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烟台一模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诊断性测试(烟台一模)
历史(解析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
这些主张
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D.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张时墨子的,是战国时期人物,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相联系,所以选D,A选项天人合一是道家学派的主张,B选项重义轻利是儒家学派的主张。
材料没有涉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排除C。
2.表1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
由此可知,在此期间
表1
A.军功制被察举制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审题可知,由此可知,此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比例表,军功集团占比例高,意味着威胁大。
在此期间,即汉高祖到武帝初期,应看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三公占比下降相对缓慢,中央皇权仍受到一定威胁,王国、郡守占比下降快,中央集权受到的威胁少,中央集权加强,所以选C 。
材料到汉武帝时军功集团仍占一定比例,所以军功制没有被察举制取代,排除A 。
统治者治国理念没有转变,是黄老之学,最后一栏是汉武帝初期,没有确立儒学的正统思想的地位,所以排除B 。
军功集团占比降低,选官途径增多,不会降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D 。
3.表2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
这可以用来说明
表2
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答案:A
解析:
唐代受田的统计,说明考查的是均田制。
均田制是国家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以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
表格反映的是,需要受田的户数减少,未受的田亩数量增多,说明国家掌握的土地数量大大减少,均田制没有办法推行下去,所以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也需要随之调整,所以选A。
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的扩大,所以不能反映中央政府权力减弱,排除B。
国家掌握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说明土地交易频繁,所以排除C。
需要受田的户数由43降低为18,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排除D.
4.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时间是16世纪初期,明朝的起止时间
是1368-1644,清朝的起止时间为1636-1912,所以排除。
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由材料可知,中国的金银比价中白银的比价高,欧洲和日本低很多,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增多有利于白银的货币化,所以正确。
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新航路带来的金银汇率波动,即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获得发展,所以排除。
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是由于外来侵略和沿海居民与外部势力的勾结威胁统治,所以排除。
5.表3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
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表3
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
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审题,这反映出洋务运动,这是指表格,主体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所以排除A、B。
材料反映的是两个人物由洋务派学器物,到创办民族工业,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转变,孕育了革新社会的民族资产阶
级和维新派的力量,所以选D。
这种转变是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所以排除C曲折性。
6.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临时政府部长人选名单。
临时参议院认为其中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于是否决了该名单。
此后,孙中山将人选调整为程德全和蔡元培,名单获得通过。
由此可见,当时
A.临时政府与国会矛盾尖锐
B.民主政治理念得到践行
C.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临时政府的矛盾,这是三权分立原则下,政府与议会之间互相制衡的体现,排除A。
材料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所以选B。
宋教仁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章太炎标新立异,好唱反调,过于激进不利于政治的稳定运行,所以不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体现,排除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1912年三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跟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7.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访问延安,发现“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产党主义的存在。
如垦荒,个人自垦自种,各归私有,经营行业,也是市肆如恒,并无异易”。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B.国民党反共宣传最终破产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
D.土地改革稳定抗日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材料是1940年的延安,中共的敌后根据地,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而材料存在着小农经济,私营工商业,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个社会阶层的特点,所以选C。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是召开中共七大,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时间的解放战争之前,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反共宣传,更没有体现其最终破产,排除B。
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
8.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时间是1955年,是一化三改时期,所以排除A,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一化三改时期,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材料中企业大部分利润归国家和工人,体现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资本家分红,所以已经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了,所以选B。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税收制度排除D。
9.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
同时,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
这些做法意在
A.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时间是198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审题这些做法意在,问目的,这些做法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了,所有制并没有改变,所以选择A。
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1992年,排除。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中共十四大,排除。
10.表4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
这表明
表4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答案:D
解析:
普遍连续性过于绝对化,排除A。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
文明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
从表格看,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各不相同,所以选D。
11.13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教堂的建造一般由市政府领导,建造资金则由大行会募捐,教会人士也参与其中。
教堂被教会称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
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
这反映出当时
A.宗教改革导致教会地位降低
B.文艺复兴推动人文思想传播
C.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
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纪,导致教会分裂为罗马教廷和新教会,没有降低教会的地位,排除A。
文艺复兴发生在14-17世纪,材料时间是13世纪,排除B。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贸中心的转移,是15世纪末开始,排除C。
13世纪的意大利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城市自治,材料中教堂的建设体现以上现象,所以选D。
12.有学者就18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征服从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银等硬通货也并非英国人制订计划的主要动机……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
该论述
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国的世界影响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
D.美化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有学者就18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可以看出材料论述的主体,反映了工业革命开始后的海外活动,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没有反映主体,排除。
B选项没有夸大英国的世界影响,也没有涉及到材料的主体,排除。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中的扩张即指探险活动,涉及到材料的主体,而扩张的动力是“当地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非征服、占有金
银、统治等,所以选C。
D没有美化英国的殖民侵略,材料提到了占有和征服,就是没有否认其侵略的性质,排除。
13.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
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到的时间为1918年-1922年,是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时期,所以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材料反映的经济模式的变化。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的情况,排除。
C经济政策没有摇摆不定,排除。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中期,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候,排除。
14.表5是美国广播剧《白宫厨房》和《明天》的梗概。
据此可知,两部广播剧
表5
A.主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B.显示出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严重对立
C.宣扬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
D.反映出作者对美国所面临形势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主张牺牲一点国家利益,是指美国的利益,而非弱小国家,排除A。
材料中第一段参议员和总统代表的都是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二段父子也不能反映不同阶层,排除B。
第一段是对待法西斯的态度,第二段是探讨是否实行霸权主义,所以排除C。
材料第一段是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在世界范围内侵略的加剧,美国应该如何应对的思考,第二段是面对二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美国应该决定自己的对外政策的思考,所以选D。
15.1970年之前,以埃克森、美孚等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
1971年,包括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
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B.国际经政治济新秩序建立
C.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
D.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时间是1970年和1971年,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材料反映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作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所以选A。
B国际经政治济新秩序现在仍然在建立的过程中,排除。
C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OPEC是国际组织,不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
D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材料不是独立运动,而是发展中国家联合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表现,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2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6分,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推动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12分)
答案:16.(12分)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
(10分)
元朝建立巩固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
(2分)
解析:
题目要求对“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说明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是:说明其进程的原因和影响。
根据材料:“以贤以长,止予一人。
天道助顺,人谋与能⋯⋯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可知,在思想文化上,原因:宣扬天命、君德观念,影响: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
材料“其当用汉法无疑也……”“我朝用儒,于斯为盛”可知,原因:行汉法,尊孔崇儒,作用: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
根据“元朝形势图”可知,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
根据材料“而天下为一”可知,原因: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影响:疆域空前辽阔。
最后小结。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图1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图1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顽固到家了。
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
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
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15分)
答案:17.(15分)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谯国夫人等。
(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示例
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
(6分)
“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
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
(6分)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分)
解析:
题目: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需要答出的项目有:信息、阐释。
阐释的角度应包括现象的内涵、原因、影响。
根据材料的时间1907年,可知:“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
根据材料对于现象有两方面的态度:有人嘲笑、作者辩解,所以对现象的内涵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现象的影响应该从现象反映的冲突本身,和对整个时代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交会大事记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
(12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答案18.(12分)
示例
广交会是新中国外交的缩影(2分)
20世纪五十年代,面对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和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创办,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交往
的通道,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参会人数增长明显,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80 年代,广交会采购商人数及参展国家和地区增多,成交额增加。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广交会紧跟时代潮流,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8分)
广交会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广交会为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2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同等赋分,如广交会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广交会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的反映,广交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等等)
解析:
题目要求自拟题目,自拟题目的做法是:首先找出材料的中心,本材料的中心是广交会,然后围绕中心,从背景(原因、条件)、过程(表现、特点、措施)、影响(作用、评价)等角度起论题。
再参照材料,时间跨度为1957年到2013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发展的概况从广交会的参与者、规模等方面介绍。
从中苏到美国参加,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从外企到民企,反映出改革开放的进程。
从出现电子产品到世界第一,反映出综合国力的增强。
所以从原因的角度起题目,是本题的最佳方案。
19.(16分)某学习小组对德国史展开学习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资料。
材料二以下内容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原因”的整理。
一、普鲁士的日益强大;
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三、容克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五、铁路: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
六、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
材料三以下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影响”的整理。
一、新帝国的“旧制度”
(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二)名不副实的帝国议会
二、新帝国的“经济奇迹”
(一)与老工业国同台竞争(二)无法与经济匹配的殖民地
三、新帝国“刀尖上的舞蹈”
(一)军事部门的自主性(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四、新帝国的“社会减震器”
(一)工人阶级的抗争与社会改良思潮(二)俾斯麦与社会保障法
(1)针对材料一的资料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分别指出这些资料研究该主题的角度。
(6分)
(2)针对材料二德国统一的原因,再补充三条。
(3分)
(3)该小组认为德国统一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看法进行说明。
(7分)
答案:19.(16分)
(1)德国军国主义探源(或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2分)
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传统,文化传统。
(4分)
(2)封建割据阻碍德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启蒙思想影响、民族国家的推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等等(任意三点即可)。
(3分)
(3)进步性:改变了德国分裂割据状态;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德国走上民
主化道路;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德国成为经济强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等。
(4分)
局限性:德国皇帝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议会权力较小,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促使德国发动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分)
解析:
材料一四段,不仅反映出德国的对外侵略,也反映出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是为扩军备战的服务的,而这正是军国主义的特点。
材料二德国统一的原因,可以得出时间为1871年,根据时间,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补充。
材料三从材料中对于影响的表述可以判断总结其积极和局限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2023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D
2.C
3.A
4.B
5.D
6.B
7.C
8.B
9.A 10.D 11.D 12.C 13.B 14.D
1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7分,共55分。
16.(12分)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
(10分)
元朝建立巩固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
(2分)
17.(15分)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谯国夫人等。
(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