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祖宗祠堂对联-推荐word版 (1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祖宗祠堂对联
篇一:祖先堂对联
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
宗祠,或称宗庙,又都可以称作“祠”或“祠堂”,是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
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太庙”或“宗庙”。
“庙”,不论太庙、宗庙、还是家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
又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是供祀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
作为祭祖或供祀前代贤哲的屋宇,“祠”与“庙”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我国著名的两大古庙,一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庙,一为山西解州的关帝庙。
孔子庙又称“文庙”,是供祀孔夫子的地方;关帝庙或与岳庙并称“武庙”,是供祀关公及岳飞的地方。
以此看来,“庙”不单是祭祖,还具有纪念前贤的性质。
如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的发生地,有纪念辛亥首义死难烈士的“烈士祠”。
中国人的家庭认为,没有人祭祀的祖先,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没了后代的人,可怜成了饿鬼。
由于重视祖先,过去六堆的祭祀公嘗最发达,同一房的子孙,大家醵资买田,以先祖的名义为某某公祭公嘗。
田以廉宜租谷放给族中较穷的子孙耕种。
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奖学、济贫等慈善事业。
到了年底或年节更有“均息”,每一份会可分得数斤豚肉之息金,足以为年节家中祭祀之用。
这种嘗会,各族都很普遍,一方面维系了同族的情谊,一方面济贫,另方面则作了奖学或慈善之事,极有互助合作,提拔后进,福国利民的精神。
祠堂大厅(包括族人家宅大厅右角墙处),是恭奉祖先的地方。
祖堂上最普遍的楹联是“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
”上头的横额是“祖德
流芳”。
正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绝非譬朝露,一时幻象的人生。
祖牌神案下头是后土神位,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
不过灶神是绝不缺少的。
厨房里必定安奉灶君神位。
其名联是下中“司命灶君神位”,右联为“有德能司火”(上联),左联为“无私可达天”(下联)。
一个家庭大事,如迁入新居,喜庆事,子女之名登金榜,年节等都必定祭祖,敬天公和敬灶君。
结婚时,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更要到母亲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祭祀后的牲礼,必定奉上一大臂,谓之“阿婆肉”。
中国文化建基于人生修养,其基本则在家庭。
由推己及人,然后贤人、圣人,最后则上通天德,中国人以道德修养来代替了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制,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适的制度。
中国人的崇祀鬼神,祈求赐福,原希望能使阴阳调和,而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繁衍,六畜兴旺。
因之阴阳哲理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
本源,另一方面,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诏也”。
而主
张践行“仁道”,孝顺和敬畏则是践仁的入门,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续,是儒家
将之伦理化、教孝、教慎终追远,各人拜自家祖先,仪式简易而隆重,每文褥
节的宗教遂演变成最简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动,也成了培养道德的重要凭藉。
祭天祀祖,出于报本返始之义,《礼记》上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
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返始也。
”祭祖先,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一方面又因报恩之义。
苟子便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
祖者,类之本也,若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争天,下争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对他们的祖先,真
作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在”的地步。
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
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的进修完全一样,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
以降祸福于子孙,厚葬的原因在此。
自周天子将祖先配于上帝和天,各诸侯自
然也特别注重祖先的祭祀。
遂使敬拜祖先的礼节日见普遍。
其后周朝的重视宗法,于是祭拜祖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就超于一切敬拜之上了,这便是崇
祖敬宗,以及各族姓祠堂家庙发展的由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在近百年来被不断强调,如艺术批评家
栗宪庭先生所言:“这是一个价值体系重建的时代”。
历史上,作为一种基
层社会组织抑或权力体系,它是如此特殊、严密而有序,内部派生的那样多繁
琐的行为规则,一定是会在过去“中国”的范畴去有效约束好每个个体的。
因为,不仅相对族内任何一其它“个体”缺乏对等关系(总是:纵向——长幼有序,排资论辈;横向——男女或兄弟、姊妹等严格有别),而且,即使“我”
面对其他家族的“个体”,也能迅速对照出自己明确的身份、地位等。
儒教祠
堂以宗氏家族为基础,多系一姓一族,也有一姓数族。
解放前,家族主要以宗
祠维系,乡民聚族而居,旺族多修建宗祠(俗称祠堂)。
如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张氏宗祠、牟氏宗祠、熊氏宗祠、朱氏宗祠、石氏宗祠、程氏宗祠、兰氏
宗祠、黄氏宗祠等。
家族有族规,为先代祖先制订,族人须遵守。
族内公推德
高望重者为族长,以总理族事,并选一办事公证、有能力者为族正,辅助族长
办理族事。
宗祠均有宗中公产,
出租以备开支。
清明节办“清明酒”,冬至办祭“冬酒”,供族人聚会祭祖时
享用,其中,冬至祭祖的猪、羊肉,多按男丁均分,叫“分酢”,除祭礼外,
对族中子孙入学或升迁者奖励,对不肖者处罚。
家训或戒条多载于族谱,要求
公众遵守。
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
如光
绪十年(1884年)陶氏族谱所载家训有:“明五伦、正明分、立教养、冠礼、
婚礼、丧礼、祭礼、守法度、存天理、戒斗争、积阴德、勤俭”等12条目。
又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氏族谱中立族规计250条,其中严禁男子“投洋
害华”、“争权误国”、“残害有功”、“赏罚不明”、“不惜民命”、“暴
虐横征”、“同姓为婚”、“嫁女论财”、“允婚不配”、“招婿为子”、
“为盗”、“为匪”、“为嫖”、“为赌”……等;严禁妇女“不孝公婆”、“不敬丈夫”、“不约子女”、“不和妯嫂”、“不尚洁净”、“不事烹
饪”……等;再如民国七年(1918年)刘氏族谱中有:“孝父母”、“友兄弟”、“勤耕织”、“崇节俭”、“课读书”、“肃闺训”、“敦忠厚”、
“重庭谊”……等的家训;再又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黄氏族谱中载有:
对“有志前进”的后裔,“予以扶助”;对“流为盗匪者,其本身及其子孙,
永远不许入祠。
”
宗氏家谱,清时盛修,至民国,亦有续修者,家谱以记载宗族演变历史为主;
如宗族渊源、世系、排行、族规、宗祠、祖坟、墓志、产业、孝贤、节妇等;
谱成,多请名人、名宦作序,以升族望,县内族谱,抄本为多,木刻、石刻本
少见。
族中子孙极为珍视,尽力收藏,
逐代相传。
解放初,族谱被视为封建遗物,多已焚毁。
现存较完整者,有石氏、刘氏、陶氏、黄氏、郑氏……等。
普通中国人少有老子那样的修养,可以把“性”象速溶咖啡一样调进天地或天地之外的混汤里。
制定了太多规矩,先人
就不能象德国的男女老少一样,在“啤酒节”上拉拉扯扯、举杯乱碰了。
所以,便有了游离于各家族之外——专门的梨园班子。
当然,圈里的“戏子”象妓女
一样,通常是“正统人家”鄙夷的对象。
近现代以来,或许忠、孝、诚、义的
道德约束力有所下降,不少人均在族谱上制造了一些可串联至宋以前的“先祖”;实际上,除唐以前(包括唐代)一些显赫特殊的豪门大族外,老一点的
谱牒上是很难找到宋以前的平民“先祖”的。
宗族在宋代的兴旺,应该和大规
模的开科取士有关。
当时,很多普通的农妇,都会望着自己刚出世的男婴、踏
踏实实的做这样的梦——他会当上宰相的!对祠堂、墓地、谱牒的修补一定程
度体现了迷失的群体对身份、历史幻觉的寻找,难免包涵虚荣心及功利色彩。
另一方面,也应积极看到,伴随着贫富差距增大,人群间的敌意增加,儒家文
化的重提(宗族体系即儒家文化的社会体现)、及宗族意识中扬善、固守等特性——至少能在以后一段时期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但具有神学的內容。
孔子继承殷周的宗教信
仰而又有所改造。
第一,进一步消除天神的人格形象性,使之抽象化,成为命运之天、义理之天。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哉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孟子解释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
篇二:祠堂对联集
祠堂对联集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
二姓合龛对联余庆堂联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落道公式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生,老,病,死,苦。
氏族联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孙,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