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及其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1-08-05T09:37:25.511Z 来源:《教育学》2021年6月总第252期作者:梅雪晗[导读]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本文以汉语文化词为研究对象,阐述词汇空缺的分类,并探讨消除词汇空缺带来的教学阻碍的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

关键词:词汇空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语言扎根于文化之中,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于文化词汇的空缺,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做出望文生义、词不达意等现象。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并在教学中避免因词汇空缺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词汇空缺的分类
词汇空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 在1957年最早提出的。

郭爱先认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这种语义项的缺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难题。

词汇空缺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完全空缺、部分空缺和冲突空缺。

1.完全空缺。

完全空缺词,是指两种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

汉语中的熟语、时令、历史故事、地域方言、中医词汇等都属于这一类。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2.部分空缺。

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只有部分对应,或是有的基本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意义却不同。

这种情况在中西方的称谓语中常见。

中国人喜欢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有些物品会被赋予精神上的意义。

如:常用“梅”比喻傲霜斗雪、坚强不屈,“莲”则象征着正直清廉;另外“红豆”虽然在字面意义上相同,但在汉语里红豆还寓意着爱情,中国人的婚床上会放置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也是取早生贵子谐音之意。

3.冲突空缺。

这类词语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同的概念义,但内涵义却是截然相反的。

如颜色词绿色在英语中有含有缺乏经验、知识浅薄和嫉妒之意,在汉语中却代表着生机盎然,古代作品中有“红男绿女”一词,描写年轻美貌的女子,在现代又引申为“健康、有机、无污染”等意思。

孔雀在中国被视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如意、前程似锦,而在西方国家文化中被视为骄傲、目中无人。

二、对外汉语词汇空缺的教学策略
1.对比分析,促进联想记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在数字化的时代,把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找出相同和差异之处,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本质意义。

如在打喷嚏时,各个国家表达祝愿的方式都有差异,在阿拉伯国家的人会说“感谢真主”,在英美国家的人会说“Bless you!”,俄罗斯人会说“Будь здорова ! ”而在中国,小孩子打喷嚏时,人们会说“一百岁”,同样都是祝愿人们长命百岁,远离疾病。

对死亡,中西方都会使用委婉的词汇来表达。

另外也可利用中国神话故事人物与国外人物进行对应,架设词汇空缺的桥梁,从而克服文化盲点,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引起与本国文化的共鸣。

2.展示词源,弥补认知空缺。

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学、风俗等有关的词汇,留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其字面意义之外的联想意义或比喻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词源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新旧知识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词汇量,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新词,基于词汇的特点理解中国的思想和逻辑思维,弥补词汇空缺。

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增强学习动机,以促进学生建构认知体系。

3.创设情景,加深文化体验。

通过情景与教学相结合,让文化体验促进语言的学习,教师可根据课堂涉及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利用直观感受法、情景模拟法、实际体验法让学生加深印象,从做中学。

可以适当开设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如风筝的制作、学习剪纸、编中国结、包饺子、写毛笔字等,穿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进行古装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另外,在日常也可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参加传统婚礼,过传统节日,巧妙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化词汇的理解。

一部语言变迁史实际上可以看成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史的缩影,特别是表达概念的词汇系统的变迁,更能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变迁。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传达词意,如果学生只凭借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在实际运用中不免陷入思维的误区,从而产生偏误。

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不断研究和努力,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词汇空缺所带来的诸多困难能够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2]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学报,1998,21,(5):42-45。

[3]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41-343。

[4]李小花赵团结谈先文《文化语境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研究及其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