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表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取措施
针对“药物溶解”的问题,我设计了一节科学活动《有趣的墨水》,将昨天孩子们发现的溶解现象巩固的同时,又进行了扩展,引导幼儿深入观察扩散的科学现象。在猜想部分幼儿就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猜想快速的画在记录表上,并信心十足的做着实验,整个过程没有教师过多的干涉。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在做完试验后,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有的幼儿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发现结合昨天的发现一同讲给老师、小朋友听;本次活动结束后,幼儿活动完的材料(稀释的墨水)很多,而且很漂亮。在交流过程中,之前发现这一现象的幼儿的发言明显比其他幼儿观察的更为细致,观察的主内容更明确。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与主动是以往科学课很少有的,可见,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索活动在得到教师的充分支持后,起到了良好效果!幼儿在对自己的猜想验证的同时又发现更多有关溶解、扩散现象中影响快慢的条件。
第七届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观察记录
参赛作品名称
有趣的溶解
参赛作者
单位名称
观察目标
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共同猜想、探索、验证,与幼儿共同发展。
观察对象
贝贝、明明等带药幼儿
年龄段/班
大班
观察时间
观察分析
最近天气总是变化无常,班里有很多孩子都开始生病,带药幼儿逐渐增多。中午,老师请带药幼儿拿自己的小杯子接点水,教师将药放到幼儿的杯子里,然后在摇晃,使药快速溶解。幼儿在等待时,明明说:“老师,我这个没晃都化点了,哈哈,贝贝的一点都没化,真是好玩呀!”这时带药的幼儿把注意力也都移到这,开始观察自己杯内的药在老师没有摇晃前有怎样的变化。孩子们的讨论渐渐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他们开始去近距离观察、触摸产生现象不同的杯子,丽丽说:“我怎么觉得你(贝贝)杯子里的水是凉的呀,我们都是热的!”贝贝笑着说:“哈哈,我刚才晾的一杯水忘喝了,就变凉了。”我听到他们的对话没有急着将杯子里的药溶解,而是跟着他们一起讨论,“那我摇晃起到什么作用呢?”孩子们都说:“药化的快呀!”“你们真聪明!那刚才你们观察到的是我没有摇晃过的,为什么也会有溶解快慢的现象呢?”这时,他们纷纷说:“因为那是热水,贝贝的是凉水!”“哦,这是你们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不是正确的,你们怎么样让班里其他的朋友看到并相信你们的新发现呢?”孩子们有的说:“让他们现在都下床来看看我们的发现。”有的孩子说了:“他们都准备睡觉了,他们会不会生气?”这时,明明大声说:“老师我们的药都要化没了。”小朋友们赶快把目光转向自己的杯子,一个个开始发愁。这时我说:“我们明天活动时来找一找答案怎么样?让班里其他的小朋友也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他们高兴的跳起来。我做了一个“虚”的手势,并小声的说:“这还是个秘密,一切等到明天好吗?”孩子们高兴地上床睡觉。
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表三篇
第七届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观察记录
参赛作品名称
我要做厨师
参赛作者
单位名称
观察目标
能够通过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实现经验互换,提升已有经验。
观察对象
涵涵 洋洋
年龄段/班
大班
观察时间
观察分析
涵涵先是选择了一种小型的塑料棒在桌子上简单的摆弄,感觉看上去有点“无所事事”。没过多久洋洋来了,洋洋找到了两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各种食物的模型。有梨、胡萝卜、橘子、草莓。其中一个篮子食物比较多还有两把木质小刀,一个装的食物则相对较少也没有小刀。涵涵说:“XX,我们来切东西吧!” 涵涵顺手将小棒放回了筐子里,果断的接过洋洋手中的一个篮子。涵涵看着自己篮子里的东西比较少,准备从洋洋篮子里拿一些,于是用手遮掩了一下,接着选了一个食物给涵涵,并且给了涵涵一把木质小刀。涵涵仿佛觉得自己的东西还是很少,但是没有再纠结。两个人要开始游戏了,他们将食物拼在了一起。(食物模型是粘起来的)
采取措施
针对此游戏,我增加了此玩具的种类,提升粘贴模型的难度,并且将这个玩具投放到区角餐吧里。当然后期还提供了不同食物烹饪过程的简单步骤图,让孩子们体验自己动手做菜的全过程,体验作为厨师的快乐。最后还可增加了烹饪过后的售卖环节,提升幼儿对操作过程的兴趣。
获取成效
了解了孩子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的对于幼儿思维难度的挑战,尤其是增加难度只有切食物,当然,作为小厨师的他们,售卖自己的食物,顾客吃了之后有满意的评价,他们同样很开心,游戏还在进行。
获取成效
教师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适时的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引导;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不断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新发现并给予适时引导;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共同猜想、探索、验证,与幼儿共同发展。
当洋洋又一次将食物拼在一起时,这次他没有将篮子放进筐子里煮,而是学着涵涵的样子将“调料”洒在了菜上,开始吃了起来。吃完了他首先选择相对较大的食物块儿捡起来,最后剩下了小小的彩色棒子,放在了一边。
洋洋再次将食物拼在一起,接着与涵涵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看样子还想切菜。
事后我感觉这样简单的游戏场景如此的有意义以至于包含了诸多孩子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多途径方式、游戏中的替代功能、人际交往等等。《指南》社会领域提及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是如何影响自身的发展的,在本案例中如同伴的模仿学习力量如此强大,在一旁的幼儿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学习到其中的奥秘,比如说幼儿涵涵在用小棒作为食物的调料的时候,洋洋只是一旁静静的观察到了,他的第二次煮菜显然是学习了幼儿涵涵的方法,这确实比自己单调的煮菜要有趣,还可以吃一吃。幼儿涵涵切了菜之后不仅仅是像洋洋那样等待食物煮熟,还利用替代物将旁边易得的材料作为增加游戏乐趣的方式。又如幼儿洋洋的食物每一种食物颜色不一样,主体包括红色系列和黄色系列,红色的只有两种食物,而且拼合不太难,相比较而言黄色的食物较多,并且很多被分成了三段,因此比较难拼合。幼儿两次的拼合都是选择了相对容易的先拼合,降低难度,然后再拼合剩下的模型。
涵涵说:“哎哟!我的手呀!”,洋洋拿了一根塑料小棒的在手上涂了涂,像是自己的手被切到,在涂药一样。涵涵说:“哎呀!我的手又切到了。”两个人一边不停的说自己的手被切到了,但是他们还是高兴地切食物。等到两个人都切完了,洋洋说:“我们一起煮菜吧!” 涵涵还在继续说:“我的手全部被切到啦!” 洋洋将切好的食物放到了旁边装小棒的筐子里。耐心的等了一会儿,洋洋说:“啊!煮好了,煮糊了。”这时,涵涵也将自己切好的食物放进筐里煮,而且还一边嘴里说加点盐,加点酱油,一边将五颜六色的小棒放进篮子里。洋洋看到了涵涵的行为,没有说什么。洋洋吃了自己煮好的“食物”之后,重新又将食物拼在一起,看上去是很的熟练,即使是切割成三段的模型也能很快的找到对应的一块并且拼起来,他没有与涵涵交流。涵涵端出煮熟的食物,用小刀当勺子,开始吃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