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综述
题目: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述姓名:陈湘
班级:09生物班
学号:14093400763
目录
一、概述
二、形态及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诊断及标准
五、预防与治疗
有关血吸虫的研究综述
一、概述
血吸虫病病在我国系指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体由于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受到感染。

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肝脏与结肠组织中所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脾肿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伴腹泻或排脓血便。

晚期则门静脉周围纤维性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

它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

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形态及生活史
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

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

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
上万条尾蚴。

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

三、致病性
1、致病机理
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2.成虫所致损害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

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

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随着病程发展,卵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绕以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最后类上皮细胞变为成纤维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

2、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
1、结肠病变常累及全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这是因为成虫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和痔上静脉的缘故。

虫卵沉着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引起急性虫卵结节形成。

肉眼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及灰黄色细颗粒状扁平隆起的病灶,直径约0.5~1cm左右。

继之,病灶中央可发生坏死脱落形成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的浅表溃疡,虫卵可随之脱落入肠腔,在粪便中可查见虫卵。

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痢疾样症状。

随着病变的发展,虫卵结节最后纤维化,虫卵也逐渐死亡及钙化。

晚期,由于虫卵的反复沉着,肠粘膜反复发生溃疡和肠壁纤维化,最终导致肠壁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和肠梗阻。

由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虫卵难于排入肠腔,故晚期患者粪便中不易查见虫卵。

此外,部分肠粘膜萎缩,皱襞消失,部分呈息肉状增生,少数病例可并发管状或绒毛状腺瘤甚至腺癌。

2、肝虫卵随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由于虫卵直径大于门静脉末梢分支之口径,虫卵引起的病变主要在汇管区,以左叶更为明显。

早期可有轻度肝肿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多个不等的灰白或灰黄色、粟粒或绿豆大小的小结节。

镜下在汇管区附近见许多急性虫卵结节,肝细胞可因而受压萎缩,也可有变性及小灶性坏死。

Kupffer细胞增生和吞噬血吸虫色素。

慢性病例肝内可见慢性虫卵结节和纤维化。

感染较轻的病例,仅在门管区有少量慢性虫卵结节,临床上一般不出现症状。

长期重度感染的病例,汇管区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因严重纤维化而变硬、变小,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变。

肝表面不平,有浅的沟纹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稍隆起分区,严重时形成粗大结节。

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变(pipe stem cirrhosis)。

由于虫卵结节主要见于汇管区,肝小叶并未遭受严重破坏,故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与门脉性肝硬变不同。

由于门静脉分支虫卵栓塞、静脉内膜炎、血栓形成和机化,以及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内门静脉分支阻塞和受压,从而造成较为显著的门静脉高压。

临床上常出现腹水、巨脾、食管静脉曲
张等后果。

3、脾早期脾略肿大,主要由于成虫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

晚期脾进行性肿大,可形成巨脾,重量可达4000g,主要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淤血所致。

脾内偶见虫卵结节。

临床上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症状。

4、肺肺血吸虫病是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

在部分急性病例,肺内可出现多数急性虫卵结节,其周围肺泡出现炎性渗出物,X线照片类似肺的粟粒性结核。

5、其他器官脑血吸虫病是较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主要见于大脑顶叶,也可累及额叶及枕叶。

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虫卵结节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上出现脑炎、癫痫发作和疑似脑内肿瘤的占位性症状。

关于虫卵进入脑的途径,一般认为是肺部虫卵经肺静脉到左心,而后由动脉血流带入脑内。

近年来发现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发现有IgG及补体C3的沉着,故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复合物肾炎。

儿童长期反复重度感染血吸虫病,严重影响肝功能,以致某些激素不能被灭活,从而继发脑垂体功能抑制,垂体前叶及性腺等萎缩,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体矮小,面容苍老,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称血吸虫病侏儒症(schistosoma dwarfism).
四、诊断及标准
1、诊断标准
①急性血吸虫病:疫水接触部位皮炎,发热,肝肿大伴肝区压痛,腹泻,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②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或慢性肠道感染症状,肝脾肿大,嗜酸粒细胞高于正常。

③晚期血吸虫病: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肝硬化,生长发育障碍,或腹部肉芽肿。

2、病原诊断
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

有:⑴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但虫卵检出率低。

⑵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⑶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

⑷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故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可应用直肠镜检查。

3、免疫诊断
⑴皮内试验(intradermaltest,IDT):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

此法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

⑵检测抗体: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检者未经病原治疗,而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对于确定诊断意义较大;如已经病原治疗,特异性抗体阳性,并不能确定受检者体内仍有成虫寄生,因治愈后,特异性抗体在体内仍可维持较长时间。

目前检测抗体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环卵沉淀试验(circunovalprecipitintest,COPT):通常检查100个虫卵,阳性反应虫卵数(环沉率)等于或大于5%时,即为阳性。

粪检血吸虫卵阳性者,COPT阳性率平均为97.3%(94.1%~100%)。

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haemagglutinationtest,IHA):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者与IHA阳性符合率为92.3%~100%,正常人假阳性率在2%左右,与肺吸虫、华支睾吸虫、旋毛虫感染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IHA操作简便,用血量少,判读结果快,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此试验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可反应抗体水平,阳性检出率在95%~100%,假阳性率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疗后半年至一年有50%至70%转为阴性。

4)免疫酶染色试验(immunoenzymicstainingtest,IEST)。

⑶检测循环抗原:由于治疗后抗体在宿主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其阳性结果往往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易于评价疗效。

循环抗原是生活虫体排放至宿体内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虫体排泄、分泌或表皮脱落物中具有抗原特性,又可为血清免疫学试验所检出。

从理论上讲,CAg的检测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反映活动性感染,而且可以评价疗效和估计虫种。

五、预防及治疗
1、预防
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

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

病牛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法,水牛的剂量为1.5mg/kg,黄牛为2mg/kg,治愈率达98%以上。

(2)切断传播途径
①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

可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垦种、养殖、水淹、土埋及火烧等办法。

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

五氯酚钠对成螺、幼螺、螺卵均具有较好杀灭作用,但对农作物、鱼类和人也有一定毒性;氯硝柳胺仅对鱼有毒性,其杀螺效率高,持效长,作用缓慢,与五氯酚钠合用可提高药效。

②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如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

在流行区,提倡饮用自来水、井水或将河水储存3天,必要时每担水加漂白粉1g,或漂白粉精1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使用。

(3)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应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洗澡、嬉水、捕捉鱼虾等。

因工作需要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侵入有预防作用,用0.5%巴豆液浸杀,5%巴豆液喷洒,或0.25%闹洋花煎剂浸杀,均有灭螺效果。

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2%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

血吸虫疫苗已在家畜中使用,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疫苗研制工作有可能制备出适合于人类的有效疫苗。

2、治疗
急性期如有发热,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并补充营养和支持治疗。

病情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慢性期以病原治疗为主,有贫血及营养不良者,予以支持治疗。

晚期患者应适当休息,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对血浆蛋白明显减低伴高度腹水者,可输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并适当利尿。

巨脾型采用脾切除加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

异位性损害如脑血吸虫病有癫痫症状者,给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钠等控制发作。

以吡喹酮为首选药物。

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治疗血吸虫病疗效卓著。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后,6~12个月粪便检查阴转率为90%左右,慢性与晚期患者为91%~100%,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①急性血吸虫病:总剂量按120mg/kg计算,分12次、4天服完,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应以住院治疗为宜。

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可采用总剂量60mg/kg,分6次、2天服完,或40mg/kg顿服。

个别年老体弱者,总剂量可减至35~40mg/kg,两次分服。

③慢性血吸虫病:晚期患者多数患夹杂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慢性与晚期患者服用吡喹酮后,药物吸收慢、排泄差,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并维持较长时间,晚期患者血液浓度更高。

因此,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和个体化。

一般可按总剂量40mg/kg计,一次服完,或分两次1天服完。

服药期间应加强观察,服药前后应暂时停用利尿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