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A.十月革命后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
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苏联正式成立于()
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
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
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戈尔巴乔夫
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A.农业B.轻工业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D.重工业
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
A.苏联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通过新宪法
9.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问答题
1.苏联为什么会出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
全国初三初中历史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A.十月革命后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俄国形势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

故选B。

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不同的两种政策,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探索。

故选A。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苏联正式成立于()
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 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故选B。

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22 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所以最初成立时的国家没有爱沙尼亚。

故选D。

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
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

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但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也超越了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后来列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C。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分析评价能力是历史能力考核中比较高的一种能力,评价一般有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概念和问题的评价,无论评价什么,我都要采取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去分析评价,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它对社会或历史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它带来的不利方面,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不妨多积累,不断培养自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

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开始进行一五计划是在1928年,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

A项列宁在1924年逝世;C项布哈林是斯大林时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不是国家领导人;D项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领导人。

故选B。

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A.农业B.轻工业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D.重工业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快速的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

故选D。

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
A.苏联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通过新宪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完成,使苏联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9.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点睛:还应掌握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答案】D
【解析】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综合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或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
在十月革命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和材料二中“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可以概括出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
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依据材料三中“1921年”“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
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可知,苏维埃政权
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依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中心措施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依据材料四中“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可知,“再后退”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后退”的根本目的
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从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教训我们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三、问答题
1.苏联为什么会出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答案】(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因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客观因素有: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落后的经济
和文化;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苏联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

主观因素有:斯大林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
【答案】(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比例
的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模式中我们认识到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要注意保证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注重人民的利益,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