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2022-12-15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精选12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

……”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课文描述的是1985年3月12日,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和“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认识“龄、栽”;文中长句的朗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

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为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

自主预习,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
(教师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没读通的句子请同学帮忙。

3、请“小老师”组织同学们“开火车”抽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a、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
b、哪些句子是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找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次)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c、组内交流展示:
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理出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

3、全班交流反馈:
a、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b、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复习巩固字词
1、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重点指导学生记“龄、栽”。

2、读生字与其它字组成的词语:
姓邓节日岁数年龄经过消息站着扶着亲人行动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
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

教师相机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拓展延伸
到植树节那天和家长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篇2
★(人人必做)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ì yuè qīn yǒu zìxíngchējiémù lǜde ()()()()()
(1)wànlǐwúyún
今天,(),是个春游的好日子。

(2)de jié yéye
1985年()植树(),邓()手栽下了一棵树苗。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亲朋好友(qin qing)车站(zan zhan )
行动(xing xin )年龄(lin ling )
休息(xi xi )栽种(zai zhai )
★★(部分学生做,即优等生也必须做)
一、照样子练习
例1:低---- 底(海底)
爷---- ( ) 多---- ()
例2:(绿油油)的树苗
()的笑容()的风景()的日子
例3:不停地(写)
小心地()仔细地()笔直地()
二、照样子,写一写
例: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

(1)我们已经。

(2)已经。

★★★(选做,即优等生也可不做)
1.每年的植树节在月日。

2.植树的顺序是怎样的?
浇水挖坑放苗培土踩实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篇3
《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篇课文内容不太有趣,人物又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学习兴趣不太浓。

如何教好这篇课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并收集有关知识
课前,我布置学生去了解邓小平,了解植树节,收集有关的材料,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向家长询问。

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言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邓小平爷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生:邓小平爷爷提出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我爸爸说,香港、澳门回归全靠了邓小平爷爷。

生:他是1998年我出生的那一年去世的。

生:......
二、品读重点词句,深入感受人物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生读文划句,交流汇报。

师出示重点的三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句子: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生:邓小平爷爷不三心二意,做事做到底。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邓小平爷爷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他已经很累了,别人叫他休息,他还不肯休息。

师:对呀!邓爷爷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了,这是多么叫人敬佩呀!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第一句。


师: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读读这一句,相信你会对邓爷爷多一份敬意。

(生自由读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邓爷爷把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抗,他很爱护小树苗。

生:邓爷爷是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再种的,他很认真。

师:你知道什么叫茁壮吗?
生:就是很强壮的。

生:笔直的,很战士一样。

师:邓爷爷要挑选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再小心地移入树坑,他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爱护小柏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第二句)
师:最叫人感动的下一句,赶紧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邓爷爷走上前把树苗扶正,他要把树种得很直。

生:邓爷爷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他在认真地看。

生:他仔细看看,才发现不很直,说明小树只有一点点歪,但他还说:不行,不行!
师引读:对呀,只有小柏树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了,邓爷爷的脸上才----
生接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师:邓爷爷是多么地认真负责呀!
引读: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小平树成了----
生接读:----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师:你能说说小平树为什么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吗?
生:柏树长大了,树叶长得很多很绿,很好看。

生:柏树是邓爷爷种的,经常会有人去看看。

生:......
三、语言激励,熏陶感染
师:今天,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带着他的希望和心愿茁壮成长。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让我们响应文后小伙伴提出的建议,种种树,绿化我们的环境,并以此怀念令人敬佩的邓爷爷。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绿化祖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课文开始,我先复习了昨日所学的生字词(黑板上书写一个,学生跟读一个),再书写词语邓小平,当学生一起喊出这个名词,我便乘势问:有谁知道邓小平爷爷?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这个时候很多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众说纷纭,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

之后我作了一番总结,并引出要学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并从课文的题目引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划出课后的生字新词,在教生字时我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巩固生字词语。

之后是讲解课文阶段,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朗读第一自然段,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问题:这颗柏树为什么叫做小平树?亲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亲手造一个句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去选择有意义的语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另外我还安排了一个拟人化的环节:看着这棵柏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已过了一半的课时忽然变得轻松和活跃起来,可惜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由于引导失误等原因,以致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最后我改变了方式,说我也向小树提了几个问题,出示问题题板,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根据他们的回答画出示意图讲解,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说一说,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3
在教学伟人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我觉得课文记叙的年代较早,学生对人物也陌生。

由于场地、安全等问题,连植树活动也离学生越来越远了。

真担心他们会学得没有激情,自己教得也疲劳。

果然不出所料。

那天是在下午,上课不到二十分钟,同学们的精神就显得萎靡不振,有的挖起了指甲,有的拿出了水彩笔,还有的昏昏欲睡。

看得我心头一阵压抑,看样子得来点空气清新剂刺激一下了。

于是我干脆停下讲课,对学生拍了拍手,说: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腰板一下直起了许多。

我一边观察着学生的反应,一边在脑子里快速地搜索,讲什么呢?《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他们都在课外看着呢,不能让他们产生我早知道了的念头。

对,讲个新鲜有趣点的动脑筋故事。

前两天刚在《幽默与笑话》中看到一则有关保护森林的漫画故事,与课文的主题----绿化环境还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于是我添油加醋地讲了:有一位画家拿着画夹来到野外写生,他的前面是一大片树木被砍倒后留下的树桩。

画家画啊画,一只鸟儿看见了,飞过来落在他肩上,
久久凝视着画面;一只小松鼠跳过来,也停下不走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围在画家身边,看着那幅画,一动不动。

我停了停。

教室里越来越安静,所有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投向我,连最顽皮的学生也停下手中的水彩笔看着我,一脸的专注。

看啊,看啊,动物们开始泪花闪闪,最终嚎啕大哭。

眼泪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哗哗流下,连往日猛不可敌的老虎、狮子也痛哭不已。

说到这里,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卖起了关子:同学们,你们知道那画家到底画了什么,让动物们如此伤心呢?一些小脑袋迟疑地摇了摇头,有一些则侧目沉思。

我得意地暗笑,总算激活了他们的大脑。

忽然,父亲是高中教师的庄睿淇举起了手:老师,我想画家画的是森林。

嗯?!她怎么会一语中的?我看到的漫画最后一幅显示画的答案确实是茂密的森林。

我带着点天机被泄的遗憾问:你在书上看过这个故事?
没有。

你爸爸给你讲过这个故事?我追问。

也没有。

那你怎么猜出画家画的是森林?我的兴趣也被激活了。

因为你说画家前面是一大片树桩,大树被砍掉了,动物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现在它们看到画家画了森林,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家。

可它们的家已没有了,所以会大哭。

天哪,这是一年级学生说的话吗?我真的佩服这些聪明的孩子。

以前听一位老师借班上课,学生精彩地回答出一个问题后,这样评价老师八岁时可没你这么聪明哦!总觉得有点做作。

可这一次,我真心诚意地对庄睿淇说:老师当年读一年级时可没你这么聪明哦!
孩子们如此专心地听,我也不由得有点激动了。

同学们,由于我们国家的树木被大量地砍伐,地面的泥沙被雨水冲到河里,黄河水变得越来越黄,泥沙甚至盖住了河床,使黄河出现断流;大量的尘土被风吹到天空,落到地上,形成沙尘暴。

北京城的上空就经常尘土飞扬,行人连眼睛都很难睁开。

如果我们的环境没有了大树的保护,最终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动物们一样失去家园。

孩子们一脸肃穆地地瞧着我,那些稚嫩的小脑瓜会明白吗?不知他们是否懂得我的心,我已经不吐不快了。

所以,我们国家定下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这一天,举国上下的中国人都会去植树种花,为祖国增添一花一树,改变环境,改善生活。

连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也来到北京天坛公园,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地种下小树苗。

他老人家年纪那么大,还在为祖国的环境问题操心。

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二小节吧。

学生整齐而清脆地朗读声回荡在教室,我欣慰地扫视着全班学生,突然发现平常上课老冒冒失失、抢着答题的施鉴峻在使劲地擦着双眼,难道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吗?我仿佛看到一棵环保的幼苗已冒出了嫩芽。

同学们,虽然你们的年纪小,可是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植树节。

说说吧,植树节这天你想做些什么事?
我要跟爸爸去种树!性急的仇培丞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迫不急待地喊起来。

其实,植树节这天不一定非要种树,想想看,还能干什么?我高兴地启发着。

种花可以吗?班长葛艺迟疑地问。

怎么不可以呢?花儿一样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我鼓励着,哪怕我们只给小树和花儿浇浇水,也是一样为保护环境出力呢!
同学们笑了,原来保护环境问题可以这么简单。

我也开心地笑了。

孩子们在快乐地计划着植树节的活动,沉闷的空气终于被扫出门外。

一个被我看后一笑而过的故事却在课堂上不仅像空气清新剂一样扫去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让我觉得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

看来博览群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永远是源头的活水。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篇4
《邓小平爷爷植树》反思
如果说这是生活细节给我带来的感动,那么孩子的另一个表现--对于主旋律课文的喜爱和感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比如《邓小平
爷爷植树》一课。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

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

基于如此,我先在课堂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

不过我心里可没有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听进几成呢。

第二天上课,我“笑容可掬”地问:“小朋友,昨晚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问:“那么你读了有什么想法呢?”秋泓举手了:“老师,我读了以后,觉得很感动!”--我一下子也被“感动”了!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出乎意料!秋泓一打开局面后,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我也是!”“我的想法和秋泓一样”……虽然不能排除学生“人云亦云”的“嫌疑”,但也不失真实性啊。

我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抓住这个契机,又问:“那你为什么感动呢?”小手举得更欢了,吟枫说:“因为邓爷爷是''主席'',他工作很忙,可还是还为天坛公园种树。

”(呵呵,吟枫,你把毛主席和邓爷爷合成一人啊)聚莹说:“邓爷爷86岁了,那么老了,可是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种树。

”秋泓又说:“老师,邓爷爷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所以他才来植树。

”“对!我们也要像邓爷爷一样,爱护花草,不踩草!”孩子们纷纷说道。

我忍俊不禁,孩子,老师是不是应该颁发一个“环保小卫士”的奖给你们呀?
想起上学期教的诗歌《我多想去看看》了,写的是一个山里孩子对首都北京的向往。

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读得特别有感情。

尤其是那一句“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雄伟壮观”,读得真的是“雄伟壮观”了。

(老师们说这和我主持升旗仪式有关。

是这样吗?孩子?如果是,那么老师是幸福的了)还有最后一句“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学生更是读得声情并茂,完全投入。

每当他们读这篇课文,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盈盈的感动,把听他们的朗读当成了一种享受。

谢谢你,孩子,是你让老师觉得原来朗读是这么一件美丽的事,还有最重要的是,你们让老师看到了一颗更加美丽的心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犹如一
股“头脑风暴”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如何摆脱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新教法,实现新目标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坎”。

笔者有幸承担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教学工作,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

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从课堂教学用语的角度来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变化,来诠释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导入用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片断一】
师(出示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邓小平是一位老爷爷。

生2:邓小平爷爷喜欢植树。

生3:我爸爸告诉我邓小平爷爷特别喜欢游泳。

生4:我从网上查到邓小平爷爷很多资料,但是很多字不认识。

师:别灰心。

你都会上网查资料了。

从题目中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教学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入题方式是包办代替,它曲解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味由老师灌输:介绍邓小爷爷,提示课文围绕“邓小平爷爷植树”而写。

这种入题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权利。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片断给了我两点启示: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活生生的人。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语),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表看法。

2、阅读教学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课题本身来看,至少给学生传递了两个信息:①邓小平是一位老人,②课文写的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事。

毋庸置疑,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从课题获取以上两个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今天,处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还可从大人、书籍、
电视、网上等多种渠道获取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主持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与处理信息的时空。

简言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片断二】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5: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生6:(迫不及待):绿化!
师:你俩都很棒!你(师指生5)爱思考,你(师指生6)知道的可真不少!
生7: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呢?
生8:邓小平爷爷植的是什么树呢?
师: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认真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
崔峦同志认为: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需要“疑”,传统的阅读教学“疑”在哪儿?“疑”在老师的备课本上,是事先设计好的,是老师质疑,学生释疑。

疑到底由谁生?长期困扰阅读教学的争论该休矣!这一片断告诉我们:
阅读教学应保护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进行激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从片断可以看出,学生一共提了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学生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在感受题目这一语言文字材料之后所作出的反应。

有了问题,它们就会产生阅读的内驱力。

一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一导语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要求。

一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会写“爷、节”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汉字。

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
13个生字的识记。

了解植树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2、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学习理解课文。

2、难点:
感悟理解课文。

〖学习准备〗
录音、歌曲、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qing导入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2、歌曲中所唱的人,你知道是谁吗?
板书:邓小平
你对邓小平爷爷有多少了解?
3、出示课文插图:
你认识图中的老人吗?
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
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

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

板书出示课题:
邓小平爷爷植树
4、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1、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2、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故事》的了解和理解。

3、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邓爷爷的故事。

4、看图说话。

5、齐读课题。

6、质疑,猜想课文内容。

增加课堂愉悦的氛围。

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读课文
1、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

2、反馈:课文写到了哪些你猜想到的内容。

3、你能再读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准备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圈出文中的生字,把它们和在文中连成的词一块儿多读几遍。

2、说说自己的预想和课文中相一致的内容。

3、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反馈:
⑴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