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名言及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用与无用名言及事例
1.描写“有用与无用”的名言有哪些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
读书毫无用处。
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
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国平《闲适》
2.有用时就用无用时不理名言
庄子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的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由此来看,庄子这句话是深含辩证思想的,这句话出自《人间世》,深刻反映了庄子的无为思想.
3.有关不半途而废的名人名言或格言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郭沫若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
念书吧!——契坷夫(俄)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
——雨果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有关实干最好,虚名无用的名言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约·奥赖利
实干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手。
加博里欧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托·卡莱尔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
——高尔基
5.语文作文八百字题目取之有用去之无用每段开头必须用名言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
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
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
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
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
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
生活。
”谋生有用,生活无用。
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
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
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1/2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
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用
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
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
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
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
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
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
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
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
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
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
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6.语文作文八百字题目取之有用去之无用每段开头必须用名言
有用与无用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
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
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
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
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
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
生活。
”
谋生有用,生活无用。
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
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
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1/2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
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用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
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
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
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
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
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
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
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
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
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
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1.描写“有用与无用”的名言有哪些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
读书毫无用处。
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
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
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国平《闲适》
2.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
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
”(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
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
……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
吾党亦有过焉。
”(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
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
(“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
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
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
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
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
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
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
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
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
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
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
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
”(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
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
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
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3.有关不半途而废的名人名言或格言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郭沫若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
念书吧!——契坷夫(俄)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
——雨果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
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
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
”(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
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
……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
”(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
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
(“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
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