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深层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坛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坛的美丽与宁静。

(2)简介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

4. 深入讲解
(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针对性讲解。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课文深层哲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

3. 象征手法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八、教学计划
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
第1-2课时: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第3-4课时:深入讲解、情感体验
第5-6课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
第7-8课时:教学评价、总结反馈
九、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坛图片、播放相关音乐等。

2. 课文注释: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资料。

十、教学总结
1. 通过对《我与地坛》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象征手法,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升了写作水平。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目标
补充和说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定是教学的核心,需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要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补充和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要准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能够反映课文的实质,要具有代表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补充和说明: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合作探讨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策略
补充和说明:启发式教学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既要引导学生思考,又要难易适度;情感教学要注重营造适宜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学习。

五、教学评价
补充和说明:情感态度评价要具体,要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六、教学计划
补充和说明:课时安排要合理,确保每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进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七、教学资源
补充和说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要适度,既要辅助教学,又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文注释要准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八、教学总结
补充和说明:教学成果的总结要全面,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反馈要具体,能够指导下一步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