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植保专业本科用〕
朱杏芬
##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
2007年7月
前言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为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他有害动物的发生、开展和消长规律与其有效防治,从而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科学。
有害农作物的昆虫种类很多,对这些昆虫种类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它们的成虫,还要识别各个虫态,对几种主要害虫,即需要进展中、短期预测预报的常发性害虫,其各龄幼虫形态特征以与各级蛹发育的色斑变化规律还要能掌握。
欲达上述目的,除常进展田间为害现场调查观察外,主要靠农业昆虫实验课,由实验室提供出有关标本和必备的仪器设备。
通过学生自己认真观察,比拟来完成的。
根据教育计划,农业昆虫实验课共进展15次,从中,我们可获得实验操作根本技能的训练以与掌握鉴定和识别昆虫的方法。
为做到每次实验胸有成竹,请事先预习好实验指导书中有关实验内容。
因编写时间仓促,实验指导书中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
编者
2007年7月
目录
第一局部室内试验
实验一水稻螟虫 (1)
实验二水稻其他鳞翅目害虫 (6)
实验三稻飞虱 (15)
实验四稻叶蝉 (19)
实验五水稻其他害虫 (22)
实验六棉花害虫〔一〕 (30)
实验七棉花害虫〔二〕 (37)
实验八旱粮害虫 (44)
实验九油料害虫 (52)
实验十烟、蔗、麻害虫 (61)
实验十一贮量害虫 (67)
实验十二地下害虫 (74)
实验十三农作物害虫天敌〔一〕 (79)
实验十四农作物害虫天敌〔二〕 (82)
实验十五农作物害虫天敌〔三〕 (85)
第二局部
第一代二化螟的预报和防治 (88)
晚稻飞虱发生预测和防治 (97)
第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预报和防治 (103)
第一代小地老虎的预报和防治 (107)
第一局部室内实验
实验一水稻螟虫
目的要求:观察6种水稻螟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识别掌握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掌握三化螟、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与其各级蛹发育的色斑变化规律,为这二种螟虫预测预报奠定根底;观察比拟二化螟、芦苞螟的成虫区别以与三化螟、褐边螟和荸荠白螟三种近似卵块的区别。
材料用具: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列星大螟、褐边螟与##稻螟虫的各虫态标本,三点草螟与芦苞螟的成虫标本和荸荠白螟卵块。
放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实验说明:我省的水稻螟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种,褐边螟,列星大螟偶见。
##稻螟仅赣南南部有分布。
等下常有三点草螟成虫,跟二化螟成虫很相似。
田间三化螟卵块和褐边螟、荸荠白螟的卵块相似。
1、三化螟 Tryporyzaincertulas (Walker)
成虫:体长8~12mm,翅展18~36mm,前翅三角形,翅中央有一个黑点,雌蛾大,黄白色;前翅中央的黑点明显,腹部肥大,末端有黄褐色毛丛。
雄蛾灰黄褐色,下唇须长而前伸,前翅中央的黑点小,由翅尖至后缘中央附近有一套暗褐
色斜带,外缘有7~9个小黑点,腹部瘦细,末端无毛丛。
卵:扁椭圆形,初产淡黄白,后渐棕黑色,卵块形似半粒发霉的黄豆,每块有卵粒十至百余粒,相迭一起,中央三层,边沿一、二层,外表覆盖黄褐茸毛,中央有深浅不一的杂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21mm,乳白和淡黄绿色,背面有一条透明的纵线,腹足趾钩21~32个,细小,单序全环。
蛹:长10~15mm,圆筒形,黄绿色,快羽化微现褐色,后足伸出翅芽顶端,不达腹端雌蛹后足伸至第6腹节后缘,雄蛹那么伸至第7或第8腹节。
2、褐边螟 Catagela adjurella (Walker)
成虫:体长7~11mm,翅展16~24mm,前翅三角形,灰黄色,前缘褐色,外缘有7个棕黑小点翅中央有3个鼎点排列的棕黑色小点,顶角有一条棕色斜带,雌蛾金黄褐色,较大形,腹部黄白色,腹末丛生灰黄茸毛,雄蛾灰黄色,较小形,腹部黄褐,腹末无茸毛。
卵:椭圆形,乳白色,后变灰褐,将孵化前为黑褐色卵粒相迭成似三化螟的卵块,但外表覆盖着淡黄色茸毛均匀而稠密,无杂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0mm,似三化螟,体较绿色,头部与前胸硬皮板的色泽也较深,腹足趾钩47~54个较粗大,前半环双序,单后半环单序。
蛹:长11~12mm,初时淡黄绿,羽化前为金黄色,雄蛹后足超过腹端,雌蛹那么接近腹末。
3、二化螟 Chilosupperessalis (Walker)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0~30mm灰黄色。
前翅近方形。
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小,色亦较深,前翅布满不规那么小褐点,腹部较瘦,雌蛾触角丝
状,雄蛾尖端数节短锯齿状。
卵:扁平椭圆形,初产卵白色,渐加深至黑褐色。
数十至百余粒粘连成块,略呈不规那么的长带状,卵粒呈鳞状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4~30mm,淡肉褐色,头赤褐,体背有五条暗褐色纵线,其中两侧各有一条纵线通过气门,腹足趾钩51~56个异序全环,内侧钩长3序,外侧较短单序。
蛹:长12~17mm,初化蛹时乳白,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以后体渐变淡棕色,酱红色,纵线渐消失。
额中央钝圆形突出。
后足与翅芽平,第10腹节后缘两侧有3对角状突起着生1~2对小刚毛,沿后缘背面尚有1对三角形突起。
4、##稻螟Chiloauricilius (Dudgeon)
成虫:体长7~12mm,翅展18~28mm,黄褐色。
前翅近长形,中央有隆起而且有金属光泽的深褐色斑点4个,排列成“>〞字形〔右翅〕,其上有银色与金黄色鳞片,在外横线部位有暗褐色鳞片形成的宽带。
外缘有7个小黑点,缘毛具有金属光泽。
雌蛾体较大,色泽与斑纹均较淡,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短栉齿状。
卵:扁平椭圆形,初产白色,渐变浅黄。
孵化前1~2日现暗黑斑点。
一般20~40粒粘成块,构成明显的1~3行,多至5行。
卵粒作鱼鳞装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5mm,暗白色或呈淡黄色或淡褐色,前胸背板与头部同色,体背面有紫红色纵纹5条,侧线在气门上方,头色与侧线是与二化螟幼虫相区别的两项重要特征。
蛹:长9~16mm,初时黄色,背面有5条棕色纵线,其后体色黄褐至深褐色,纵纹便渐隐没。
酱额略向下凹,似截断状。
颊在左右两边呈三角形突起,中胸气门呈两耳状突起,腹部5~7节,背面近前缘各有一横列齿状小突起,臀刺明显,
背方具4个刺,作半环状排列,腹方2个,短直无毛。
5、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7~30mm,体淡褐色。
前翅近近长形,翅中部从翅基至外缘有1条暗褐色纵带,纵带上下各2个黑褐色小点;雌蛾体形较大,触角丝状,前翅纵带较宽,雄蛾触角短栉齿状,纵带较窄。
卵:扁圆球形,顶端稍凹,外表有放射状细隆线。
初产乳白,渐变淡黄至褐色,孵化前淡紫色。
卵块呈带状,卵粒成2~3行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4~30mm,粗状。
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头部红褐色或暗褐色,腹足趾钩一般15个,为单序中列〔中带〕式排列。
蛹:长15~18mm,较粗大,初时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头胸带有白色蜡粉。
两翅芽近端部有一小局部接合。
后足不伸出翅芽顶端,腹部末端有4个约等长的短齿,腹面2个略大,相距较窄,背面2个略小,相距较宽。
6、列星大螟 Sesamia vuteria (Stoll)
成虫:体长14mm左右,翅展30mm,头胸灰褐色。
体淡褐,前翅中室后缘灰白色,中室下角外方有一灰黑斑,相当于在内线处中后方有2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组成的弧形,外缘线由一列极小的黑点组成。
卵:扁圆形,淡白色。
幼虫:体长30~37mm,肉白色,背面粉红色。
头部褐色,有呈黄色云状纹。
蛹:头部紫黑,体背松褐,腹面黄褐至棕褐,全体被白蜡粉。
雄蛹第八腹节生殖孔有2个相接的突圆纹,四至七腹节上缘有凹点纹,腹末有锐齿2个。
稍后又有2个。
雄蛹第八节正面有“八〞字纹,后足与翅芽越等长,达第四腹节。
〔二〕二、三化螟各龄幼虫特征:
1、三化螟:常为五龄
2、二化螟常为六龄
(三)三化螟、二化螟各级蛹特征:
1、三化螟:一般可根据复眼色泽变化,粗分7个蛹级:一级,复眼同体色;二级,复眼淡褐色〔半边更浅〕;三级,复眼深褐色;四级:复眼乌黑色;五级:复眼深灰色〔外复一层白膜〕;六级:复眼灰黄色〔翅点黑色明显〕;七级:复眼黄金色〔翅点黑色明显,鳞粉隐约可见〕。
2、二化螟:通常粗分6个蛹级。
一级:复眼同体色,体色乳白至淡黄。
二级:复眼一半褐,他哦色淡黄色。
三级:复眼红棕色,体色转黄褐。
四级:复眼全黑色,体变棕褐色。
五级:复眼黑有膜或棕粟色。
六级:复眼黄金色,翅上黑点明显。
〔四〕二化螟与三点草螟、芦苞螟的成虫特征区别。
这三种成虫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
二化螟前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翅面仅有少数金属光泽鳞片;静止时两前翅后缘相接呈屋脊状,从后看两前翅外缘为八字形,下端分开;额部只有一个突起,头顶尖。
三点草螟前翅外缘近后端有三个小黑点,静止时两翅后缘重迭,左翅盖住右翅,或右翅盖住左翅;从后看两翅外缘上端重迭,下端靠近,头顶圆。
芦苞螟一般体较二化螟大,前翅顶角较尖,外缘亦是7个小黑点,翅面有较多的铅色鳞片,额部有2个突起,头顶突出很长。
〔五〕三化螟、褐边螟、荸荠白螟卵块特征区别:
这三种螟虫卵块很相似,尤其是在赣西北地区,水稻、荸荠混栽的情况下,在田间往往容易混淆。
三化螟卵块变椭圆形,卵块外表黄褐色茸毛排列疏松而杂化,并夹有杂色茸毛,茸毛较褐边螟为粗。
褐边螟卵块椭圆形,卵块外表的茸毛淡黄褐色,排列较整齐,茸毛较细,无杂毛。
荸荠白螟卵块半柱形,卵块隆起较前者为高,外表钱黄褐色的茸毛粗,稀少;杂乱的排列。
〔六〕作业:
1、绘二、三化螟前翅特征图。
2、鉴别成虫编号标本并写出其重要特征1至2条。
实验二水稻其他鳞翅目害虫
目的要求:识别除稻螟以外的水稻其他常见鳞翅目害虫各虫态;识别掌握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形态特征和蛹的分段,为该虫测报奠定根底。
材料用具:稻纵卷叶螟、稻巢螟、稻切页螟、稻三点水螟、粘虫、劳氏粘虫、白脉粘虫、禾灰翅夜蛾、稻螟蛉、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与其近似种,稻眼蝶、稻褐眼蝶等各虫态标本,放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内容说明:我省常见水稻鳞翅目害虫,除螟虫外,还有20余种。
(一)螟蛾类:
1、稻纵卷叶螟: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成虫:体长7~9mm,翅展16~19mm,乳黄色,前翅三角形,前缘黑褐色,外缘后黑褐色宽带;内横线和外横线黑褐色;中横线很短不达翅中部。
后翅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展翅时,外横线、内横线与前翅之线相连,雄虫体色较深,前翅中横线前端有一黑色毛丛围成中间略凹的“眼点〞前足胫节膨大,着生有一丛褐毛。
卵:扁平椭圆形,中央稍隆起,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一段显黑点〔即幼虫头部〕。
幼虫:共分五龄,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如下表:
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特征和结苞情况
蛹:体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淡黄至黄褐色,第5~7腹节近前缘有一黑褐色细横隆起线,臀刺明显突出,上有8根钩刺。
稻纵卷叶螟蛹的分级
2、稻巢螟Ancyloimia chrysographella Kollar
成虫:体长11~14mm,翅展20-35mm,灰黄白色,雌蛾较大,色亦较淡,下唇须淡褐色平伸,长度相当于复眼直径的2倍,触角褐色,细锯齿状,前翅正方形。
静止时直置体侧,并互相抱合成筒状,外缘有灰褐色波状横纹,纹上具银色光泽,翅面有6~6条不明显的灰褐色短纵纹,纹上散生小黑点,其中沿中室下册一条为浅黄色带〔雄蛾更显著〕。
卵:长约1mm,粟子形,初产淡黄色,后淡褐,孵前紫褐。
一段较尖细,外
表有纵隆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0mm,头、前胸、前足黑褐色,有光泽;其余体节黄白色,体有五条明显的暗褐色纵线,分别是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每节背面各生长短刺1对。
蛹:长约12mm,黄褐色,有3条暗褐纵线,翅芽和足末端达第5腹节,尾端有各生长短刺1对。
3、稻切叶螟 Psara licarsalis Walker
成虫:体长8~12mm,翅展20-24mm,灰黄褐至暗褐色,在强光下略显紫色,前翅内横线深褐色波纹状;中室中上部有1褐色小点,中室末端又有1褐色短条纹;外横线深褐色波纹状,自前缘外弯,再向内弯,外缘淡褐色较细,内侧有1列断续暗褐小点。
卵:长约0.65mm,宽0.5mm,扁平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半透明,渐变黄白,橙黄至橙红色,孵化前为暗红色,出现黑点。
幼虫:头部黄褐或暗色,体墨绿或污绿色,背线绿色,前胸背板黄褐,有刺毛2排,每排6根,中胸背板有褐色毛片2块,其上个有刺毛3根,后胸背板有毛片4块,排成1行。
中间两块各有刺2根,外侧两块1根,腹部各节背面各有毛片4根,略呈正方形排列,各毛片上均有刺毛2根,各侧面亦有隆起毛片。
蛹:长约12mm,初时棕红色,后变棕褐腹部5~7背面前缘有黑褐色脊状棱,尤以第7节较明显,腹末有硬钩2枚,四周又有软沟6枚。
4、稻三点草螟Hymphula Depunctalis Guenee
成虫:体长6~9mm,翅展13-20mm,白色,前翅有4条断续的橙黄色横线,中室处有3枚黑点,1枚在基部;另2枚分别位于室端的上下角,后翅也有黄色带
纹,缘毛白色。
卵:扁圆形,一端稍长,淡黄色。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约12mm,淡黄稍带绿色,头部与前胸背板淡黄褐,散生暗褐色小点,胴部各节背侧面具肉刺4束,腹部气门3对褐色,椭圆形。
蛹:长约7mm,黄褐色,前头具2个褐色丝状突起,翅伸达第6腹节,腹部第2节至第4节各有气门1对。
(二)夜蛾类
1、粘虫:Leucanis separate Walker
成虫:体长16~20mm,翅展40-45mm,淡灰褐色或淡黄褐色。
前翅散布有细小的黑褐色小点,中央有两个淡黄色的圆形斑点,外侧斑纹的下面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伴有1个小黑点,外横线处有7~9个小黑点,排列呈弧形,自顶角向后缘有1条黑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有正六方形。
幼虫:头红褐,正面“入〞字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
成长幼虫背面有5条纵纹,中央一条白色较细,两旁两条黄褐,上下镶有灰白细纹。
蛹:长约20mm,红褐色,腹部第至7节前缘各有1列明显的黑褐色刻点,尾端有1对粗大而弯曲的尾刺,附近又有2对细而弯曲的钩状刺,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腹节,与肛门的距离较远,雄蛹位于第9腹节与肛门距离较近。
2、三种粘虫的形态区别。
粘虫常与劳氏粘虫、白脉粘虫混朵发生,形态很相似,区别如下:
成虫:粘虫体较大,前翅近中央有2个淡黄圆斑,后翅大局部暗褐色。
劳氏粘虫体重等长14~17mm,翅展30~38mm;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无黑
点,中室下角有一个小白点,中央的一暗褐纵条伸至基角;顶角附近有一个三角形暗斑;后翅白色半透明。
白脉粘虫体较小,长11~13mm,翅展27~30mm,前翅中央无淡黄圆斑,中室下方有1个黑点,中央无暗褐纵条纹,但有一白色纵线伸至基角,白线两侧伴有黑色暗斑;后翅大局部白色。
卵:粘虫卵壳上有规那么的正六角形网纹。
劳氏粘虫那么为不规那么网纹。
白脉粘虫那么为放射状细纵纹。
幼虫:粘虫头正面八字纹黑褐色明显,颅侧区具暗褐色网状纹,气门全黑色有光泽。
劳氏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颅侧区网状纹黑褐色均匀,体色灰绿,气门圈黑色,气门筛淡黄褐色。
白脉粘虫头正面八字纹淡褐色不明显,颅侧区网状纹在单眼的外侧色泽偏深,呈黑褐色,体色灰黄至黄褐,气门圈黑色,气门筛灰白色。
蛹:粘虫腹部5~7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大刻点组成的横隆起线。
劳氏粘虫和白脉粘虫在第4~7节背面前缘有圆形横线,但劳氏粘虫腹末的3对刺不等粗,中间1对大,侧方2对小,其外侧1对基部不显著膨大。
白脉粘虫那么腹末3对刺均粗大,其外侧1对基部显著膨大。
3、稻螟蛉〔又名双带夜蛾〕Haeanga aenscens Moore
成虫:体长6~9mm,翅展16-21mm,雄蛾深黄色;前翅有2条深紫红色平行斜带。
雌蛾色较淡,前翅有2条断续的深紫红色斜带,其外边1条在翅顶角处较明显,里面一条在近后缘处较明显。
卵:馒头形,外表有放射状纵隆线和横隆线相交成许多方格纹。
初产时淡黄,后变褐色上现紫色环纹。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20~25mm。
草绿色,背线深绿色,亚背线白色,气门
线淡黄色,第1、2对腹足退化,行动时背面拱起如弓形。
蛹:长约7~10mm,圆锥形。
初为绿色,后变黄褐。
雄蛹触角达到或超过中足末端。
雌蛹不达中足末端。
腹部末端有钩状刺4对,中央1对最长。
4、条纹螟蛉:Jaspidia distinguenda Staudinger
成虫:体长9~12mm,翅展22-25mm暗褐色。
前翅环纹和楔形纹较小;外镶白色,楔纹端部呈半月形白斑;肾形纹较大,外围“B〞字形白边;内横线淡褐色,中横线黑色,外横线和亚外缘线白色,外缘有一列小黑点。
卵:扁圆形,外表光滑无纹,乳白色,具银色光,近孵化时暗灰色,每处数十粒近百粒单行或双行排列。
幼虫:似稻螟蛉;主要特征在各胸背面有6个小黑点作一字排列;各腹节背面也有4个小黑点,呈梯形排列,尾足外侧有一个黑色长条斑,成长幼虫体长24~27mm。
蛹:长9~11mm深褐色,后足与翅芽端部齐平伸到第四腹节。
拟条纹螟蛉和条纹螟蛉极相似,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条纹螟蛉前翅缺白色楔形纹。
拟条纹螟蛉那么有明显的白色楔形纹。
5、禾灰翅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oisduval)
成虫:体长14~16mm,翅展30-36mm暗褐色(雌蛾较淡),前翅环形纹灰黄,中心暗褐外围黑褐,肾纹黑色,周缘具灰白边。
亚外缘白色锯齿状,外缘有7个半月形小黑点,后翅大局部白色有光泽。
雄蛾前翅内横线前端有一不明显的灰白斜带,雌蛾缺。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7mm,头部淡棕色至古铜色,正面具黑褐色“八〞字纹,颅侧区具暗褐网纹状。
体色多变,有淡绿,墨绿,暗绿等,体两侧在气门
附近有一条紫红色线,各腹节亚背线内侧均有眉状墨斑1个。
蛹:长16~18mm,初显云绿色,不久变红色,头、胸与翅芽较黑,腹背第5~7节前缘密布细刻点,臀刺2个大而弯,侧刺无毛。
(三)弄蝶类
1、直纹稻弄蝶〔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成虫:体长17~19mm,翅展35-42mm,黑褐色,略带金黄光泽,前后翅各有透明白斑多枚〔详见下对照表〕。
卵:半环形,直径约0.9mm,壳面有六角形细纹,顶端略凹陷,初产绿色,后转褐色,将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黄绿,头下面中央有“W〞形褐色纹,前胸背板有一条黑色中断横纹,腹部第4至7节两侧各有1团白色粉状物。
臀板具黑纹,气门大而内洼。
蛹:长22~25mm,近圆筒形,头平尾尖体表常被白粉。
初化蛹时嫩黄色,近羽化时深褐色,第5、6腹节腹面有深褐色的倒“八〞字形纹。
隐纹稻弄蝶〔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nias Fabricius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5-42mm,黑褐色,前翅有透明白斑多枚,后翅正面无白斑,反面有多枚小白点。
排列成半环形。
卵:约1mm,半圆球形,略扁。
幼虫:体长36mm,颅面两侧具红褐色“八〞字形纹,单眼位于“八〞字形纹之内方。
蛹:长30mm,头顶尖实如锥。
腹背有白纵线4条。
五种稻弄蝶的识别
四、眼蝶科
我省以稻眼蝶发生最普遍,##,广昌以南,还常有稻褐眼蝶发生,在##地区,其比重显著高于稻眼蝶。
1、稻眼蝶:Mycalesis gotama Moore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40-50mm,体背与翅的正面常为灰褐色,前后翅外缘钝圆,前翅正面的两个眼斑各自分开,前小后大,眼斑中央白色,中圈黑色,外圈黄色。
反面有3个眼斑,最大1个与翅正面的在大眼斑相对应。
后翅正面无眼斑,反面具5~7个大小不等的眼斑。
卵:圆球形,直径约0.9mm,黄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外表有细微的网状纹。
幼虫:老熟成长幼虫26~30mm,头部灰褐色,正面有深色斑,头顶有一对角状突,腹末有一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15mm,圆锥形,胸背中央突起成梭角状,腹背驼起,初时绿色,后变灰褐,第一至第四背面各有1对白点;翅外缘1排小黑点。
2、稻褐眼蝶:Melanitis leda limaeus
成虫:体长18~21mm,翅展50-60mm,暗褐色,前翅外缘近顶端处与后翅外缘臀角处尖突,形成波浪形,前翅翅面在中室至外缘间有2个互相靠近的大黑斑,斑内侧为弧形橙黄色,中心各有1个白色圆点;翅反面有3个圆形白心黑斑。
后翅面有1~3个圆形白心黑斑,其近臀角处的1个较大;反面有6个圆形白心黑斑,前后翅反面均杂有许多黄褐色横波纹。
卵:圆球形,直径约0.9mm,初为淡青绿色,后变淡黄,外表有细微的网状
纹。
幼虫:成虫32~40mm,头部灰黄色至黑褐色,头顶有1对红褐色长角状突出,几与头等长,密长刚毛,头似兔头,体躯黄绿色,密生黄白小瘤突,背线深绿,两侧有3~4条纵纹,腹末有1对尾角,水平伸出。
蛹:长约18mm,略呈圆锥形,草绿色,羽化前变为灰褐,胸背中央突出或梭角形,胸背驼起。
(三) 作业:
1、绘稻纵卷叶螟的前翅特征图。
2、鉴别成虫编号标本,并写出其主要特征
实验三稻飞虱
目的要求:识别几种常见稻飞虱的形态特征。
识别掌握飞虱与其近似的区别。
材料用具:褐稻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稗草飞虱、黑边黄脊飞虱、长缘飞虱、白条飞虱、白脊飞虱、白颈飞虱、花飞虱各虫态标本扩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表一褐飞虱与其近似种的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表二其他几种常见飞虱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卵: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卵块相似,但排列有所不同,即:褐飞虱的卵块前端单行严密,后面分成两行,也哟一直成单行的卵帽外露,同叶鞘外表相平,细看似小方形。
白背飞虱的卵块单行排列,前端疏离,卵帽长不外露。
灰飞虱的卵块,前端单行,后端常挤成双行,卵帽稍外露,细看像鱼子。
假设虫:三种假设虫均有五令,区别假设虫期,既看虫体的大小,更看翅芽的有无和长短。
表3三种稻飞虱假设虫的区别
2、花飞虱:又名粉白飞虱,莎草飞虱,属同翅目的粒脉蜡蝉科。
成虫:体长4mm,头部淡黄色,头顶至颜面两侧有两条平行的隆起线,前翅粉白色,爪脉上有显著的颗粒状突起,后足胫节端部无距。
卵:椭圆形,卵块外被絮状蜡质,白色。
假设虫:初孵灰白色,后变白蓝色,头顶至颜面两侧有两条平行的隆起线,腹部较圆。
〔三〕作业
1、绘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成虫中胸背板与小盾片特征图。
2、鉴别成虫编号标本,并写其主要特征。
实验四稻叶蝉
目的要求:识别几种常见稻叶蝉的形态特征;识别掌握黑尾叶蝉与近似种的区别。
材料用具: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二点叶蝉、四点叶蝉、六点叶蝉、稻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大青叶蝉、紫叶蝉等成虫标本。
放大镜、解剖镜、镊子等。
1、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成虫:体长4.5~5.5mm,黄绿色,头顶弧形,两腹眼之间有一黑横带〔亚缘黑带〕横带后方的中线黑色,极细。
前胸背板前半部为黄绿色,后半部为绿色,小盾片黄绿色,中央有一细横沟。
前翅鲜绿色,前缘淡黄绿色,雄虫翅末1/3处为黑色,雌虫翅端部淡褐色〔亦有少数雄虫前翅端部为淡褐色〕。
卵:长1mm,茄子形,一端略尖,中部稍弯曲,初产时乳白色,后由淡黄转为灰黄色,近孵化时出现2个红褐色眼点。
假设虫:形似成虫,头胸大,尾较尖,善横爬斜行;一、二龄无翅芽;三龄以后出现翅芽,大假设虫有明显的雌雄之别,雌者腹背黄褐,雄者黑褐。
2、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sens (Distant)
成虫:体长4~4.5mm,全体黄绿色,头顶弧形,前胸背板的前缘为黄绿色,后缘绿色,小盾板亦黄绿色,中央有一黑色横刻痕;前翅绿色,在翅中部微近基部处有一黑色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