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140-04 收稿日期 2022-04-09
摘 要 “石头房”是临沂地区乃至鲁中山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类型之一,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在保护传统风貌、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上,将传统“石头房”民居存在的现状问题归结为空间功能落后、居住舒适度低和无法满足发展需要3个方面。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功能重构、适宜技术植入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项更新改造策略。

以期在有效保护的同时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头房 更新改造 临沂地区 传统村落
Abstract Stone-hous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types in Linyi area and even the mountain area of middle Shando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aking Zhuquan village in Yi'nan Coun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are attributed to three aspects: backward spatial function, low living comfort and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en we put forward thre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strategies: spati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mplanta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protecting, and to realize the activation,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Keywords Stone-hous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Linyi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
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in Linyi Area: A Case Study of Zhuquan Village, Yi'nan County
宋 晋 | Song Jin 周 觅 | Zhou Mi
传统民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类别,深受地理与气候、风水与信仰、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发展与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类型和历史记忆载
体”
[1]。

其中,“石头房”民居作为临沂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居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特征[2]。

其选址因地制宜、风格古朴厚重,兼具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和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3]。

目前,传统“石头房”民居主要分布在临沂地区的沂南、平邑、费县、沂水、蒙阴等县,截至2019年共有12处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35处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点保护对象(图1)。

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石头房”民居由于内部空间单一、局促和固有的采光、通风问题,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村民纷纷搬离,任其倾颓坍圮,对保护传承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对传统“石头房”产生冲击。

许多村落通过异地新建,将原址打造为纯粹观光性质的旅游景点。

由于缺乏原
住民的生产生活,导致商业化、布景化、
雷同
图1 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分布
化趋势明显[4],各种形式的过度开发也在无形之中加重了传统“石头房”民居的衰败。

目前,对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保护更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层面,如景观保护与活化利用[2]、
村落文化特征传承与风貌延续[5]、旅游与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6-7],尤其缺乏针对建筑本体层面的相关研究。

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对传统“石头房”民居进行有机更新,提升其舒适性和宜居性、降低长期生活成本、满足村民物质与精神需要,重新唤回居住热情,是实现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键。

文章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空间、技术和能源利用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为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1 竹泉村概况
竹泉村位于临沂地区沂南县北部,现有
村民460人,村域面积约120hm2,最初称泉上庄,清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已有400余年建村史。

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青州衡王府仪宾高炯等都曾在此修建宅邸居住[8]。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北依玉皇山,南临竹泉河,中有石龙山,清泉常流、竹林葱郁,环境优美宁静(图2~3)。

村内民居以天然石材“干插法”(无粘合剂)砌筑的传统“石头房”为主,结构坚实、墙体厚重,平均厚度可达500~600mm。

其上架设由洋槐或马尾松制作的人字形屋架以及由高粱杆捆扎成的苫板。

屋顶则常以黄草、麦秸秆层层铺就,实现了室内环境的冬暖夏凉,体现出浓厚、自然的乡土地域特色[9]。

传统“石头房”民居充分挖掘了当地材料的热工性能与生态优势,在恶劣的山区生存环境中营造了较为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与翠竹、清泉、古街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彰显了中国北方地区难得一见的灵秀气质与“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

2 现状问题分析
2.1 居住功能落后
竹泉村传统“石头房”民居通常由生活用房(正房、耳房、东西厢房)、附属用房(牲口圈、厕所、地窖)组成,以院落方式围
合(图4)。

其中,正房不仅空间低矮,而且内部基本没有或仅以矮墙划分,各功能相互干扰、流线交叉穿套。

同时,厨、卫空间通常与主体建筑分离,置于院落一侧,导致必须经过室外空间才能完成日常性活动,在雨雪天气尤为麻烦,严重影响了居住的舒适性。

另外,缺少停车、书房、淋浴等功能空间,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10]。

2.2 环境舒适度低
传统“石头房”民居由于建造方式、材料与结构性能限制,加上山区环境防寒保暖等实际需要,通常门窗洞口狭小,并仅向院内开敞,其余三面封闭,导致采光、通风普遍不足,室内环境昏暗压抑、空气质量差。

尽管相较于普通民居,“石头房”的整体热工性能尚可,但若以现代标准衡量,仍存在明显的保温、隔热缺陷与高耗能问题,尤其长期生活成本投入较高,无法满足高品质的居住质量与舒适度要求,也无法实现绿色低碳的农村建筑建设标准[11]。

2.3 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竹泉村的传统民俗乡土技艺,如竹篾编
制、梭机纺线等,由于缺乏合适的生产加工
场所,只能在村民自家堂屋或庭院内进行,
空间、环境等方面制约明显,导致长期处于
小规模、零散化的发展状态(图5a~5b)。


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部分村民以原生
态的旋子粉皮、鏊子煎饼、卤水豆腐、黑陶、
米酒等为卖点招揽游客,也常因缺乏合适的
制作、展示与售卖场所,不得已在自家房屋
或公共空间内外侧搭建临时性作坊,空间拥
挤逼仄,卫生环境差,不仅不利于传统技艺
的弘扬发展,也对村落整体环境产生了不利
影响(图5c)。

3 更新改造策略
在保持村落与建筑风貌整体和谐统一的
基础上,结合传统“石头房”民居独特的建筑
布局形式、构造特征与材料性能,进行适度的
更新改造。

采用低成本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改善居住条件、增加空间的实用性与舒适程
度、提升室内外环境品质。

3.1 空间功能重构
在竹泉村传统“石头房”民居平面基础
上,介入新的结构支撑系统和轻质隔墙,进行
空间划分、连接与功能重构。

拟提出3种平面
变体,分别满足家庭居住、手工艺生产加工和
民宿功能需要。

(1)居住型“石头房”民居(图6)
重新对首层正房进行功能划分,分成餐
厅、客厅和老人间,耳房则作为主卧使用。


证各主要使用空间均位于南向,以获得较好
的采光、通风条件。

同时,引入现代化的洗
浴、卫生和厨炊设备,将原本位于正房一侧的
厨房拉出,置于院内西厢房的位置,避免炊
事烟气对居住空间的干扰。

将原本位于院落
西南角的厕所移入正房,按照公共与私密的
区别,分置于平面东西两端,与楼梯、走廊等
组成服务空间置于北向,成为阻挡冬季冷空
气侵袭的缓冲与过渡。

另外,
将西晒严重的图2 竹泉村鸟瞰
图4 传统“石头房”民居外观与平面
图5 竹泉村民俗手工艺加工
“石头房”民居外观“石头房”民居平面
图3 竹泉村内部景观
七间不同景观朝向的标准客房,满足游客居
住、休闲需要。

拆除东厢房,建造阶梯式看台,作为半室外的活动空间,结合庭院内部设置的座椅、绿植和景观小品,满足聚会、烧烤或举行小型室外活动需要。

同时,加建一部连通二层露台的楼梯,设置阳伞、躺椅等设施,与室内外公共空间直接相联,形成紧凑、多样的休闲游憩流线,动静结合,体现独特的民宿风格。

3.2 适宜技术植入
(1)室内通风改造
参考地道风(EAHES)原理,利用土壤基层热容大且原始温度低于/高于室外空气(或室内回风)温度的特点[12],
以土壤作为冷热源,对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图9)。

结合普遍建造于竹泉村传统“石头房”民居下部的储藏室,根据土壤对空气冷、热能的蓄存作用,以空气为传导介质,通过设置于卫生间外墙的通风塔和楼板、屋面下部的通风管道,利用“烟囱”效应和辅助机械通风设备,将室外空气经冷却(夏季)或加热(冬季)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入室内,以显著改善“石头房”民
居室内热环境[13]。

同时,上述过程也提供了新鲜空气,解决了“石头房”民居通风不畅的问题[14]。

利用天然能源改善居住环境条件,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具有节能环保的生态效益。

(2)采光、保温与隔热
针对“石头房”民居存在的采光不足问题,可适当增加南向窗地比和窗户数量,并通过在窗口设置反光(导光)板和遮阳板等构造措施[15],
将光线反射入昏暗的房间内部,同时有助于解决因太阳直射所造成的高温和眩光问题(图10)。

为了提升保温与隔热性能,获得更加舒适、平稳的室内热环境,在“石头房”民居正
房南侧附建阳光间(sunshine room)[16],并将部分房间的围护实墙替换为玻璃推拉门。

夏季时,白天关闭阳光间门窗和遮阳卷帘,阻挡太阳辐射热进入,夜晚则全部打开,实现通风降温。

冬季时,白天打开阳光间,吸收太阳辐射,夜晚则关闭,形成温度阻尼区,减缓室内热散失(图11)。

同时,阳光间也起到了灰空间的作用,扩大了室内活动范围,增加了庭院利用率。

通过种植爬藤类植物,实现绿化遮阳的同时,
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自然
图6 居住型“石头房”民居
图7 作坊型“石头房”民居
图8 民宿型“石头房”民居
东厢房辟为停车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并加建农具储藏间,兼顾农事活动要求。

将二层规划为主要对内的起居室、书房等娱乐空间,与屋顶露台直接相连,提供了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

(2)作坊型“石头房”民居(图7)考虑到部分村民长期从事经营性手工艺生产活动,将原有西厢房、牲口棚、厕所等利用率不高的空间,改造为手工艺及其产品制作、展示空间和成品、原料储藏空间,独立成
区,减少对居家生活的干扰。

在其临街一面设置玻璃橱窗和休息座椅,吸引游客近距离观赏整个制作过程,起到宣传与售卖作用。

另外,可将东厢房外围护结构打开,作为室外生产加工区,满足对制作场所和特殊工艺的要求,并将二层拓展为生产性露台。

(3)民宿型“石头房”民居(图8)将首层正房西侧两间打通,作为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容纳简餐、会客、娱乐等功能。

耳房、西厢房连同二层的主要空间则改造为
作者信息:
宋 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周 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的机会。

此外,阳光间的设置为传统“石头房”民居补齐了缺失的门厅、阳台等公共空间,并将餐厅、客厅和卧室等主要使用有效衔接,使居民可在室内完成各项活动,避免了严寒酷暑的困扰,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

3.3 可再生能源利用
(1)雨水收集
利用加建部分的坡屋面进行雨水收集,经引流管汇入设置于“石头房”院落四角下部的储水池,经过滤、沉淀、消毒等工序,除去细菌、悬浮颗粒及沉降物后,供应生活洗消和农作物灌溉使用(图12)。

减少了山区用水负荷,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生活成本。

(2)太阳能利用
临沂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大、资源丰富、利用潜力高[17]。

通过在东厢房上部安装太阳能光伏板,采用太阳能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18],
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埋设在地板构造层中的导热管进行加热,进而实现向室内空间持续低温辐射供暖,可以显著改善“石头房”民居缺乏有效取暖方式的弊端,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同时,该系统也可为卫生间、厨房等处供应热水,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减轻村民经济负担并有效提升居住品质。

结语
新时代新需求背景下,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度、可控、低成本的更新改造,在保持传统风貌延续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不仅“留得住乡愁”,更要“留得住人”,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文章结合沂南县竹泉村传统“石头房”民居保护利用中的现状问题,从空间功能优化和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更新改造策略,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弘扬和发展乡土民俗文化,为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可持续发
展提供助力。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单德启. 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34-56.
[2] 景璟,廉国富,谢宏波,等. 鲁中山区传统村落更
新设计——以博山区和尚房村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0,35(5):87-96.
[3]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8.
[4] 逯海勇,胡海燕. 濒危性传统民居的价值认知及
保护方法探讨——以鲁中山区石头房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4):688-692.
[5] 逯海勇,胡海燕. 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形态及地域
特征分析[J]. 华中建筑,2017,35(4):76-81. [6] 王庆生,张行发,郭静. 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模式和路径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3):108-112.
[7] 刘玉洁,张大文. 鲁南沂南县竹泉村乡村旅游高
质量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82-87.
[8] 党东雨,余广超. 传统村落景观规划的研究——
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3):18-20.
[9] 王宇,张陶成,刘富余. 乡村振兴中传统民居建筑
地域特色传承研究——以鲁中山区乡村建筑特色屋顶为例[J]. 重庆建筑,2021,20(12):5-7. [10] 耿雪. 临沂石砌民居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1:25-46.
[11] 张晓楠. 鲁中山区传统石砌民居地域性与建造技
艺研究[D]. 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47-56. [12] 代雪梅,苏华. 地道风系统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研
究综述[J]. 山西建筑,2022,48(1):156-159. [13] 陈旭,孙金栋,张雨铭,等. 严寒地区被动式建
筑地道风系统应用分析[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21,40(4):77-80+50.
[14] 孙琳,赵思宇,朱成浩. “烟囱效应”与建筑节能
[J]. 山西建筑,2016,42(1):206-207. [15] 彭慧,刘文良. 生态视野下的住宅室内自然采光
设计[J]. 装饰,2015(5):120-121.
[16] 李栋,张桐赫,马令勇,等. 严寒地区农宅阳光间
节能及玻璃优化分析[J]. 热科学与技术,2020,19(6):601-605.
[17] 薛一冰,康玉东. 山东地区村镇住宅太阳能采暖
技术经济性分析[J]. 建筑节能,2011,39(9):17-20.
[18] 卢奇,孙艳娣. 一种环保的供暖方式——太阳能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J]. 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90-98.
图9 室内通风改造图11 附建阳光房
图10 室内采光改造
图12 雨水收集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