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
⾼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常的有必要的,那么⾼中历史必修⼀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下⾯给⼤家分享⼀些关于⾼⼀历史必修⼀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知识点1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
2、古代中国的第⼀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
(公共权⼒——国家机器,⼀般指历法、⾏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使的权⼒,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商代
1、公元前16--年建⽴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彩(与⽂化上甲⾻⽂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的⾃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具)
(1)分封制
⽬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地和⼈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①周⼈势⼒范围不断扩⼤
②形成了“周天⼦——诸侯——卿、⼤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了周天⼦“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财产和⼟地继承上的⽭盾
内容:⼤宗⼩宗制、嫡长⼦继承制
(⼤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宗;
⼩宗:嫡长⼦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宗。

⼤宗和⼩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
特点:①嫡长⼦继承制(核⼼、最⼤特点)
②双重关系(⾎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地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具。

⾼⼀历史必修⼀知识点2
第⼆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耕的使⽤使井⽥制逐步⽡解)
2、表现:①⼩宗取代⼤宗的现象发⽣②诸侯不断擅⾃进⾏分封③强⼤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为统⼀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上(皇帝将⽴法、司法、⾏政、军事权⼒全部揽于⾃⼰⼿中)
②帝位终⾝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什伍
(⼆)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了重⼤影响。

⾼⼀历史必修⼀知识点3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条主线索:中央和地⽅的⽃争)
⼀、西汉
(⼀)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祖刘邦推⾏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个郡国并⾏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对诸侯国尾⼤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武帝改⾰
1、根本⽬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机构“外朝”。

)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继承王位外,其余⼉⼦也可以获得王国的⼀部分⼟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实⼒,使中央
对地⽅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统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化相联系,⽂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产⽣的。

)
⼆、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

唐中叶发⽣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

三、五代⼗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为北宋统⼀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财权——三司使
⾏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被⼀分为三)
地⽅: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留⼀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从⽽消除了地⽅割据势⼒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中央和地⽅的⽃争基本告⼀段落,以中央的胜利⽽结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