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弊端及对策
在生源差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语文往往是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支柱。
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的分值在20-22分之间(包括文言文和名句),地位不容忽视,但农村高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无学习兴趣,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很低,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
究其原因,除学生因素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不容忽视。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改进教学,找到应对策略,提升语文教学效益已成当务之急。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弊端
1.文言文教学机械化,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
僵化的教法,烦琐的方法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
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2.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以致弱化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拿到更多的分数,较长时期以来,教师舍不得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诵读上,布置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但检查力度不够,所以学生诵读的只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不要求背诵的一些篇目甚至无法读通。
大多学生背诵名句名篇也是死记硬背,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
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如将“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字写成“岩”,将“取之无禁”写成“取之无尽”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也导致今年高考“根据文意写名句”惨败。
3.文言文教学目标重于“言”而忽视“文”
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
4.文言文教学不注重迁移,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
二是教师对语文高考教学认识不到位。
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内文言文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
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忙起来
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教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记下来与老师一起分享。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
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落实明确的任务。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班上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做有意义的事,有成就感的事。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各种文言文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2.目光放长远,读思结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
只读名句名篇的“坐井观天”式诵读不可取。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教师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
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不“罔”就要“思”。
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
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思考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3.注重迁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
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学习了《鸿门宴》,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积累了其中的文言词汇,那么做课外文言文《萧何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文中的“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谢、信、以”等文言词句学生都能够准确翻译,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学习文言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课外文言文。
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懂得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
要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赢得优势,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长
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总之,农村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新课程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语文教育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受到的震动可以说是最大的,面临的新问题最多。
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讨论这些问题,只想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谈一点看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语文课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下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以前语文学科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偏差,新课程提出了“人文性”而就忽略甚至完全摈弃语言教学。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我们谈两点意见。
一、把握汉语特点,品味语言,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对文言文语言教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语的特点很多,受篇幅的限制,下面我们举例性地来看几点:
①由于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兼类现象普遍,推而广之,汉语,
尤其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兼类(每类只举一个义项),如:
市名词—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
《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动词—交易;做买卖。
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活用,如:花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花,名词用作动词。
②动词没有时态变化。
如,造:到,去。
《广雅·释言》:“造,诣也。
”《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将来时)《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过去时)
③古典诗文里常常不出现人称代词。
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理解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指跨学科,也指一个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
假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汉语特点组织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将其扩展到文学欣赏教学中,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欣赏教学,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
举两个例子。
张愈《蚕妇》诗的首句“昨日入城市”,有人以为“市”指市场,“城市”是近义词连用。
这似乎也能说过去,但诗的意蕴却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许多。
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词兼类现象普遍这一特点出发,将“市”理解为动词(交易),情
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在未入城之前,蚕妇对她家里人,乃至其家周围的养蚕人无罗绮可穿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那时候不“泪满襟”呢?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她没有认识到这是普遍现象。
当她入城“市(交易)”时,看到所有在市场卖丝的养蚕人都没有穿罗绮(过去市场有专门化特点,买卖同一样东西都在一个市场),而所有穿罗绮的人都不是养蚕人,此时,她的感慨才深,才会“泪满襟”。
这样一来诗的意境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李白的那首《送友人》。
显然,诗中“游子”指对方,“故人”指自我,但李白没明言“你”“我”,这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旅美学者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说:“这首诗里没有人称代词如‘你’如何‘我’如何。
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言人或主角点明,并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情境;在中国旧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同理我们没有冠词,英文里的冠词也是限指的)。
因此,尽管诗里所描绘的是个人的经验,它却能具有一个‘无我’的发言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情境,这种不限指的特性,加上中文动词的没有变化,正是要回到‘具体经验’与‘纯粹情境’里去。
”就是说由于没有使用人称代词,诗中的“游子”、“故人”在有具体所指的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它们和诗中那些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相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意境,极易引发各代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言文字教学和文学欣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几乎互不相连的两张皮,现在如果能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以汉语的特点为联系点,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系联到文学鉴赏,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照应语言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兴许会走出一条语文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二、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
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下面我们借鉴训诂学的知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以形说义,考察字的本义,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
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同时可以拓展到现代汉语,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语义构成。
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字的本义为基础,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前者如:优,《说文解字》:“优,饶也。
从人,尤声。
”其本义为丰饶,充足。
引申为胜任而有馀力。
《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句中的“优”正是“胜任而有馀力”,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优秀”。
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优厚──丰厚,沙汀《困兽记》十二:“他们最觉得不平的是,公务员的待遇远比他们优厚。
”优裕──丰饶,富裕,充足。
叶圣陶《倪焕之》二:“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
”二词中的“优”的语素义都来自其本义。
后者如:属,《说文解字》:“属,连也。
从尾,蜀声。
”徐灏注笺:“属之言续也。
《系传》曰: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
引申为会合之义。
”
连接、连续(本义)→跟随
→归属,属于
→统属,率领(管)→嘱托
→连缀;撰写。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属,连续。
《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归属。
《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属,属于。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属,管。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写作。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嘱。
2.据境索义,探求词语的言语义,准确把握原文
《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
举两个例子。
(1)《汉书·律历志一》:“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隋书·经籍志》:“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
”比较两例语境,显然两个“删”字语义不同,前者指删除,后者指筛选。
(2)《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由“往来”“共其乏困”诸词语可知“行李”应指人,此谓使者。
(3)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杨慎《升庵诗话》:“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舍、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杨氏的批评之所以可笑,是他没有考虑到诗的语境用字是不能坐实的。
文言文中据境索义还可以利用辞例。
所谓辞例,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所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格式,它反映了古人的某些共同的行文习惯。
常见的辞例有俪偶、连文和对文。
俪偶古人行文常喜欢将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俪偶。
俪偶句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总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两句相俪偶,“长林梢”与“沉塘坳”语法结构应相同,“长”是修饰“林”的,故“沉”亦应修饰“塘”,它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沉塘”即深塘。
对文处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句或本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谓之对文。
如:(1)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叹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
意言紫姑昨去,青鸟今来,均之匆促离散,未得团圆而已。
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
”韦应物《池上》:“郡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
”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两诗中“赊”字也都是语气词。
(2)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人极马倦。
”“人极”与“马倦”结构相同,“极”语义应与“倦”同,也是疲惫的意思。
《世说新语·言语》:“顾司空未
知名,诣王丞相。
丞相小极,对之疲睡。
”句中的“极”亦为疲惫义可证。
(3)《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
”何休注:“废,置也。
置者,不去也,齐人语。
”《玉篇》:“废,放置也。
”《庄子·徐无鬼》:“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
”成玄英疏:“废,置也。
置一瑟于堂中,置一瑟于室内。
”此例中“去”与“废”为反义关系。
连文即同义、近义词的并列连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句中的“试用”和现代汉语不同,是两个同义词连用。
《说文解字》:“试,用也。
”《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登山雨中试蜡屐,如洞夏里披貂裘。
”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说了,期望能以此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专家们给予指正。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摘要:高中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在高中政治教学因为脱离了学生生活世界导致了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无效,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课程价值更难以凸显。
本文着重从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
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通教学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课堂教学
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存在些许弊端。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重视不够,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要适应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必须生活化:第一,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并重。
思想政治课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必须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仅根据社会需要确立的教学目标,而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不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追求,就可能最终落空。
第二,理想与现实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既要现实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避免平庸化,体现目标的理想性、先进性,能够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第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统一。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淡化学科知识体系,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思想政治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积极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情感体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上,过去长期存在“难、繁、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问题。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首先,基本内容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终身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处理好学科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淡化学科体系,注重教材基本内容的教学,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进行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内容反映形势发展,体现时代特点。
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政治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
要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
第三,典型事例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事例,但这些事例往往过于理想化、成人化,多以伟人、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为典型,不仅时效性比较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要整理、筛选来自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增强吸引力。
第四,问题讨论关注“热点”和“焦点”,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一定的探究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
这样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又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寓教于乐,寓理其中。
创设生活情境的典型途径有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