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的意思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它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更加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是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述怀》魏征唐诗鉴赏
《述怀》魏征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述怀》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诗作,全诗共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
【原文】述怀①中原初逐鹿②,投笔事戎轩③。
纵横计不就④,慷慨志犹存⑤。
杖策谒天子⑥,驱马出关门⑦。
请缨系南越⑧,凭轼下东藩⑨。
郁纡陟高岫⑩,出没望平原⑪。
古木鸣寒鸟⑫,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⑬,还惊九逝魂⑭。
岂不惮艰险⑮?深怀国士恩⑯。
季布无二诺⑰,侯嬴重一言⑱。
人生感意气⑲,功名谁复论⑳。
【注释】①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②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③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来羣后,捷我戎轩。
”④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
不就:不被采纳。
⑤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⑥杖:拿。
策:谋略。
谒:面见。
⑦关:潼关。
⑧请缨[yīng]: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⑨凭轼:乘车。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
东藩:东边的属国。
⑩郁纡[yù yū]: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
岫[xiù]:山。
⑪出没:时隐时现。
⑫古木:老树。
⑬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诗歌鉴赏题常考的100个意象
诗歌鉴赏题常考的100个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中,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一百个典故,希望对喜爱古诗词的读者有所帮助。
1、冰雪意象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XXX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XXX在玉壶”,意指高洁的心性。
2、月亮意象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XXX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XXX 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意象常被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自汉代以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这种情感。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的灞陵桥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点。
例如XXX的“绿杨陌上多别离”和XXX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等诗句都表达了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们栖息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古人常以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例如,《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XXX在《在狱咏蝉》中写道:“无人信高洁。
”XXX在《蝉》中表达了“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的思想。
而XXX在《蝉》中则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XXX在《扬州慢》中写道:“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XXX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XXX的繁茂衬托荒凉。
XXX在《蜀相》中写道:“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XXX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是古代中国诗歌中的水边送别之所。
XXX在《九哥河伯》中写道:“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诗述怀·中原初逐鹿翻译赏析
古诗述怀·中原初逐鹿翻译赏析《述怀·中原初逐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言】《述怀》是唐代名臣魏征的代表诗作,全诗共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
全诗描述了魏征献计唐高祖,自告奋勇招降李密旧部。
其间路途艰险,但魏征报唐高祖知遇之恩的心更切。
这首《述怀》还保留着前代古诗的影响,不带韵律的表达方式,充分抒发魏征个人的情感,用典虽多但丝毫无堆砌之感。
【注释】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赞》:“有来群后,捷我戎轩。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
不就:不被采纳。
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拿。
策:谋略。
谒:面见。
关:潼关。
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凭轼:乘车。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
东藩:东边的属国。
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
岫[xiù]:山。
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老树。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
九:表示多次。
惮:畏惧、害怕。
怀:感。
高中语文常见的古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常见的古诗词意象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
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送别》,作者不可考,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到全国各地去时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因此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而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蝉以蝉表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中原逐鹿【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中原逐鹿【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中原逐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它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zhōng yuán zhú lù
【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争夺政权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逐鹿中原
【押韵词】独到之处、识时达务、向阳花木、拾陈蹈故、卑以自牧、骋怀游目、光采夺目、济人利物、指囷相助、安然如故。
【灯谜】华夏梅花放
【英文】fight for hegemony
【成语故事】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
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
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成语举例】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唐·魏征《述怀》诗。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全诗翻译赏析《赠张相镐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寻阳狱后创作的一组长诗。
组诗蕴含着向张镐表明心迹,欲求其用之意。
赠张相镐二首【其一】神器难窃弄,天狼窥紫。
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
然养浩气,起持大钧。
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
汉解鸿门,生唐为后身。
拥秉金,伐鼓乘朱轮。
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
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
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
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
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
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
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
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
风云激壮志,枯惊常伦。
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
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
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
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
斯言倘不合,归老汉江滨。
【其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像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留之沧海隅。
译文【其一】社稷神器不容盗用玩弄,天狼安禄山竟然窥视天子之位。
六龙之车迁播白日,四海之内满是阴暗的胡尘。
苍天降下你张镐丞相,君子的品德,满腹经纶。
然养育浩然之气,青云直上掌握大政。
眉秀骨秀如山岳耸立,英才谋略惊泣鬼神。
可以与辅汉高祖解鸿门宴之危的张良美,你就是他在唐朝的化身。
仪仗威严,拥执金,鼓声隆隆,白马拉红色座驾。
虎将如雷霆之士,统帅全军向东巡战。
诸侯拜倒在你的'马首之下,手下猛士如骑鲸一样威风。
恩泽遍布,连鱼鸟都欢悦,令行禁止,草木又逢春。
唐诗目光
1有部老电视剧《三言二拍》,里面有一集是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第一个镜头就给李白来了一个十几秒的毛孔尽现的超近距离大特写,只见诗仙一双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炯炯如炬的目光透着忧国忧民,微微绷紧的嘴角暗示着绝不和黑暗势力妥协的坚强意志与高尚品格。
有什么不对吗?当然不对。
要是拍焦裕禄孔繁森,甭管他们本人是什么样,影视剧作品这么拍绝对没错。
但李白不是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他有刑事犯罪前科(自已承认曾手刃数人),挥金如土(败家子一个,把老爹留下的家底挥霍一空),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小心眼的厉害(他所谓名满长安的时候其实王维比他名气大,可你见李白提过王维吗),搞政治投机还因此坐牢(投靠永王梦想做新帝的元勋,后来运气好“千里江陵一日还”了),最要命的是根本没有坚定的信仰(数次出家,反过来说也就是数次还俗)。
这些虽然是半开玩笑,但是足以说明,李白的目光绝对不能和屈原一样,更不能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
那李白的目光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李白除了“手刃数人”的时候(假设是真有此事,不是他吹牛),不应该是瞪着眼睛的,而应该是眯着眼睛作潇洒状。
他的眼神应该很飘忽,但绝代的丰采和才华不会让这飘忽显得轻浮,而是让人觉得神秘,迷人,不可捉摸。
同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眼神里永远弥漫着极其潇洒的满不在乎。
偶尔他沉静下来,与郁郁山岭“相看两不厌”的时候,眼神中会真有一丝仙气。
当然,这都仅仅是我的猜测,但自认为至少比电视剧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白的目光靠谱。
2李白的目光忧国忧民很不靠谱,如果是杜甫就没问题了,但杜甫的目光远不仅仅是忧国忧民这么简单。
李白是个很单纯的人,但杜甫很复杂,我猜不透他的眼神是什么样的,甚至都没有一个基本的轮廓。
有时,他的眼神轻灵明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多被小学老师肢解过的诗,成年后再读都没有味道了,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好诗,明亮的对仗,水晶一样的韵脚,仿佛可以透过诗歌看见诗人那双清澈的眸子。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春日偶成》.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春日偶成》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春日偶成》春日偶成作者:周恩来年代:近代体裁:五绝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注释】:这两首“春日偶成”都是五言绝句,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所见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
当时,他年仅十六岁,在天津市南开学校学习,不但学业名列前茅,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与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
在他编《敬业》等刊物时,撰写了许多社论、时评、纪事和文艺作品,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唤起青年和民众的觉醒。
这两首五言绝句,载于《敬业》创刊号上。
一九一四年前后,中国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
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国会召开会议前夕,袁世凯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并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内战。
孙中山先生当即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
由于反动势力强大,讨袁受挫,“二次革命”遭到失败。
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劳动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恩来在《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诗中,以忧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诉了反动头子袁世凯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且预感到革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
后一首诗,则通过对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时刻“相思”着革命的春天到来的热烈感情。
【青郊】春天的田野。
?【烟霾】昏暗的烟云。
这里指战火,战争。
【中原方逐鹿】语出《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晋书·石勒载记下》:“脱迁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鹿,指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或政权。
此后就成为形容国家分裂、群雄角逐的意思。
魏征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此诗主要指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势力和袁世凯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博浪】《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秦灭韩以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曾经东往淮阳游学,从隐士仓海君那里聘请到一个大力士充当刺客。
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碛“居高声自远,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7、关ft关塞ft河。
关,关隘要塞;ft,ft河。
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ft。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羌笛何须怨这两句也是流水与离愁贴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22、螟蛉《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诗词鉴赏_诗词常用典故100例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魏征述怀赏析
魏征的《述怀》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它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首先,诗的开头“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诗人回忆起自己早年弃文从武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军事生涯的向往和追求。
“逐鹿”一词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形容秦末的动乱的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隋末群雄并起的局面,暗示了自己想要在乱世中立下自己的成绩。
而“投笔事戎轩”则是指诗人投笔从戎,想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这一段描述了诗人早年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他对军事生涯的向往和热情。
接下来,“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向李密进献十策,但未被采纳,这使他产生了失意落志的悲观情绪。
然而,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慷慨志犹存”,振作起精神,依然胸怀壮志,雄心不灭。
这一段通过诗人自我独白的方式,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最后,“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诗人表示自己要去太行山以东说服李密旧部降唐,显示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豪放气概。
在驱马拜见过天子以后出潼关而去。
这一段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唐朝的忠诚和信仰。
总的来说,《述怀》这首诗表达了魏征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唐朝的忠诚和信仰。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表现,更在于它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力量。
魏征最出名的十首诗
魏征最出名的十首诗魏征啊,那可是唐朝响当当的人物呢。
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可他写诗也是有一手的。
今天就来聊聊他最出名的十首诗。
先说说《述怀》吧。
这首诗那可真是充满了壮志豪情。
想当年,魏征刚刚投身到李世民的麾下,心里怀着满腔的抱负。
就像一个怀揣着宝藏的冒险家,他在诗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什么“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就这么一句,感觉他把自己从一个文弱书生转变成一个投身军旅、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勇士的过程,说得特别带感。
还有《赋西汉》,这诗读起来就像在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样。
他对西汉的那些事儿啊,看得可透彻了。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他把西汉初期的一些大事件,像刘邦入关、鸿门宴、周亚夫驻军细柳这些事儿,用诗的形式一一道来,就像在给你翻一本有趣的历史画册。
《暮秋言怀》又不一样了。
在这首诗里,魏征好像有点小惆怅呢。
可能是到了暮秋季节,树叶落了,人就容易伤感。
他说“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你看,从夏天离开京城,到秋天还滞留在外地,对着蓬莱阁就开始想家了,这种思乡之情很真实,就像我们出门久了也会想家一样。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呢,那是满满的宫廷气象。
“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
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
”这诗里能感觉到当时唐朝宫廷那种盛大、威严的场面,各国都来朝拜,而李世民又是那么的睿智,魏征写这首诗就像是在给唐朝的繁荣昌盛点赞。
《出关》也很有名。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感觉他把自己的那种不甘和豪情又强调了一遍,就好像在说,虽然有些计划没成功,但是我的志向可不会灭,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
《入潼关》则写出了潼关的雄伟险峻。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他把潼关的地势、周围的景色写得特别生动,让人读着读着就好像看到了那座雄关矗立在眼前,那冰冷的河水绕着城流,山峰像卫士一样直挺挺地在路边。
《咏雨》就比较细腻了。
与“魏征”有关的古诗
与“魏征”有关的古诗:1.《述怀》(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心慕大贤。
功名图麒麟,文章著龟鉴。
词斡掷地金,诗成泣鬼神。
2.《旧唐书·魏征传》(节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贞观政要》(节选)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赠魏征》(李世民)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随郎月高,志与秋霜洁。
共饮一杯酒,同吟千里月。
5.《送魏征》(李世民)征鞍临袅袅,别酒劝殷勤。
醉后不知处,空余月下心。
6.《哭魏征》(李世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春日怀魏校书》(郑谷)彩笔十年留翰墨,银河一夜卧楼台。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点珠串柳叶来。
山中月落松声静,竹里风清磬韵哀。
不道金闺今夜梦,凭栏犹似听猿啼。
8.《和魏仆射还乡》(张说)离宫树色入秋晴,阵阵微风叶自鸣。
不道宫中今夜雨,凭栏犹似听猿声。
9.《魏征墓》(唐寅)一抔黄土掩英魂,万古流芳耀乾坤。
莫道人生无再少,只今犹有未归人。
10.《题魏征墓》(乾隆)千秋功业此中藏,魏氏遗风尚可昭。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忠贞不渝为家国,壮志未酬恨难休。
今日重来瞻仰处,应知胜读百年书。
高中语文 《魏征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魏征诗鉴赏生平简介魏征(580—643 ),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密败,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
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
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述怀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
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
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
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投笔,掷笔。
《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事戎轩,即从军。
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
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
不可不知的87条古诗文“暗语”,值得收藏
不可不知的87条古诗文“暗语”,值得收藏展开全文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离别”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常考的100个意象
诗歌鉴赏题常考的100个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的意思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出自唐朝诗人魏征的作品《述怀》,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释】
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赞》:
“有来群后,捷我戎轩。
”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
不就:不被采纳。
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拿。
策:谋略。
谒:面见。
关:潼关。
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凭轼:乘车。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
东藩:东边的属国。
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
岫[xiù]:山。
出没:时隐时现。
【翻译】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赏析】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
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
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征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
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OrG之重大。
“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
“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
“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
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
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
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