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阅读指导类型六古诗词第30课时分类讲练一爱国忧民类、羁旅思乡类、咏物抒怀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课时古诗词阅读之分类讲练一(爱国忧民类、羁
旅思乡类、咏物抒怀类)
一、爱国忧民
【内容精讲】
题材特征爱国类: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奉献。
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常见标志常见意象:山河、风雨、烽火、泪、弓
情感主题①忧国忧民,心系国运。
②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③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
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
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常用手法①比喻、拟人、设问、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象征、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抒情方式的运用
链接课内篇目爱国: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龚自珍《己亥杂诗》、杜牧《泊秦淮》、杜甫《春望》、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文天祥《过零丁洋》《南安军》、夏完淳《别云间》。
忧民:曹植《梁甫行》、《诗经·式微》、杜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拓展训练】
立春日感怀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①又逢春。
关河②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__________________ 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③。
【注释】①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②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
③簇五辛:簇,攒聚的意思。
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
《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
1.下列诗歌与本诗在情感主旨上最相似的一项是(A)
A.《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B.《满江红》秋瑾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D.《春望》杜甫
2.请联系上下文补写文中横线处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答:两行清泪。
因为思念亲人,作者当然会留下泪水,而且因为思念程度很深,内心很孤寂所以是“清泪”,加之要和前一句的“一寸”对应,所以是“两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 )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下列填入诗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奔
B.入
C.进
D.飞
4.小明要用多首古诗词串联编排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朗诵,你认为这两首古诗能否串联组合在一起?请说明理由。
答:可以。
一首是在写人民的盼望,一首是在写将士的出征,两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战争中不同角色的心理。
两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战乱和侵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看到了将士们一心为国的勇敢和无畏。
而且两首诗从人民的期盼到将士的出征,能够形成因果关系。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
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下列选项中对“貂裘”联想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曾身穿貂裘,踏遍山河,看尽美景。
B.作者曾身穿貂裘,征战沙场,驱逐敌寇。
C.作者曾身穿貂裘,指点江山,风流朝堂。
D.作者曾身穿貂裘,求学问道,拜访名士。
6.两首作品都充满伤感,请分析造成两首词作者“伤感”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陆游是因为自己年老而无法上战场,是一种壮志未酬的无奈与伤感。
岳飞是因为看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感到悲痛。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下面景物不可能出现在本词中的是(C)
A.高台
B.江水
C.长安
D.青山
8.若要为本词配画外音,深山中传来的鹧鸪鸣叫应是清脆明亮的,还是沉郁低婉的?请根据诗词内容说明理由。
答: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所以鹧鸪的叫声也应该回应这种内容情感,应该是沉郁低婉。
二、羁旅思乡
【内容精讲】
题材特征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人生感叹和漂泊愁苦
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鸿雁、寒山、烟、宿鸟、日暮、
夕阳、酒等
情感主题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链接课内
篇目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庭中有奇树》、杜甫《月夜忆舍弟》、温庭筠《商山早行》
【拓展训练】
鹧鸪天
[宋]晏幾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释】①取次:任意,随意。
9.全词情感丰富,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变化的一项是 (B)
A.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
B.杜鹃不停啼叫催归,作者内心感到平和,享受当下。
C.抱怨杜鹃不解人意,抒发了羁旅在外的无奈与叹息。
D.因无法主宰生活,抒发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0.有人说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抒情却不平铺随叙”,你是否同意此评价?说说理由。
答:同意。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思乡”之情,但词人没有直接抒发,而是借杜鹃鸟的不如归去的叫声勾起本无此心的游子的无尽“思乡”之情,本来是有心之人和无意之鸟,却颠倒成无心之人和有意之鸟,曲折委婉,动人心弦!
【甲】送苏尚书赴益州
[唐]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乙】送别
[唐]陈子良
落叶聚还散,征禽①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注释】两首诗均选自《全唐诗》。
①征禽:远徙的大雁。
11.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下列选项中,你选(B)
A.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B.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C.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D.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12.【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
答:借“落叶”“征禽”表达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深渡驿①
[唐]张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
洞房②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
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岳州别子均③
[唐]张说
离筵非燕喜,别酒正销魂。
念汝犹童孺,嗟予隔远藩。
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④。
他日将何见,愁来独倚门。
【注释】①深渡:地名。
驿:驿店。
②洞房:原指幽深的居室,此处指驿站。
③均:张说长子张均。
④江路断肠猿:《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13.下列选项中,对《深渡驿》中画面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B)
A.青山驿馆的夜晚,荒芜的庭院里正值秋露为霜。
B.居室洒满了月光,我坐在床边倾听江水的声音。
C.远处寂寥的山上,从树林间不断传来声声猿啼。
D.眼前成群的流萤在古老残旧的驿楼旁翩翩振羽。
14.两首诗都写到了猿的形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不同。
《深渡驿》中,猿响与岩树动静相衬,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夜宿深渡驿时思亲念远的悲凉心境。
《岳州别子均》中,运用断肠猿的典故,写出诗人与儿子分别时那种痛彻心扉的伤痛。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5.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断”字展现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
B.“断”将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
C.从“复”字可看出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D.从“复”字可感受到诗人在绝境中对时间的思考和展望。
16.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担心越接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三、咏物抒怀
【内容精讲】
题材特征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③常见意象:梅、竹、菊、松柏、兰、牡丹、草、荷花(莲)、红豆、丁香、蝉、鹰等
情感主题①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②寄寓作者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③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④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借古讽今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链接课内篇目曹操《观沧海》、刘禹锡《秋词(其一)》、谭嗣同《潼关》、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刘桢《赠从弟(其二)》、王磐《朝天子·咏喇叭》、陆游《卜算子·咏梅》
【拓展训练】
山园小梅
[宋]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
【注释】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
②合:应该。
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17.下列不符合诗中所描绘的梅花形象的是(B)
A.不畏严寒
B.顾影自怜
C.高洁端庄
D.明媚鲜丽
18.你认为本诗的颔联应重读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①“疏影”,正面描绘梅花的轻盈,与颈联的“霜禽”“粉蝶”侧面烘托梅花的孤洁、鲜丽相结合。
正侧面描写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迷人。
②“暗香”,从嗅觉角度刻画出梅香氤氲、
沁人心脾的幽境,描绘梅花的芬芳。
咏梅,实际上是他幽独清高、自甘淡泊人格的自我写照,充分表达了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
【甲】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雪
[唐]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9.下列不符合诗歌中“小松”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是(D)
A.长在草丛里
B.比蓬草要高
C.被他人忽视
D.始终不枯萎
20.【乙】诗前三联不见“雪”字,却处处写“雪”,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窗明”是由于白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时闻折竹声”暗写雪多、雪厚;“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暗写大地被厚雪覆盖。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21.下列对这首散曲中的“燕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那是它怜惜花朵零落,作者借此抒发了惜花伤春之情。
B.前四句写燕子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的花朵,中间三句写燕子感伤眼前破败的景象。
C.燕子呢喃,千般诉说,只有住在这里的老僧才听懂,作者运用夸张写世事之沧桑。
D.该曲是借“燕子”来展示时代的盛衰兴亡,借此来抒发作者昔盛今衰对比的感受。
22.作者在刻画燕子时“穷极工巧”,结合曲作,简要分析。
答:①拟人,“意难堪”“着意”“诉说”等词赋予了燕子以人的动作、心理和情态,把燕子人格化。
②用典,“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两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抒发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叹。
③虚实结合,实写花落,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以及眼前珠帘半缄,乌衣巷破败凋零的景象,续写最难消解王谢堂前寥落衰败的遗憾和悲哀,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的感伤、痛惜之情。
【甲】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乙】望蓟门①
[唐]祖咏
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
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
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④危旌:高扬的旗帜。
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
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
⑥请长缨:缨,绳子。
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23.下列选项中的推断,符合【乙】诗的写作背景的一项是(D)
A.诗人远离他乡,漂泊无依
B.诗人送别友人,离愁别绪
C.国家衰败,诗人报国无门
D.面临战争,诗人立志报国
24.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首诗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雨雪初霁时,阳光给树林涂上了一层暖色。
甲诗将山顶的积雪比作浮云,“城中增暮寒”,傍晚的长安城中增加了寒意,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
乙诗“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写“望”后之感,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