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5
典型说话
2020年第12期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社会、接受知识教育的地方,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1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1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易引起孩子的学习焦虑;另一方面,经常与他人作比较,易让孩子丧失积极性,引起心里不平衡。
1.2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过度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易影响孩子自尊、自信的形成,导致人格上的缺陷。1.3 亲子关系
父母过度保护与干涉,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性,从而阻碍心理健康发展。
2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指导和约束。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手段。2.1.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学做人,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孩子成为身心健全的人;其次要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性,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规律做事,让孩子全面发展。2.1.2树立科学的成才观
成才观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适中的期望往往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过低的期望易让孩子缺乏奋斗目标,丧失自信;过高的期望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心理,丧失积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发展。 2.1.3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其次,要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正确认识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并能合理制定恰当的奋斗目标。2.1.4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科学的评价观,既要看到结果发展的好与坏,更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能力获得以及学习兴趣、勇于创新、独立自主的精神获得。2.2 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青少年的心理易受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习惯的影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2.2.1加强自身基本教育素养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黄晓强
(北京八中贵阳分校,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提
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有深远的影响。受应试观念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业成绩往往掩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有所影响。因此,作为父母更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勇于创新,诚信友善,更应有远大的目标以及坚韧的性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榜样。2.2.2说服为主,慎用惩罚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方式,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要从正面引导,以说服为主,避免否认,慎用惩罚。
2.2.3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
家庭教育中,教育对象普遍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因此父母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因材施教。2.3 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当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3.1创设和谐的亲子氛围
家庭环境的形成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亲子氛围,因此父母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以积极地态度对待生活,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3.2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与孩子相处,重在沟通与交流。恰当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身心全面发展。因此父母应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2.3.3亲密有间,照顾有度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作为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做到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适当的个人空间,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个性自由的家庭。
孩子的教育,不单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注重言传身教,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和理解孩子。最后,要确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既要关心爱护孩子,又要照顾有度,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亲子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关颖,刘春芬.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