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 
高血脂患者的效果
唐艳平
(北京四季青医院,北京 100097)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12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2例。

三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A组剂量为10 mg/d,B组剂量为20 mg/d,C组剂量为40 mg/d。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大内皮素(Bign ET)、脑钠肽(BNP)水平,比较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A组(57.14%)和B组(7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LDL-C、TG、TC、Big ET、BNP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略高于A组(4.76%)和B组(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40 mg/d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效果优于10 mg/d剂量或20 mg/d剂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糖尿病;高血脂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9. 07. 016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9)07-0036-03
高脂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Ⅱ型糖尿病。

因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从而造成机体脂代谢异常,出现血脂升高。

高血脂会增加患者对胰岛素利用的抵制,造成糖尿病病情加深,从而发生恶性循环[1]。

当血脂水平达到高峰期时,还极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其中阿托伐他汀为常用药物,此药物可迅速降低血脂水平,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不同[3]。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四季青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126例,符合我国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高血脂诊断标准[4],且近3个月内未使用任何降脂药物。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妊娠期与哺乳期及对阿托伐他汀过敏者。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2例。

A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2~78岁,平均(63.0±5.2)岁。

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5.5)岁。

C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3~80岁,平均(63.1±5.6)岁。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降血糖、降血压等基
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三组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治疗。

A组10 mg/次,1次/d;B组20 mg/次,1次/d;C组40 mg/次,1次/d。

三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三组临床效果,显效:患者血脂、大内皮素(Bign ET)、脑钠肽(BNP)水平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血脂、大内皮素 (Bign ET)、脑钠肽(BNP)水平均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比较三组治疗前后Bign ET、BNP水平。

(3)比较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效果比较 B组、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LDL-C、HDL-C、T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
36
37
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 组、C 组患者LDL-C、TG、TC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HDL-C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C 组患者LDL-C、TG、TC 水平显著低于A 组、B 组,HDL-C 水平显著高于A 组、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 三组治疗前后BigET、BN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BigET、BN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 组、C 组患者血浆BigET、BNP 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C 组血浆BigET、BNP 水平显著低于A 组、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 组、B 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6%、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高于A 组、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
展,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脂肪组织内的低密度蛋白酶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致使TG 和LDL-C 水平上升,从而诱发高血脂症[5]。

高血脂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非常高,而心血管风险的发生又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异常增殖密切相关[6]。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首选用药为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炎症反应,调节人体脂质水平。

已知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增强肝脏和周围组织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7]。

本研究结果显示,C 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 两组,LDL-C、TG、TC 及血浆BigET、BNP 水平明显低于A、B 两组,HDL-C 水平明显高于A、B 组,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表明,40 mg/d 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优于10 mg/d 剂量或20 mg/d 剂量的治疗效果。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igET、BNP 水平对比(x —
±s )
组别
时间A 组(n =42)B 组(n =42)C 组(n =42)BigET(pmol/L)治疗前 0.93±0.16 0.92±0.17 0.96±0.21治疗后 0.85±0.17 0.60±0.17*△ 0.33±0.12*#△BNP(ng/L)
治疗前226.40±55.73225.15±53.47227.59±59.34治疗后
220.42±26.18
172.95±20.24*△
131.49±27.18*#△
注:与A 组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P <0.05;与治疗前比较,△P <0.05
表4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组别乏力皮疹头痛总计A 组(n =42)1(2.38)1(2.38)0(0.00)2(4.76)B 组(n =42)1(2.38)1(2.38)1(2.38)3(7.14)C 组(n =42)
1(2.38)
2(4.76)
3(7.14)
6(14.29)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mmol/L,x —
±s )
组别时间A 组(n =42)B 组(n =42)C 组(n =42)LDL-C 治疗前 4.10±0.38 4.01±0.44 4.08±0.46治疗后 3.98±0.34 2.65±0.31△ 2.16±0.23*#△HDL-C 治疗前0.75±0.120.74±0.150.71±0.17治疗后0.71±0.20 1.35±0.24*△ 1.85±0.25*#△TG 治疗前 2.94±0.21 2.89±0.24 2.90±0.25治疗后 2.86±0.24 2.18±0.34*△ 1.43±0.35*#△TC
治疗前 6.94±0.497.01±0.55 6.98±0.53治疗后
6.79±0.36
5.12±0.51*△
4.49±0.47*#△
注:与A 组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P <0.05;与治疗前比较,△P <0.05
表1 三组临床效果比较[n (%)]
组别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A 组(n =42) 8(19.05)16(38.09)18(42.9)24(57.14)B 组(n =42)12(28.57)21(50.0) 9(21.43)33(78.57)#C 组(n =42)
23(54.76)
17(40.48)
2(4.76)
40(95.24)#*
注:与A 组相比,#P <0.05;与B 组比较,*P <0.05
38
参考文献
[1] 
Yu Q, Wang F, Meng XD, et al. Short-term use of atorvastatin affects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suppresses the expression of LDL receptors in the pancreas of mice[J]. Mol Med Rep,2018,18(3):2780-2788.[2] 
刘涛,王辉山,陶登顺,等.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3):6491-6493.[3] 
邱文娟,徐春,杨雪梅.联用吡格列酮和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6):2922-2923.[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摘选)[J].柳州医学,2008,21(1):56-62. 
[5] 
谢云锋.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今日健康,2015,14(12):154.
[6] 赵辉,陈丽华.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和炎症指标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2):1442-1444.
[7] 赵沐霖,杨梅,李雪蛟,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评价[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19(3):208-212.
编辑:王冰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赵立新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术后1 d、术后2 d 及术后1周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评估临床优良率;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2 d 及1周观察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9. 07. 017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9)07-0038-03
作者简介:赵立新(1978.11-),男,山东省齐河县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1]。

既往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方法,疗效较好,但该手术是一种开放式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2-3]。

本文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8~70岁;临床症状为腰痛且伴单侧下肢痛或麻木感;CT 或MRI 检查明确为
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和突出节段相符;存在手术适应证;术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后可完成6个月随访。

排除合并先天性成骨不全、骨肿瘤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引发病理性骨折疾病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6~66岁,平均(43.26±8.41)岁;病程1~12年,平均(5.69±1.05)年;椎间孔型16例,中央型11例,旁中央型19例;L 3~4 9例,L 4~5 25例,L 5~S 1 12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5~69岁,平均(44.78±9.32)岁;病程2~11年,平均(6.01±1.12)年;椎间孔型15例,中央型13例,旁中央型18例;L 3~4 10例,L 4~5 23例,L 5~S 1 13例。

两组性别、年
【临床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