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治疗八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病治疗八法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莲花路中医科黎崇裕

【摘要】《伤寒论》阳明篇中有吴茱萸汤、麻黄汤等六经除阳明经以外的方子,对此很多人不理解,阳明病胃家实当用清热泻下之法,为何仲景会把其它经的方子亦纳入阳明病篇中呢?其实阳明证才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而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而已,所以其它非阳明证中之方,可称之为阳明病某某证,故而阳明病其实不是只有清热泻下之法,虽然《伤寒论》阳明病篇仅有19方,但这阳明病篇中19方却包含中医治疗“八法”,此文亦从中医治疗八法来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用方,希望能扩展经方医生对于阳明病篇所列方剂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阳明证;八法;

马文辉先生在《论<< span="">伤寒论>的六病、六时、六证》【1】文中提到“《伤寒论》的辩证论治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构建的,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伤寒论》中‘六病’和‘六证’是两个不同概念,六病讲病时,六证辨表里寒热,应加以区别。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并且明确提出“阳明证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潮(潮湿)热,不恶寒,反恶热。其中有里证的,有非里证的,有热证的,也有寒证的,有实证的,也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阳明证胃家实相鉴别。”故而传统中医认为阳明病只有热证,那是指的胃家实的情况,但是其实《伤寒论》条文中阳明病中的方证其实是有里证,有非里证,有热证,也有寒证,有实证,也有虚证。受马文辉老师扩展思维的启发,笔者认为治疗阳明病就不是只有仅仅只有清热泻下一途,而是阳明病的治疗中治疗八法

皆可具备。

中医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有关于治法具体运用的阐述,如“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温之,宜四逆辈”等,但未作系统的归纳。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当属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所谓“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2】八法归纳概括了历代医家关于治法的论述。故而此文亦从八法来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用方,《伤寒论》阳明病篇共有19方,分别为: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虎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四逆汤、小柴胡汤、麻黄汤、蜜煎方、桂枝汤、茵陈蒿汤、抵当汤、吴茱萸汤、五苓散、麻子仁丸、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19方中发现其实阳明病中中医八法具备,故冀希望此文对于临床一线工作者有所帮助,能提高大家临证用方思路的扩展运用。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2】故而阳明病中用汗法亦是理所当然之事,

并不紧紧只有太阳病篇可用汗法,而汗法中麻黄汤是典型代表,阳明病篇条文“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此条是承接上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气短,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而设。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说明阳明中风有和解和发汗二途。

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2】阳明病篇吴茱萸汤条其实就是属于探吐之法,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经方传真》中提到“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剧增者,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证,故特提出以教人临证时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方证条互参。”食谷欲呕,多属吴茱萸汤证,但小柴胡汤证亦可见,故而用探吐法测之,若服吴茱萸汤反剧者,知非吴茱萸汤证,乃小柴胡汤证。而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卷四》亦有所类似阐述:“食谷欲呕,虽属阳明,恐挟肝经逆胃所致,先以吴茱萸温肝,下逆而探之,若得汤反剧,则非厥阴之呕,乃少阳或太阳之邪传入阳明腑病之呕,为属上焦也。”

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2】下法是阳明篇阳明腑实证的常用方法,阳明病篇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蜜煎方、抵当汤皆是下法之用方,这里不再详细阐述。

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