的支配。

所以压迫制度在人类社会形成之时即已产生。

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被压迫状况,但当这样的压迫秩序建立之后,为何总是难以推翻呢?为什么少数人建立起来的压迫制度能够控制着社会的大部分人呢?因为压迫者利用被压迫者“恐惧自由”的心理,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奴化,使他们越来越“依赖”压迫者,从而意识不到自己的被压迫的现实。

因此,被压迫者一日不觉醒,就一日不能得以翻身,想颠覆这种压迫制度更是无稽之谈。

《被压迫者教育
学》一书十分强调人意识的觉醒,但为什么弗莱雷只从精神层面来讲而不涉及物质层面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层面的问题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

比方说,联系于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新的科技产品总是只能被少数人占有,这种资源享有的不均等势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更贴近生活的比如信息资源,贫穷地区的人们即使知道了利用英特网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也苦于没有钱买电脑而无法和那些有电脑的人一样公平地享有资源,因此,撇开物质谈精神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觉醒意味着首先要明白被压迫者并不比压迫者“无能”,他们的被压迫状况是现实的压迫制度使然。

颠覆了压迫制度,就能使人人都获得解放,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

在中国,首要的就是大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特别是要保证其教育质量,要尽量做到各地区、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师资均衡分配等,以保证人人生来就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

虽然很多学校还存在灌输式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有批判意识的人总是受过教育的人,不管是灌输教育还是解放教育,而没有
受过教育的人大多是愚昧而无意识的,对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加以把握。

在这样的公平教育中,不存在压迫,谁也不会阻止谁的发展,但情况是即便这样,最终人和人还是不会发展成具有同样能力,同样智慧(人与人天生有差异,擅长的东西也有所不同)的人,那些能力强一点的人必然还是要成为相对弱者的支配者,正是有了这种差距,弱者才会有动力去努力争取赶超前者,社会进步才有了动力,当弱者超过强者成为强者的强者时,他又变成了强者的支配者,压迫状况终究不能消除。

所以我们现在要追求的是更好,更人性化的社会,而不是完全人性化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人人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衣食无忧,都能拥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物质精神生活都很充实,谁也不会阻止谁的发展,大家都得到自由地发展。

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主张平等和正义的书,它给人带来一种换角度的思考,全新的思考。

如果没有这样一部反体制的著作的出现,我们的思考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入。

书中的有些思想是虽
然是乌托邦式的,但它毕竟给我们长期处在传统教育视野中的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我们得以彻底、批判地思考。

书中提出的解放教育思想和行动教育思想都是对现存压迫制度的极大挑战,它促进人们更好、更深刻地思考这个社会,以帮助人们向着更美好的人性化社会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