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下列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
(命名)之也 后世之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 .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C .火尚足以明.
(明亮)也 非常..
(不平常)之观(景观) D .以其求思..
(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答案:B
解析:A.阳,南面;C.明,动词,照亮;D.求思,探究、思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始舍.于其址 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A ..
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获得 ④景象 B .①筑舍定居 ②十分之一 ③能够 ④景象 C .①筑舍定居 ②十一 ③得到 ④观察 D .①房屋 ②十分之一 ③取得 ④观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

①“舍”,动词,筑舍定居;②“十一”文言文表达分数的特定形式,即“十分之一”;③“得”,能够;④“观”,景象,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和②句相同,③与④句也相同
B .①和②句相同,③与④句不同
C .①和②句不同,③与④句相同
D .①和②句不同,③与④句不同 答案:A
解析:①②都是“景观”,③④“以”都是“因为”的意思。

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何可胜.道也哉刑人如恐不胜.
B.⎩⎪⎨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儿已薄禄相.
C.⎩⎪⎨⎪⎧
而卒.葬之卒.
起不意,群臣尽失其度
D.⎩⎪⎨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答案:A
解析:A 项“胜”均有“尽”之意;B 项“相”意思分别是“帮助”/“相貌”;C 项“卒”的意思分别是“去世”/通“猝”,突然;D 项“然”的意思分别是“然而”/“……的样子”。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 .以⎩⎪⎨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 .焉⎩⎪⎨
⎪⎧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 .故⎩⎪⎨⎪⎧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C
解析:A 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 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 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 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E.至于幽暗
..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答案:F
解析: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项属于名词作动词;C项形容词作动词,D、E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余之所得也。

D.然力足以至焉。

答案:D
解析:A、B、C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句末处省略了“而未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B.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D.于是
..余有叹焉
E.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F.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答案:C
解析:古义:A项非常:不同寻常;B项至于:到达;D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E项学者:求学的人;F项十一:十分之一。

9.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王安石,________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

抚州临川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北宋介甫半山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下列句中的“以”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以:连词,而 ②以:介词,由于,因为 B .①以:连词,不译 ②以:介词,因此 C .①以:连词,而且 ②以:介词,凭借 D .①以:连词,不译 ②以:介词,凭借 答案:A
解析:①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②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可胜道.也哉有碑仆道.
B.⎩⎪⎨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
何可胜.道也哉不胜.
枚举
D.⎩⎪⎨⎪⎧
此余之所得.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答案:C
解析:C.胜:尽;A 项,说/道路;B 项,观察/景象;D 项,得到/心得,收获。

1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距其.
院东五里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其.
孰能讥之乎 答案:D
解析:D.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13.“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 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D
解析:D 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

14.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帮助。

B .作者的心得: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达到,可以不后悔。

C .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
⎪⎧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②此世所以不传.

答案:D
解析:A 项①命名,②说出;B 项①能够,②得到;C 项①观察,②景象;D 项均为流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然.视其左右
B.⎩⎪⎨⎪⎧
①于是余有叹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C.⎩⎪⎨
⎪⎧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险以.
远,则至者少
D.
⎩⎪⎨⎪⎧
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至于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之
答案:D
解析:D 项,而:但是,表转折。

A 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而,表转折。

B 项,①语气词,无义;②代词,那里。

C 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并且。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字,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⑤托遗响于.悲风 ⑥于.
今无会因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A .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C .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①~⑧句中“于”均为介词,但意义不同,①⑧句意思是“在”,②③④句中“于”意思是“对”,⑤意思是“给”,⑥意思是“从”,⑦表被动,意思是“被”。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
夫夷.以近化险为夷.
B.⎩⎪⎨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游目骋怀
D.⎩⎪⎨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复前行,欲穷.
其林
答案:D
解析:D.穷:走到尽头;A.平坦/平安;B.错误/弄错;C.表示原因/凭借、用来。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 .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
B .①③④⑤⑥⑦/②/⑧/⑨
C .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B
解析:②中“其”为句中助词,不译。

⑧中“其”为语气副词,表反问。

⑨中“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自己”。

其余均为代词,放在一起。

6.下列加点词语词性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入之甚寒,问其深.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往往有得. ⑤有泉侧.出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则其至.又加少矣 A .①③⑧/②⑥/④⑨/⑤⑦
B .①②⑥/③⑧/④⑨/⑤⑦
C .①③⑧/②⑥/④⑦/⑤⑨
D .①②⑥/③⑦/④⑤/⑧⑨ 答案:A
解析:①③⑧均为形容词作名词,②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④⑨为动词作名词,⑤⑦为名词作状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度我至军中,公乃.

B.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答案:D 解析:A 项两个“乃”分别是“表判断,是”和“才”;B 项两个“而”分别是“而且”和“却”;C 项两个“其”分别是“那个”和“自己”;D 项两个“以”都是“因为”。

8.下列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 .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答案:D
解析:D 项“学者”为古今异义词,在文中“学者”意为“求学的人”。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答案:①文章叙议结合 ②他注重实践 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①处要扣住前面的“很有特色”和后面的“哲思”;第②处从后文“带儿子苏迈……”来考虑;第③处从后文的“唯勤”来看,强调的是如何“为学”。

10.根据下面的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不超过80个字。

(5分)
解析:“太子庶子”为官职,排除A、D,“其人”指“王安石”,是“想见”的宾语。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文中“神宗”“太宗”是皇帝去世后的庙号,而“熙宁”是皇帝在位时的年号。

B.“通知”与现代汉语中“把该办的事或该知道的事告诉人”的意思相同。

C.“铢两”在古代是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的一两,“铢两”是言极轻的分量。

D.“视事”在古代专指官吏到职办公,大多指政事方面。

答案:B
解析:“通知”在这指“全部知道”。

1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评说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王安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尧、舜为榜样,认为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B.王安石认为研究经书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说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

C.王安石以秤锤和重物相为轻重的关系作比,论述了皇权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不要放权流俗。

D.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吕诲、韩琦、司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对,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骚动”;王安石寄变法成功的希望于宋神宗是极不稳妥的。

答案:C
解析:C项中论述了“先王之道”与天下流俗相为轻重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大力加强新法的力度,以战胜流俗。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3分)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们都不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书本理论,不知道治理世事。

(2)改变世俗风气,树立新的法律,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1)第一句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古今相同;(2)第二句是判断句,“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参考译文:
宋神宗当年在颖邸的时候,韩维担任秘书郎,每次所提的建议都得到皇上的表扬。

这时候,(韩维)就说:“这不是我的意见,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意见。

”等到韩维担任太子舍人的时候,他又极力推荐(王安石)。

就这样皇上非常想见王安石,刚即位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几个月后,又提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四月,他才开始进入朝廷。

皇上问治国最先应从什么开始,(王安石)回答说:“应最先选择治国的榜样。

”皇上说:“唐太宗怎么样?”回答说:“陛下应仿效尧、舜,怎么能以唐太宗为楷模呢?尧、舜治政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

但是,后来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以为高不可攀。

”皇上说:“你真是要求我做难事,我看自己很渺小,恐怕不能符合你的意思。

你可以尽心地辅助我,让我们共同完成此事。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

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

”王安石回答说:“书本知识正是用来治理世事的东西,但是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浅陋的人都认为书本知识不能用来治理世事罢了。

”皇上问:“既然这样,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么为重?”王安石说:“改变世俗风气,树立新的法律,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皇上认为很对。

于是设置三司制定新法,命王安石与知枢密
精品文档
院事陈升之一起负责。

王安石又让他的同僚吕惠卿起草。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派提举官四十多人,颁布推行。

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十件错事,皇上罢免了吕诲的官职,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官职。

韩琦上书反对新法,皇上想改变主意,听从韩琦的意见,王安石极力请求皇上放弃这种想法。

司马光在回答诏书中有“士夫沸腾,黎马骚动”的话,王安石感到愤怒,抗书自辩,皇上设酒为他们劝和,(王安石)趁机给皇上讲朝廷内外大臣、文武百官勾结的情况,并且说:“陛下用先王的正道战胜时下的流俗,所以就与天下流俗相权衡轻重;流俗的势力大,天下的人就归附流俗;陛下的权重,天下的人就归顺陛下。

秤锤与物体相比轻重,虽然有千斤重的物体,所用来的秤锤加减只不过铢两而已。

现在奸臣小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用来阻挠陛下的政事,就这样陛下与流俗之势正好是争轻重之时,虽然他们只是增加很小的力量,但是天下的形势,就已经归于流俗了,这就是纷争的原因。

”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王安石于是就职治事,韩琦的主张得不到推行。

722449 57B1 垱~21556 5434 吴29509 7345 獅-28085 6DB5 涵34058 850A 蔊-QxD25937 6551 救O24513 5FC1 忁
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