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四种方法zz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听力训练指导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的问题,自然成为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绊脚石。
本文着重分析产生听力困难的原因和克服听力困难的方法,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而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关键词]听力理解听力材料听力测试
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的语言,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我国从小学即开设了英语课程。
可是即使到了大学,仍有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应用。
许多学生都是哑巴英语,既听不懂别人说的,自己也不会说,或者说了别人也听不懂。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我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没有全面发展。
学生在读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听说方面下的功夫有所欠缺。
根据美国人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的一些农民既不会读单词也不会写单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
而我们国家的学生往往题目很会做,英语也能写,但是听说能力就很差。
听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能力。
这种能力的强与弱,除了决定人们对语言知识本身的了解外,还决定人们对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占有能力。
没有听,就没有说,语言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在相等时间内,听到的信息量比读到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而听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比读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的速度要快得多;听到的信息往往记忆得时间更长久,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语感。
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看,如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必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活动。
一、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的一些因素。
(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是造成听力困难的主要因素。
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有很多涉及欧美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学生对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就很有可能听不懂一些单词的内在意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语言知识不足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语音基础的优劣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
如果学生发音不准,就会造成听力理解障碍。
词汇量的大小对听力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听力语篇中如果出现一些生词和词汇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多个生词则明显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听力水平的提高。
另外,语法知识的不足也会制约听力水平的提高。
英语有很多句子是复合句,学生常常会被句子内部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弄得不知所措,如果分不出主句和从句,搞不懂他们的关系,即使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听懂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三)听力训练方式不科学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效果。
比如,在听力课堂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集中训练时间过长,而且训练模式单一,只是听一两遍录音,对对答案而已,课堂气氛不活跃,互动式教学不突出,学生容易疲劳,听的效果下降;听力训练教材挑选也不合理,听力内容没有衔接性和针对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听力训练中不注意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学生就不能广泛接触各种题材,这样就会影响听力技能的提高。
2、
3、长期以来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并未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听力
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根据美国人一项调查研究表
明,一个正常人在醒着的时候,至少有42%的时间是用来进行听力方面的活动。
作为输入型技能,听力理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学生普遍认为听力理解实在是太难。
一篇文章听下来,他们无法捕捉
到所听的信息,分析一下有两种情况。
其一,某些听力确实很难,词汇、语速、话题确实已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畴。
其二,某些听力却并没有超纲,主要是因为学生重视不够、平时训练太少。
至于前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学生读着文字材料都不能理解其主要词义、不能分析其语言要点、不能掌握其语法句型,要他们在听力过程中正确理解整篇文章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至于后者,很多学生过分注重读、写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听、说方面的努力,这是前几年因试教育导向的结果。
也正是由于日积月累的忽视,学生们才根本无听力技能而言。
、
该如何解决学生听力差的难题?解决之法众说纷纭,可谓智者见智,仁
者见仁。
第一,训练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扎实的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
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在交际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张明伦等在《听力入门》一书中指出,听力理解能力不仅和听力技能
、熟练程度休戚相关,还和听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他们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局
限性。
所以听力训练必须和说、读、写三种技能同步进行训练。
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型知识,语言背景知识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掌握语音技能较好的方法是听、说、读。
利用原声磁带、录像、电影、电视节目或者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听、说、朗读训练,可以训练发音、语调、重音、节奏等语音方面的知识。
通过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语言知识,他们可以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固定用法、了解基本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熟悉常见话题和文化背景知识。
第二,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
心。
兴趣是学习动机方面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选听力材料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趣味性,枯燥无味的听力材料会使学生全无学习欲望。
学生比较喜欢听那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有新意的材料。
因此,同步听力磁带、口语磁带都是
较好的选择。
学生也喜爱有情节的故事、充满幽默感的笑话;可以增添些英文歌曲、绕口令、韵律诗等,其次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听力水平,所选材料难度上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这样,听后既能达到听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更乐于接触异国文化,对祖国文化也会有更深刻地了解。
第三,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尽可能把听、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一般中学,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英美本土人士。
教者应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环境。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要让学生抓住一切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首先,在课内英语老师应以
英语授课为主,以使用母语为辅。
因为学生在校学英语的主要场合是在课上,所以老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
学生在听地道的英语口语后便会直接模仿。
在起始年级用英文授课,可以适当放慢授课速度;可适时地重复所述材料:可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解释单词、句子;可用不同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同一句子的意思,让学生真正地听得懂。
当然,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
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慢慢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感。
其次,英语自由会话和值日生报告是训练学生听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宽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话题。
他们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校生活、英语学习的体会、班级活动的安捧,趣味故事的启示等。
他们可以课前做好准备。
当他们积极表述的时候,可以借助手势、表情交流,也可以有错,要不断地鼓励。
因为学生们抓住的不仅仅是听说的机会,而且还有战胜自我的勇气。
课上,教者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如利用教学原声磁带、广播系统、原版的英文电影、电视节目、vcD材料、电脑等,这些电教手段能使英语课堂生动、有
趣、直观、充满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外,可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表演有关角色、举行口语竞赛、做英文游戏、办英语晚会、参加英语角等。
第四,做听力训练和听力测试是提高、检验学生听力水平很有效的方
法。
首先,教育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地、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如何去听,也就是让学生注意些听力技巧方面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做听力练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快速浏览所设问题,找出关键词,让他们猜测要听材料的大致内容、主题情景、基本框架等;要充分‘利用好题与题之间的停顿,要预测下~题的内容。
在做泛听练习的时候,指
导学生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听力情绪,要听懂文章主要意思。
在做精听练习的时候,则要尽量地听懂文章具体的内容。
精听训练和泛听训练要结合起来。
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善于抓住机会多听,多练最后。
学生在考前要多做几套模拟听力试卷。
要注意比较、总结前后所听的差异,要查找前后不同的原因。
因为通过测试,学生可以熟悉试卷的题型,也可以检测自己听力的进展程度。
在正式的考试中,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总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不尽相同,提高听力
的方法也因人而异。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探索下
去,帮助学生提高听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任绍曾.中学英语全书英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守元,苗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3]文秋芳.英语语音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明伦,乐融融,黄震等.英语听力入门.华东师范大学,1983.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