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习能力”的学习 (二)经验的学习 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 (三)价值的学习 就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总务等)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二)教学的基本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审 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智慧(智商) 发展;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情商)发展。 总括起来,教学的作用就是:授受基本知识(人类社会历史实 践经验概括和总结)、形成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算)、发展基 本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气质、 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简称:三基一性
代表人物:杜威 理论基础: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
观、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机能主义心理 学 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苏格拉底 产婆术、昆体良重视演说能力的培养 主要观点: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 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主要内容: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 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 是中心。
儿童天赋的自然力相适应。 赫尔巴特:提出应根据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规定教学过程,认为教学必须使教师在传
授新教材时能在学生的心灵里唤起一系列已有的观念。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 段。 杜威:主张教学过程包含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提出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疑难、问题、假设、 验证、结论 4、现当代 凯洛夫:强调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 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 技巧 我国: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 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
认知方面: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上。涉及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
情感方面: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 距上。涉及学生要不要、愿不愿学的问题。
四条基本原理: (一)“物—物”互动原理 (二)“物—人”互动原理 (三)“人—人”互动原理 (四)“个体与自身”原理
思考:
1、谈谈你自己的教学观(教学体会)
第二节 教学系统
一、教学系统的概念 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
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所构成的特殊复合 体。 (一)教学系统的特殊性 1、独特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环境) 2、组合性特征(累加性和组合性) 3、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人与人、人与物) 4、表现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对象处于变化之中)
(二)教学系统的要素
教学要素事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包括:
1、教师2、学生3、内容4、环境(三个层次:班级、校内、校外)
教学系统的要素内部结构模式图
环境 反馈、调节
环
研制、设计、学习
教师
内容
境
加工
学习、内化 定向
环 学生
境
了解、指导 环境
二、教师中心说
( 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看法,当代教学观的六大 走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以生为本)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授之以渔)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各种学习方法设计)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全面和谐发展)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学生的切身体验)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创新意识创造性精神)
整合价值取向、潜能无限的儿童观,传播文化科学技术的教 育功能观、文化时期说、教育复演说、认知发展心理学 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 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是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 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 心理逻辑统一于学科逻辑。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包括五个层面: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为完成一个教学单位
或教学任务;一个教育阶段;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在人 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就是其存在的内在矛盾。是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 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 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合力。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
(一)基本概念 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
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的需要,其最 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二)心动理学基础 四个依据:1、注意的规律2、兴趣心理学3、动机心理学4、想象心理学 (三)基本途径 1、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言语和语言、教师示范、黑板或白板、粉笔、 电子设备 2、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教室、校园、社区 3、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学习方式、教授方式、师生互动
第七章 教学理论
教学是中小学的核心工作,是每位教师都要 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把握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
的活动。 狭义: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
动。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工作(党务、行政、
三、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
要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就需 要将教学环境建构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经验”的实践环境。
学校的三种环境功能:简化环境、使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 创造更全面的平衡环境
四、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
包含了媒体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突出的是活动形式以及教 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开发。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
一般认为有七个: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指教学过程内在的关系和属性 不同的见解: (一)认识说 (二)特殊认识说 (三)儿童发展说 (四)双边活动说 (五)多质说或复合说 (六)认识—实践说 (七)认识—发展说 (八)审美过程说
又称教师中心论,把教育看成是通过外部控制对学生进行塑 造,认为学生本人的追求和兴趣具有潜在危险性,从而用社 会的、成人的思想和目标来规范、塑造儿童。课本是教学赖 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主要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理论发 展:始于古巴比伦,在古希腊、古罗马得到教大发展,在中 世纪得到强化,文艺复兴运动后发扬,赫尔巴特构建出理论 系统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习能力”的学习 (二)经验的学习 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 (三)价值的学习 就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总务等)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二)教学的基本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审 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智慧(智商) 发展;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情商)发展。 总括起来,教学的作用就是:授受基本知识(人类社会历史实 践经验概括和总结)、形成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算)、发展基 本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气质、 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简称:三基一性
代表人物:杜威 理论基础: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
观、发展的儿童观、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机能主义心理 学 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苏格拉底 产婆术、昆体良重视演说能力的培养 主要观点: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 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主要内容: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 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 是中心。
儿童天赋的自然力相适应。 赫尔巴特:提出应根据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规定教学过程,认为教学必须使教师在传
授新教材时能在学生的心灵里唤起一系列已有的观念。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 段。 杜威:主张教学过程包含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提出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疑难、问题、假设、 验证、结论 4、现当代 凯洛夫:强调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 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 技巧 我国: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 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
认知方面: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上。涉及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
情感方面: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 距上。涉及学生要不要、愿不愿学的问题。
四条基本原理: (一)“物—物”互动原理 (二)“物—人”互动原理 (三)“人—人”互动原理 (四)“个体与自身”原理
思考:
1、谈谈你自己的教学观(教学体会)
第二节 教学系统
一、教学系统的概念 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
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所构成的特殊复合 体。 (一)教学系统的特殊性 1、独特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环境) 2、组合性特征(累加性和组合性) 3、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人与人、人与物) 4、表现的多样性(时间、空间、对象处于变化之中)
(二)教学系统的要素
教学要素事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包括:
1、教师2、学生3、内容4、环境(三个层次:班级、校内、校外)
教学系统的要素内部结构模式图
环境 反馈、调节
环
研制、设计、学习
教师
内容
境
加工
学习、内化 定向
环 学生
境
了解、指导 环境
二、教师中心说
( 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
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性看法,当代教学观的六大 走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以生为本)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授之以渔)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各种学习方法设计)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全面和谐发展)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学生的切身体验)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创新意识创造性精神)
整合价值取向、潜能无限的儿童观,传播文化科学技术的教 育功能观、文化时期说、教育复演说、认知发展心理学 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 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是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 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 心理逻辑统一于学科逻辑。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包括五个层面: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为完成一个教学单位
或教学任务;一个教育阶段;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在人 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就是其存在的内在矛盾。是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 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 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合力。
第四节 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
(一)基本概念 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
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的需要,其最 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二)心动理学基础 四个依据:1、注意的规律2、兴趣心理学3、动机心理学4、想象心理学 (三)基本途径 1、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言语和语言、教师示范、黑板或白板、粉笔、 电子设备 2、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教室、校园、社区 3、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学习方式、教授方式、师生互动
第七章 教学理论
教学是中小学的核心工作,是每位教师都要 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把握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
的活动。 狭义: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
动。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工作(党务、行政、
三、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
要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就需 要将教学环境建构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经验”的实践环境。
学校的三种环境功能:简化环境、使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 创造更全面的平衡环境
四、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
包含了媒体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突出的是活动形式以及教 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设计与开发。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
一般认为有七个: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指教学过程内在的关系和属性 不同的见解: (一)认识说 (二)特殊认识说 (三)儿童发展说 (四)双边活动说 (五)多质说或复合说 (六)认识—实践说 (七)认识—发展说 (八)审美过程说
又称教师中心论,把教育看成是通过外部控制对学生进行塑 造,认为学生本人的追求和兴趣具有潜在危险性,从而用社 会的、成人的思想和目标来规范、塑造儿童。课本是教学赖 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主要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理论发 展:始于古巴比伦,在古希腊、古罗马得到教大发展,在中 世纪得到强化,文艺复兴运动后发扬,赫尔巴特构建出理论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