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9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诵】伤寒论第29条
第29条
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者,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成⽆⼰《注解伤寒论》
脉浮,⾃汗出,⼩便数⽽恶寒者,阳⽓不⾜也。

⼼烦、脚挛急者,阴⽓不⾜也。

阴阳⾎⽓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损阳⽓,故为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燥吐逆者,先作⽢草⼲姜汤,复其阳⽓,得厥愈⾜温,乃与芍药⽢草汤,益其阴⾎,则脚胫得伸。

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汤微溏,以和其胃。

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荣⽓微者,加烧针则⾎不流⾏,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

清·吴谦《医宗⾦鉴》
伤寒脉浮,⾃汗出,中风证也;⼩便数,⼼烦,⾥⽆热之虚烦也。

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汤,以温经⽌汗。

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误也。

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

咽⼲者,阴因汗竭也;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草⼲姜汤与之,以缓其阴,⽽复其阳。

若厥愈⾜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草汤与之,以调其阴,⽽和其阳,则脚即伸也。

若胃不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汤,令其微溏,胃和⾃可愈也。

若重发汗者,谓不⽌误服桂枝汤,⽽更误服⿇黄汤也。

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具。

则⼜⾮⽢草⼲姜汤所能治,故⼜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程应旄⽈:脉浮⾃汗,虽似桂枝证,⽽头项不痛,知阳神⾃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焦。

阳虚阴盛,⽽⾥⽓上逆,故有⼼烦证,⾥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烦」字上。

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治之⼀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桂枝症,⽽形似桂枝症,碔砆类⽟,⼤宜着眼。

桂枝症以⾃汗出为提纲。

然除头痛发热、恶寒恶风及⿐鸣⼲呕外,有⼀件不合桂枝者,即不得以⾃汗出为主张矣。

此条中脚挛急⼀件不合桂枝症,便当于其不合处推求;⽽⾃汗出是合桂枝症,便当于⾃汗出处推求。

太阳有⾃汗症,阳明亦有⾃汗症。

则⼼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便数、脚挛急,是阳明⾥症,便当认为阳明伤寒,⽽⾮太阳中风矣。

然症不在表,不当⽤桂枝;症不在⾥,不当⽤承⽓汤。

症在半表半⾥,法当去桂枝、姜、枣之散,⽽任芍药、⽢草之和矣。

芍药酸寒,⽤以⽌烦、敛⾃汗⽽利⼩便;⽢草⽢平,⽤以泻⼼、散微寒⽽缓挛急。

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

反⽤桂枝汤攻汗,津液越出,汗多亡阳,脚挛急者因⽽厥逆矣。

咽⼲、烦躁、吐逆,皆因胃阳外亡所致,必⽢草⼲姜汤救桂枝之误,⽽先复其胃脘之阳,阳复则厥愈⽽⾜温矣。

变症虽除,⽽芍药⽢草之症未罢,必更⾏芍药⽢草汤滋其阴,⽽脚即伸矣。

或胃实⽽谵语,是姜、桂遗热所致也,少与调胃承⽓和之。

仗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仍不失阳明燥化之治法⽿。

问⽈∶六经皆始于⾜,脚挛急独归阳明者何?⽈∶阳明乃⾎所⽣病,⾎虚则筋急,且挛急为燥症,燥化⼜属阳明故也。

⽈∶太阳主筋,所⽣病⾮太阳乎?⽈∶太阳脉盛于背,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阳明脉盛于⾜,故两⾜脉阳明居其六⾏。

《内经》⽈∶⾝重难以⾏者,胃脉在⾜也。

是脚挛当属阳明矣。

故头痛、项背强、腰脊强,凡⾝以后者属太阳;颈动⼏⼏、脚挛急,凡⾝以前者属阳明。

即如痉病,项强急、时发热、独头摇、卒⼝噤、背反张者,太阳也;胸满⼝噤、卧不着席、必齿、脚挛急者,阳明也。

愚谓仲景杂病论亦应分六经者,此类是与?
⾃汗、⼼烦、恶寒,皆阳虚症,独以脚挛急认是阴虚;咽⼲,烦躁,皆阳盛症,独以厥认为亡阳。

独处藏奸,惟仲景独能看破。

⽈反与,⽈少与,是⽤成⽅;⽈作,⽈更作,是制新⽅。

两若字,有不必然意。

问⽈∶仲景每⽤桂、附以回阳,此只⽤芍药、⼲姜者何?⽈∶斯正仲景治阳明之⼤法也。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其标在上,其本在下,其标在外,其本在内。

所谓亡阳者,亡肾中之阳也,故⽤桂、附之下⾏者回之,从阴引阳也。

阳明居中,故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所谓阳者,胃阳也,⽤⽢草、⼲姜以回之,从乎中也。

然太少之阳不易回,回则诸症悉解。

阳明之阳虽易回,回⽽诸症仍在,变症⼜起,故更作芍药⽢草汤继之,少与调胃承⽓和之,是亦从乎中也。

此两阳合明,⽓⾎俱多之部,故不妨微寒之⽽微利之,与他经亡阳之治不同,此⼜⽤阴和阳之法。

桂枝⾟⽢,⾛⽽不守,即佐以芍药,亦能亡阳;⼲姜⾟苦,守⽽不⾛,故君以⽢草,便能回阳。

以芍药之酸收,协⽢草之平降,位同⼒均,则直⾛阴分,故脚挛可愈。

⽢草⼲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芍药⽢草汤得桂枝之半,⽤其和⾥,不许其攻表。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以举例⽰范的形式论述伤寒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法。

阴阳⽓⾎俱虚之⼈复感外寒,阳不摄阴,故见⾃汗出、⼩便数;阴⾎不⾜,⼼神失养,故见⼼烦;表有寒邪,故见脉浮,微恶寒;阴⾎虚少,筋脉失滋,故见脚拘挛、抽掣、疼痛,也即脚挛急之证。

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使⽤桂枝加附⼦汤,解表兼以固阳摄阴。

但是,医⽣误认为是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反以桂枝汤发汗,那就犯了虚虚之戒,导致阴阳更虚,出现了阳虚之⼿⾜厥冷、阴伤之咽中⼲燥、虚阳扰动之烦、阴液亏耗之躁,以及⾥⽓不和之吐逆,遂使病情更为复杂,只能随证施治了。

在阴阳俱虚,阳不摄阴之时,主要⽭盾常在阳虚⼀⾯。

阳固则阴存,阳⽣则阴长。

何况有形之阴不能速⽣,⽽⽆形之阳则有顷刻⽽亡的危险。

因此,先⽤⽢草⼲姜汤以复其阳。

待阳回厥愈⾜温之后,尚有脚挛急未缓解,再⽤芍药⽢草汤滋阴和⾎,缓解痉挛,其脚即可伸展。

如果本有阴液不⾜之证,⽤⽢草⼲姜汤扶阳之后,由于阳复太过,使阴液更伤,胃中燥热,以致胃中不和⽽谵语者,可少少给予调胃承⽓汤,⽬的是和胃燥,调胃⽓,并不在于泻下。

如果本来阳⽓不⾜,在治疗中⼜误⽤了发汗⼒强的⿇黄汤,或者反复多次发过汗,甚⾄⽤烧针劫汗,即重发汗,复加烧针,可导致伤阳的重证⽽见厥逆吐利等等,救治之法当急⽤四逆汤回阳救逆。

对于这种阳虚重证,⽢草⼲姜汤已经不能胜任了。

这⼀条的误治后变证多端,虚实寒热互见,阴阳转化⽆常,治疗上或扶阳,或滋阴,或和胃,或回阳,治从证变,仲景在这⾥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法则作了典型⽰范,启发意义很⼤。

⽢草⼲姜汤共见于两处,⼀处在《伤寒论》,⼀处在《⾦匮要略》,《⾦匮要略》⽤此⽅治疗虚寒肺痿。

本⽅⽤量必须是⽢草之量⼤于⼲姜,⼀是⽤来扶脾胃之阳,⼆是因为此证除阳虚外还有脚挛急,咽中⼲等阴虚之证,因此在扶阳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耗伤弱阴,这也就是⽤⼲姜⽽不⽤附⼦的原因。

由于扶阳的药多刚燥,故不仅要避免⽤燥烈的附⼦,还要倍⽤⽢草监制⼲姜的峻烈之性,以护其阴。

这⾥要⽤经过炮炙的⼲姜,缓其性,亦可防劫阴之弊,可见仲景⽤药精⼼之处。

《朱⽒集验⽅》⽤此⽅治脾胃阳虚,⽓不摄⾎的吐⾎不⽌、脉迟⾝凉等证,⽅名⼆神汤,⾜见此⽅既可扶阳⼜能摄阴。

芍药⽢草汤所⽤芍药与⽢草剂量相同,均为四两。

⼆药相合,酸⽢合化为阴,可以养⾎平肝,缓解筋脉拘挛,善治⾎脉拘急疼痛,对于因⾎虚⽽引起的两⾜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者多有良效,故有去杖汤的美称。

我曾经治过⼀个曹姓患者,五⼗三岁,主证是腓肠肌痉挛,⽽且多在晚上发作,脉弦⽽⾆红,我就⽤了芍药⽢草汤,四剂就痊愈了。

还治过⼀个周姓的⼥孩,⼗⼆岁,主证是左臀受外伤后肿痛,左下肢拘紧不能伸展,⽽且还有发热,体温37.8℃,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为化脓性髋关节炎。

从脉象分析,弦为肝脉,细为⾎虚,数为有热,表明是肝⾎不⾜,筋脉不利⽽且有郁热之证。

我先开了芍药⽢草汤三剂,服完以后左腿就可以活动了。

⼜服两剂之后,左腿竟然就伸直了,髋部的胀痛也减轻了。

考虑局部仍有红肿和热感,于是就换了仙⽅活命饮,连着吃了⼏剂,病逐渐就好了。

调胃承⽓汤由芒硝、⼤黄、⽢草三味药组成,⽅中硝黄可泄胃肠之燥热,⽢草能缓硝黄之⼒,使它作⽤在于胃。

因此,本⽅既能调和胃⽓,⼜能通肠下便。

⼀⽅⽽具两法,陈修园称其为法中之法。

因为主要⽬的是以其调胃,所以在服法上要求少少温服,使胃中不燥,胃⽓调和,则谵语⾃⽌。

后世常⽤调胃承⽓汤清泄胃热,调和胃燥,如《张⽒医通》治疗⼼胃⽕盛,病⼈常觉⾯部有如⽕烤之热的燎⾯症,就是⽤调胃承⽓汤加黄连、犀⾓。

也有医家将其⽤于过服补药⽽造成的胃热⽣斑之证,效果都是很好的。

四逆汤以附⼦为主,重在温少阴以回阳救逆,⽅中附⼦是⽣附⼦。

同时,佐以⼲姜、⽢草,取其效速⽽且⼒⼤持久。

本⽅常被⽤于阳脱、亡阳的急救。

有关其主治及适应证,可与少阴病篇的论述合参。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这是头⼀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汗,反⾃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便⼜数,即⾃汗出⼩便⼜数,他这个书说⼩便数就是⼩便吃紧呀,就是频数。

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便不利影响⾃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汗了。

那么这个⼩便数,它影响⾃汗出,虽然是伤寒,他⼩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

这个⼩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概是胃虚。

咱们后世这个医书⾥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五⾏的⽅法解释了,胃属⼟嘛,⼟虚不能治⽔。

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虚衰,⼈⾝上哪⾥都虚衰。

就是虚脱那个样⼦,脱⽔那个样⼦,⼩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

他这个伤寒本来是应该⽆汗,由于津液⼤量亡失,既⾃汗出⼜⼩便数,所致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

“⾃汗出”,汗出多为太过。

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

太过者,阳竭于⾥,阳也指的津液了,那⼤便要⼲,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

他这种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便,⽆所苦也。

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汤了,只能吃些⿇仁滋脾什么的。

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汗⾃出,
⼀⽅⾯⼩便频数。

“⼼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

“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

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

但是这个⼼烦,这个⾥热要升。

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津液丧失。

或者此⽆阳也,不可发汗,这个更不可发汗,所以他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这时候你再攻表,再让它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

这是头⼀段。

还有⼀个问题我们要重视,这个⼩便数啊,凡是应该发汗的病,⼩便数绝不可以发汗。

这个在《⾦匮要略》⾥的《⽔⽓篇》他讲过。

像我们⽅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是⽔⽓在表,都可汗出。

惟独⼩便数者,他有这么⼀段,他说:“渴⽽下利,⼩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

这个⼩便数呀,⼤概都是⾥即虚⽽津液不守,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这个发汗最亡失津液了,这是逆治。

那么,他这段也就是说明这⼀点。

⾃汗出虽然像桂枝汤证,脉⼜浮,但是⼩便数,这个津液亡失以⾄脚挛急,⽽且表证轻微之极了,微恶寒⽽已呀,这个病在这个时候啊,这个书上后⾯有,就应该这个时候吃芍药⽢草汤,先治脚挛急观察观察,你看看这⾥头⼀点热都没提,他也不发热不什么的,你吃哪路桂枝汤啊,所以根本就是错误。

“得之便厥,咽中⼲,烦燥吐逆者,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第⼆段。

这个药⽤对了病⼈好的挺慢,⽤错了他⽴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

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脚离⼼脏都远呐,所以⾎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了,他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它说:“脾为胃⾏津液”,到脚上脚上能⾏,到⼿上⼿上能握。

那么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啊,达不到,所以他厥冷。

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也⼲,烦躁,吐逆,胃也不和。

烦躁,⽐⼼烦还加重了,原病只是⼼烦⽽已啊,这是⼜烦⼜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种表现。

⽽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吐逆呀,这个病根本⼀开始胃就虚。

胃虚不能治⽔嘛,所以⼩便数。

那么,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虚呀他胃⾥头还有些停⽔,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脚逆冷,“得之便厥嘛。

把这桂枝汤⼀吃了,马上这种情况,所以他说”⽢草⼲姜汤与
之“。

这个⽢草⼲姜汤以⽢草为主了,这个⽢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

那么,这个病相当急迫了。

这个⼲姜呢,⼲姜⽢草搁到⼀起,就是健胃,治呕,它这不是吐逆嘛。

我们这个理中汤什么的都是由这个⽢草⼲姜汤上来的。

⽢草、⼲姜再加⼈参、⽩术就是理中汤啊。

四逆汤也是啊⽢草、⼲姜加附⼦就是四逆汤。

那么吃⽢草⼲姜汤⼲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是复津液,这个不是让他再发热,他根本就热了,他这个时候胃太虚⼜有热,你主要得恢复胃⽓,他这个⽢草、⼲姜啊他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种药,但是⼲姜⽤的量⾮常轻,这跟我们头前⽩虎加⼈参中讲的⼈参健胃⽣津液是⼀个道理。

这个时候胃要是不恢复,这个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草⼲姜来治疗。

这个病我想要⽤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吃⼀个死,⼀看这个⼈,咽⽐较⼲,就是津液太虚了,⽤点滋阴药,这个不⾏,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也只能够恢复胃⽓才能够⽣津嘛,同时⽤⼤量的⽢草也是⼤有道理的。

“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头前说的津液是⼀致的。

胃⽓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然就温了。

“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他若吃了⽢草⼲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了。

那么“厥愈、⾜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达到四肢他⾃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

这个时候啊,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草汤与之”,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急痛,⼩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都是⼤量的⽤芍药再加上饴糖啊。

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

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

那么再给他芍药⽢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脚即伸。

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这个就是亡失津液,那么由于已经到了脚挛急的这个情形。

这个芍药⽢草汤这芍药这个药啊,它是苦⽽微寒的这么⼀味药,它也能够对这个,我们桂枝汤⾥搁芍药,它与⽢药合之它也是养液的。

那么开始⽤这个药就没有这个乱⼦了,这个时候啊更作芍药⽢草汤,吃这个药他脚就好了。

底下这个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

他这个⾥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实际上开始⼼烦,他就是⼩便数,他是虚,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厉害,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草⼲姜汤、芍药⽢草汤之后⼀切病都好了。

这个⼈呐还有说胡话,胃⽓不和,谵语,这个你也不要多⽤调胃承⽓汤,只能少少⽤,以调其胃⽓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汤”。

这个⽤药啊,不是说⼀个⽅⼦怎么样,以量来调治这也是⼀个⽅法。

⽐如我们遇到⼀个病,头前那⼏个⽅⼦都是啊,你像⿇黄各半汤啊,才刚讲的桂枝⼆越婢⼀汤啊,这种表邪⾮常轻,你不要⽤⼤剂药,少少给⼀点。

那么这个调胃承⽓汤,虽然是⼀个整个⽅⼦,要少少给他⼀点就⾏,这就是调其量以适应这个疾病。

这也是⼀个⽅法,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汤让你整个还是⼀回吃那些,那他⼈就受不了了,他这⾥头不是那个实法,虽然谵语,谵语⼤便就⼲了,这个⼤便⼲是由于亡津液,不要那么攻,所以他说“少与调胃承⽓汤”。

底下这个他是反过来说的,他说假若“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夫,⼜⾃汗出,⼜⼩便数,还给⼈吃⿇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这是个主要的,你还⼤发其汗,⽽⼜加烧针迫急其汗,这个出汗也最轻了,拿烧针刺激他发⼤汗。

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草⼲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陷于阴证不可。

这个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那你⾮⽤四逆汤才能治疗呢。

⼦恒试注
太阳伤寒出现浮脉,⾃汗出,⼩便频多,⼼烦,微微恶寒,⼩腿筋脉拘紧痉挛,诸症已是阳⽓亏虚(⾃汗出、⼩便数、恶寒)和津液不⾜(⼼烦、脚挛急)的表现,本应阴阳表⾥兼顾,反⽽单⽤桂枝汤发汗解表,属于误治,服之后阳⽓、津液损伤更重,甚⾄出现肢体厥冷,咽⼲,烦躁,呕吐等阴阳更虚的表现,此时应先服⽤⽢草⼲姜汤恢复阳⽓(有形之⾎不能速⽣,⽆形之⽓所当急固),此⽅⽢草为君,⼲姜为⾂,意在复阳同时兼顾阴液。

如果肢体厥逆恢复,脚已回温,阳⽓已固,再服⽤芍药⽢草汤,此⽅滋阴补⾎,求⽣有形之⾎,⼩腿痉挛可除,腿可伸直。

如果因为服⽤⽢草⼲姜汤后阳复太过,或因津液损失过重,导致胃⽓燥热不和,甚⾄谵语,服⽤少量的调胃承⽓汤,调胃和燥即可;如果发⼤汗,还使⽤了烧针(劫汗)治疗,汗出太过⽽致亡阳,只能⽤四逆汤回阳救逆了。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部分内容摘⾃《刘渡⾈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提要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4条:伤寒⼀⽇,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太阳病,发热⽽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汗已,⾝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重多眠睡,⿐息必鼾,语⾔难出。

若被下者,⼩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熏之,⼀逆尚引⽇,再逆促命期。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愈,发于阴者,六⽇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太阳病,头痛⾄七⽇已上⾃愈者,以⾏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未上。

第10条:风家,表解⽽不了了者,⼗⼆⽇愈。

第11条:病⼈⾝⼤热,反欲得⾐者,热在⽪肤,寒在⾻髓也;⾝⼤寒,反不欲近⾐者,寒在⽪肤,热在⾻髓也。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第16条: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故也。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也。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第23条:太阳病,得之⼋九⽇,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可,⼀⽇⼆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汗出,⾝必痒,宜桂枝⿇黄各半汤。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汗出,脉洪⼤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黄⼀汤。

第26条: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不解,脉洪⼤者,⽩虎加⼈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我测验
第29条: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者,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
⽢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