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3.第二语言教学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卡内尔和斯韦恩,也提出了 其“交际能力框架”: (1)语法能力 (2)社会文化能力 (3)语篇能力(整个语段意思连贯、逻辑顺畅) (4)策略能力(替代、回避、语言转换等)




因此,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语 言的真实性,选取真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 语言和场景来进行语言练习。主张句型加情景来 学习语言,学生多处于某种“交流”、“交际” 的场景中,参与有趣的课堂活动来掌握外语。 教学过程包括: 1. 展示语言材料,进行词汇、句法结构练习; 2 .句型与语境结合,反复练习; 3 .根据话题、任务,用目的语交流; 4 .在真实语境中进行社会交际活动。
二、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1.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 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 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80 年代对之进一 步扩充修订, 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具体而言,“输入假 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语言习得—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所谓 “输入”,是指让学习者通过听和读来接触语言。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 认为,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 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 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 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人的言语行为就像人类其他行为,是由刺激引起 的反应,反应结果得到强化,以至形成为习惯。 布龙菲尔德:语言作为一种行为,经由习惯的养 成而学会。语言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重复、操练 并通过强化形成习惯的过程。

输入假说的要点是:学生大量收听、观看外语材料, 客观上可以保证大量的外语语言输入,为语言习得 和输出打下基础。学习者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 ,是 因为语言中包含稍高于他自己目前语言水平的语言 材料(即“i+1”水平)。态度、情绪等因素对语言 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
克拉申提倡自然法。这种理论重视自然的交际,强 调非正式的习得,而不注重形式语法的分析。自然 法强调先充分理解后再表达,不强迫学生表达。
“认知法”的特点: 1. 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主张通过 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反对机械背诵、模仿,重视对语言规则在理解 的基础上加以掌握。 3.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同时进行听说读 写的训练,不完全侧重听说。 4.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分析、发现语言规则。 5.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但是,认知法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语言结构对比包 括母语同目的语结构的对比分析,及目的语结构内 部的对比分析。 (6)及时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 惯。 (7)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 电影、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刺激。
对听说法的评价 1.优点: (1)以口语为中心,注重培养听说能力; (2)强调句型的训练,创造了一套通过句型操练进 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方法; (3)通过母语和外语对比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4)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进行教学。 2. 缺点: (1)强调听说,忽视读写。 (2)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作;句型操练脱离语 境;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第三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 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四种重要理论:
1. 语法—翻译理论 2 .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3 .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4 .交际教学法理论

1. 语法—翻译理论
作为一种古典的教学法,形成于18-19世纪,代表人 物是奥伦多夫(德国)。他认为,理解掌握语法规 则是阅读和翻译的基础,主张用背诵语法规则、做 翻译练习来掌握外语。 语法翻译法:先讲词法,后讲语法;讲完语法规则后, 举例句,并翻译成本族语。用本族语和外语互译的 方法巩固所学的语法规则。 特点:过于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学习、翻译法,忽视 了口语和表达技能训练。


斯韦恩:“输出假说”——
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语言表达,来发展 他们的语法知识系统。 当语言输出者发现自己表达的问题时,当他发现 对方没有听明白时,他会继续努力,调整自己, 借助听话人的反馈,来做到正确表达。“输出” 对语法的准确性、对表达的连贯性、语用的得体 性都有促进。


2.文化适应模式


7. 视听法。本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古根 汉和南斯拉夫的彼塔尔•吉布里纳。 主要特点:(1)利用教学电影和录音展示语言项目,向学生 提供有意义的话语和语境;(2)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基础上 确定教学内容;(3)用操练的方法学习基本语法和词汇;(4) 听说先于读写;(5)课堂上一般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8.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幻灯、教学电 影,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 最大量的信息 。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避免枯燥 和畏难情绪;同时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 触外语,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感悟,有利于 增强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读、听、说、写能力的提高。
3. 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主要观点: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脑中语言官能的产物,而不 是刺激-反应的结果。人脑中的天生的语言官能,即 语言习得机制,使人类先天具有两部分语言知识—— 原则和参数。 人类先天具备关于语言的一套普遍原则,并通过后天 有限的经验(基本语言数据输入)而完成参数设置 , 这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海姆斯认为,语言这种社会行为,以交际目的为驱动 力,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发生,因说话人的身份、关 系等不同而遵循相应的准则,采用不同风格和表达方 式。如:师生和家庭对话不同。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框架,包括4方面:
(1)形式上的可能性。(符合语法规范) (2)心理上的可行性。(让人容易理解) The mouse the cat the dog chased ate had a white tail. (3)语境下的得体性。(风格、方式要考虑文化背景等) (4)交际中的实现性。(实现言语行为,达到意图)


其优点是: 1. 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 进行交际。 2. 以语言功能为纲,兼顾结构,注重交际的目的性、 得体性。 其缺点是: 1. 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 以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的 体系性。


其他教学法简介:

5. 阅读法。20世纪初英国教学法专家魏斯特(Michael West) 在英语教学试验中新创造的一种教学法。魏斯特认为,学会用 外语阅读比较容易,学生在开口说话前,先学习一定数量的材 料,有一定语感,可以减少说话时犯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更快 地学会外语。因此,他主张,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首先是培养 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即不通过翻译而直接理解)。 6. 自觉实践法。创始人是60年代的著名心理学家别良耶夫。自 觉实践法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习用外语思维的过程。 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训练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使其达到 熟巧的程度。 它的教学原则如下:用“自觉性”原则理论指导实践,先掌握 必要的语法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是言 语-语言-言语。言语活动根本上是一种交际活动,要在具体 场景中培养语言熟巧技能。考虑母语影响,考虑语体差异。这 是前苏联外语教学的一贯传统。

功能项目主要包括:
1.表达社交活动,如问候、寒暄、介绍、感谢等; 2.表述客观情况,如询问、叙述、说明、描述等; 3.表达主观情感,如喜欢、愿意、后悔、称赞等; 4.表达使令, 如要求、建议、命令、禁止等; 5. 表达理性态度,如同意、相信、拒绝、评论等; 6. 表达道德感情,如道歉、自责、同情、轻视、中 立等; 7. 采取社交策略,如引开话题、引起注意、打断谈 话、结束交谈等



教学上——听说法
听说法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二战爆发后,美国军队为 在短期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能力的军人,采取一系列的措 施和手段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听说法便应运而生。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听说领先,注重口语。听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 基础,口语是第一位的,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派生 出来的。初级阶段先练口语,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读 写为辅。 (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的方法反复实践,形 成自动化的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通过 句型操练能自动化地运用每一个句型,掌握目的语。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 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
2. 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主要表现为 记忆、模仿。语言学习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 都是通过刺激和反应而形成的习惯。

这一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 美国心理学家沃森。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 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 于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心理 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性关系。人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反射现象,即一个 “刺激—反应”过程。
4. 交际教学法理论

交际学派观点: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 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 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 (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 学法流派。他们认为,语言的研究不应该脱离其产生 和存在的语境。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在各种不同的社 会场合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
语言习得是自然的环境、非刻意地学习,以意义交流 为主。语言学习是正规系统学习和训练、有意识的 学习,以语法知识、形式结构为主。 语言知识的习得遵循其固有的顺序,不以语言项目难 易程度或教学大纲的安排为序。 说话人会有意识地用学过的“语法知识”来监控说出 的句子,对语言运用进行审查、修正,使其更规范。 “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学 生对这些“可理解性输入”的接收,是学习语言的 唯一途径。 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4个特点: 可理解性、足量性、 输入的语言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的安排。 学习的动机、态度、自信心和情绪等因素对语言输入 有着过滤的作用。
注:乔姆斯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有一套 普遍的语法。语言学习绝对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是靠 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验证,对规 则进行内化和运用的过程。
Βιβλιοθήκη 60年代初,皮亚杰(瑞士)创立“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 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个体如何能 对刺激作出反应呢?这是由于个体原来具有格局 (认知结构)来同化这个刺激。个体把刺激纳入 原有的格局之内,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 一样,这就是所谓同化。 “认知法”: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 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 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认为任何 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 一个句子,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 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