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学法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使教学活动更有价值。
一、在动手操作上“引领”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引导学生列出30-8和33-8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出减的过程,教师巡视后组织交流。
师:先摆多少根?怎样去掉8根呢?
生:拆开一捆小棒。
师:从10根中拿走8根,还剩几根?怎样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
反思:表面看,学生知道把整捆小棒拆开再减,但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究。其实,即使不摆小棒,部分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也能较快说出得数,但若用小棒说明计算过程,则成了部分学生的难点。对此,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个位不够减,必须拆开一捆小棒,与个位数合并再减。教师应指导学生按步骤完成操作过程,理解退位减的道理,为接下来学习竖式减法打下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从7岁到12岁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强调儿童只有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从课堂现场观察看,部分学生并不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尤其是摆小棒
说明33-8的过程,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应在学生初步探索后,借助课件演示,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拆分小棒,通过操作、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实现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算法的飞跃。
二、在有序思考上“给法”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在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36的所有因数。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思路:36÷1=36,36÷2=18,36÷3=(),36÷()=()……引导学生利用除法算式来找36的因数。学生在练习找15、16的因数时,有的漏写,有的没掌握方法,效果明显不好。
反思:学生可以通过乘法算式认识“因数与倍数”,从认知习惯出发,在找36的因数时,采用()×()=36的方法,一组一组地找,要比用除法算式较能被学生理解。起初,学生可能没有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1、2、3…开始,像找朋友一样,找到另外的因数36、18、12……从两头向中间依次成对书写,就不至于遗漏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让学生明确乘积是36的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设计教法,不一定照搬文本思路,毕竟教材体现的是知识结构的序列层次,列举的是一般情况,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把握。
三、在领会方法上“搭桥”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三年级下册“统计”时,为了让学生领会平均数“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把教材上代表套中个数的直条图换成了圆形磁铁。
师:刚才男生、女生都派出4人进行套圈比赛,可以通过比套中的总数来判断哪个组套得准一些。现在男生派出4个人,女生派出5个人,该怎样比呢?
生1:两个组人数不一样,再比总数不公平。
生2:把男生中套中最多的、最少的分别与女生中套中最多的、最少的在一起比。
师:(指图)套中个数最多的是女生,最少的也是女生,怎么办呢?
生3:把套中多的补给少的。
至此,通过师生讨论,学生想出了“移多补少”来算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安排这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操作,该生很容易就把套中多的移给套中少的,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初步领会了“移多补少”的含义。
反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用圆形磁铁代替“直条图”,变“电脑演示”为“操作移动”,教与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亲自体悟了“移多补少”的过程,亲眼观察了套中个数由“不等”到“相等”的变化过程,亲身经历了数学思想的形成与内化。可以说,教师的这一聪明变动,为学生领会数学思想的内涵搭建了桥梁。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给抽象的数学思想提供实物支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思考,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把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感悟有效转化为内部的智力。
四、在结语概括上“分层”
案例4:一位教师执教“倍数和因数”,在指导学生找完2、3、5
的倍数后,引导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连续找了好几名学生回答,都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师直接出示结语让学生齐读。
反思:教师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性太强,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任何与此有关的经验,因此学生答非所问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逐个观察2、3、5的倍数的特点,先具体描述,再抽象概括,就可以有效降低难度,顺利实现结语归纳。
如果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真正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相信学生一定能逐步达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的目标,在数学方面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