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与旋转有关的动点最值问题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研究
2023年10月下半月
㊀㊀㊀
一道与旋转有关的动点最值问题的探究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㊀李幽兰
㊀㊀初中平面几何中,
由图形运动而产生的最值问题历来是学生解题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图形一直在变化,学生无法捕捉到运动变化背后 不变 的元素,难以分析出取最值时变化元素的位置,也就无法根据具
体图形分析求解[1].
其中,与旋转有关的动点求最值问题,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近几年常 驻 各地中考选填题和几何综合题的压轴位置,令莘莘学子头疼畏惧.下面笔者分享一道题目的解法和变式的深入探究,希望给读者一点启发.
图1
题目㊀(武汉蔡甸2021 第
10题)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Q 是直线y =-
1
2
x +2上的一个动点,将Q 绕点P (1,0
)顺时针旋转90ʎ,得到点Q ᶄ,连接O Q ᶄ,则O Q ᶄ的最小值为(㊀㊀).
A.455㊀㊀㊀B .5㊀㊀㊀C .523㊀㊀㊀D.
655
图2
解法1:(坐标法)分别过点Q
和Q ᶄ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 和N ,如图2.
于是øQ M P =øP N Q ᶄ=
90ʎ,则øP Q ᶄN +øN P Q ᶄ=90ʎ.因为øQ P Q ᶄ=øQ P M +
øN P Q ᶄ=90ʎ,则øP Q ᶄN =øQ P M .又P Q =Q ᶄP ,所以әP M Q ɸәQ ᶄN P (A A S ).
故P M =Q ᶄN ,Q M =P N .
设Q (a ,-1
2
a +2)
.因为P (1,0)
,所以P M =Q ᶄN =a -1,Q M =P N =-12
a +2.
于是O N =O P +P N =3-1
2
a .
所以Q ᶄ(3-1
2
a ,1-a )
.
所以O Q ᶄ=
O N 2+Q ᶄN 2
=(
3-12
a
)
2
+(1-a )
2
=
54
(a -2)2
+5ȡ5.故选答案:B .
点评:解法1抓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利条
件,构造了 一线三垂直 模型证三角形全等.首先设未知数表示出动点Q 的坐标,用坐标来表示线段长度进行转化,然后由勾股定理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含x 的式子将O Q ᶄ表示出来,最后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最值.这种方法虽然很巧妙㊁简便,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于有坐标系且旋转角度特殊的题目.图3
解法2:(轨迹法)如图3,将
әA O B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ʎ
得到әA ᶄO ᶄB ᶄ,则Q ᶄ为直线A ᶄB ᶄ上一动点,根据垂线段最短,O Q ᶄ的最小值为点O 到直线A ᶄB ᶄ的垂线段的长度d .
由直线A B 的解析式为y =
-1
2x +2,得A (0,2),B (4,0
),所以O A =2,O B =4.
由题意,得O ᶄ(1,1),A ᶄ(3,1),B ᶄ(1,-3).
设直线A ᶄB ᶄ的解析式为y =k x +b ,则有
3k +b =1,k +b =-3,{
解得
k =2,
b =-5.
{
于是直线A ᶄB ᶄ的解析式为y =2x -5,则E (52,0)
,F (0,-5),故O E =
5
2
,O F =5.所以E F =O E 2
+O F 2
=
(5
2
)
2
+52
=552
.
由S әO E F =
12O E O F =1
2
E F d ,得O Q ᶄ的最
小值为O E O F E F =52
ˑ5
55
2
=5.
点评:解法2由旋转的本质出发,直线A B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ʎ所得直线A ᶄB ᶄ即为动点Q ᶄ的轨迹,但直接求直线A ᶄB ᶄ的解析式不方便,因此旋转整个әA O B ,先求出点A ᶄ和B ᶄ的坐标,再求直线A ᶄB ᶄ的
解析式,最后用面积法求出点O 到直线A ᶄB ᶄ的距离.
8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年10月下半月㊀
试题研究
㊀
㊀㊀㊀
当然,在求出了直线A ᶄB ᶄ的解析式后,也可以由此设Q ᶄ的坐标,
用解法1中的坐标法,运用勾股定理和二次函数来求最值.解法2适用于大部分的动点旋转求最值问题,即先确定动点轨迹
.
图4
解法3:(逆向轨迹法)O Q ᶄ的最小值其实是定点O 到直线y =-
1
2
x +2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ʎ所得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转化为O ᶄ(1,-1)(由点O 绕点P 逆时针旋转90ʎ
得到)到直线y =-1
2
x +2的距离d .
如图4,过点O ᶄ(1,-1)作O ᶄA 垂直于x 轴交直
线y =-1
2x +2于点A ,O ᶄB 垂直于y 轴交直线y =
-1
2
x +2于点B .于是A (1,32)
,B (6,-1),所以O ᶄA =52
,O ᶄB =5.故A B =
O ᶄA 2+O ᶄB 2=
(5
2
)
2
+52
=552
.
由S әA O ᶄB =
12O ᶄA O ᶄB =1
2A B d ,得O ᶄQ 的最小值为O ᶄA O ᶄB
A B
=5,即为O Q ᶄ的最小值.
点评:解法3在求O ᶄQ 的最小值时同样可以用解
法1的坐标法来求,在本质上它与解法2是一样的,都是将所求最值转化成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但是解法3对解法2进行了简化,免去了求直线y =-1
2x +
2旋转后的直线解析式,
直接旋转定点O ,思路新颖巧妙.
变式1㊀在R t әA O B 中,O A =2,A B =4,P 是
O B 上一点,O P =1,Q 是边A B 上的一个动
点,
将Q 绕点P 逆时针旋转30ʎ得到点Q ᶄ,连接O Q ᶄ,则O Q ᶄ的最小值为
.
图5
解析:点Q 在A B 上运
动,即点Q 的轨迹为A B ,那么将A B 绕点P 旋转就能得到点Q ᶄ的轨迹.
于是,将әA O B 绕点P 逆时针旋转
30ʎ得到әA ᶄO ᶄB ᶄ,如图5,则点O 到A ᶄB ᶄ的距离即为
O Q ᶄ的最小值.
由旋转,得øB P B ᶄ=30ʎ.在R t әA O B 中,O A =2,A B =4,
所以øB =øB ᶄ=øB P B ᶄ=30ʎ,于是A ᶄB ᶄʊO B ,则øA E B ᶄ=øA O B =90ʎ.
所以点O 到A ᶄB ᶄ的距离为O E 的长度.
如图5,过点B ᶄ作B ᶄF ʅO B 于点F ,则øB ᶄF P =
90ʎ,于是四边形O E B ᶄF 是矩形.
由O B =
A B 2-O A 2=42-22
=23,O P =1,
得B P =B ᶄP =23-1.øB ᶄF P =90ʎ,øB P B ᶄ=30ʎ
,所以B ᶄF =
12B ᶄP =23-1
2
.故O Q ᶄ的最小值为O E =23-1
2
.
变式1没有坐标系背景,显然解法1不适用,而
运用解法3,将点O 绕点P 顺时针旋转30ʎ
以后再求O ᶄ
到A B 的距离较为麻烦,经对比发现,此题解法2是最简便的.类似地,还可以变化图形形状和旋转角度,解法一样.
图6
变式2㊀如图6,在等腰三角
形A B C 中,øB A C =120ʎ,A B =
A C ,D 是A
B 上一点,A D =2,
B D =4,E 是边B
C 上的动点,若点E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30ʎ的对应点是F ,连C F ,
则C F 的最小值是
.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解决这类绕定点旋转的最值问题有三种方法,分别为坐标法㊁轨迹法㊁逆向轨迹法,根据不同的题目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最常用的是轨迹法.若是动点所在的直线绕定点旋转,则先确定动点旋转后的轨迹,再根据垂线段最短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所求最值.
动态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在 动 中寻找 定 的量,再由这些定量探寻出动点形成的轨迹,从而根据轨迹分析出最值位置,即 由动寻定,由定定轨,由轨求
最 [2]
.
题目只是知识方法的一个素材,解题的过程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原理,提炼方法的本质,注重解法的策略,总结问题的归类,从而达到利用有限的题目实现无限的再创造.由解一道题变成会解一类题,乃至
通解一种体系的题,这也是解题教学的方向[
1].
参考文献:
[1]郭源源.旋转位似 似 成双定点定形 轨 一致[J ].教学月刊 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10):11G15.
[2]郭源源. 定量 构建动点轨迹 隐圆 巧解最值问题[J ].
中学数学杂志,2018(10):42G44.Z
9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