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
(一)、实验内容: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

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
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本实验使用PHB-3便携式pH计。

该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测量精度为±0.02pH。

测量时,先用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校正后,用纯净水冲洗测定电极并用干净纱布拭干,便可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土壤水分测定: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土壤的实际含水状况,分析生态系统的水分动态及贮水能力。

二是风干土样水分的测定,为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

前一种田间土壤的实际含水量测定,目前测定的方法很多,所用仪器也不同。

风干土中水分含量受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

它不是土壤的一种固定成分,在计算土壤各种成分时不包括水分。

因此,一般不用风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而用烘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

分析时一般都用风干土,计算时就必须根据水分含量换算成烘干土。

测定时把土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则失去的质量为水分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百分数。

在此温度下土壤吸着水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群落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变化:由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反射和散射介质的差异,太阳辐射具有时空上的显著差异。

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内外的太阳辐射也有显著的不同。

测定时,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各点的光照强度。

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也存在时空变化。

植物群落由于植物枝叶的作用,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与群落外不完全相同,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测定时,在群落内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群落外确定相近的1—2个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

(五)、具体步骤
(1)光照强度:既观测其时间上的波动(10:30、11:30、12:30、14:30的
波动),又比较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不同高度(如地面、1.5m、3m处)、不同生态
系统之间的差异。

(2)土壤温度:既观测其时间上的波动( 10:30、11:30、12:30、14:30
的波动),又比较不同土壤深度(表面、10、15、20cm)、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
的差异。

(3)土壤水分:比较不同土壤深度(0-15、15-30、30-45、45-60cm)和不
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4)土壤pH:比较不同生态系统0-15cm层土壤pH的异同,分析原因。

(5)空气温湿度:除了时空动态之外,还可以分析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
(六)、结果记录(混交林)
光照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10:30 树干1860 1600 2900 10300 林冠中部1780 1710 1620 1290
林冠边缘1770 1710 1650 1380
林隙12400 3380 2400 1880
11:30 树干2500 3800 2000 9500 林冠中部2500 2200 1100 2100
林冠边缘2200 2200 1660 1800
林隙15700 4500 3100 23400
12:30 树干10300 23500 21200 27200 林冠中部2900 2800 2700 6000
林冠边缘1800 2200 1700 3400
林隙1900 5400 2000 1700
13:30 树干2610 2900 1490 1320 林冠中部1850 2110 1910 1590
林冠边缘1430 1490 1140 1060
林隙6120 2870 1530 1280
14:30 树干1970 2030 1680 1540 林冠中部1700 1800 2200 1630
林冠边缘1180 920 950 1210
林隙3360 2360 1970 1440 湿度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10:30 树干78.6 81.5 79.5 79.5 林冠中部82.1 83.3 85.9 83
林冠边缘76.1 77.2 77.8 83.7
林隙78.7 82.8 81.1 80.8
11:30 树干71.5 75.1 77.8 80.2 林冠中部71.2 74.4 70.7 78.1
林冠边缘74.2 73.2 71.6 74.3
林隙71.2 71.8 71.7 73.9
12:30 树干65.5 63 66.5 70.4 林冠中部66.2 65 67.6 72.3
林冠边缘65.9 69.3 68.4 75.1
林隙66.8 69.8 67.2 72.9
13:30 树干75.9 75.3 77.4 78.6 林冠中部79.9 76.1 77.1 78.7
林冠边缘76.9 77.1 81.7 78.4
林隙79.9 79.3 78.4 79.4
14:30 树干73 71.9 74.7 77 林冠中部73.3 76 76.7 80.1
林冠边缘70.1 72.6 75.8 78.6
林隙73.7 73.3 76.6 75.8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深度
5cm 10cm 15cm
10:30 树干27.4 27.4 27.6 28 19.5 18.7 18 林冠中部27.2 27.3 27.4 27.2 20 19.6 17.8
林冠边缘27.8 27.3 27.3 26.9 20.1 19.8 18
林隙27.9 27.4 27 27.4 20.1 18.5 19.1
11:30 树干28.3 28.1 28.1 28 19.5 20 18.2 林冠中部28.8 28.6 28.6 28.3 18.7 19.2 20.2
林冠边缘28.6 28.4 28.1 28.3 18.3 19.1 18
林隙29 29.1 28.7 28.8 20.5 19.7 18.4
12:30 树干31.4 31.1 31.6 32.9 19 19.5 20 林冠中部30.6 30.8 30.6 30.8 19.8 23 19.8
林冠边缘30.6 30.5 30.5 31 20 18 19
林隙30.3 30.2 30.2 30.6 19 18 19
13:30 树干28.9 29.1 28.7 28.8 20.5 19.2 18.9 林冠中部28.8 28.9 29 29 18.4 19 18.2
林冠边缘29 28.9 28.7 28.7 18.8 19.2 18.9
林隙28.6 28.5 28.3 28.5 18.8 18.9 18.5
14:30 树干29.5 29.6 29.4 29.4 19.8 19.5 18 林冠中部29.6 29.6 29.6 29.6 21 19 19
林冠边缘29.9 29.6 29.4 29.5 21 19 20
林隙29.7 29.6 29.7 29.7 19 18.5 18.5
土壤含水
林内位置土壤层次湿重干重铝盒重含水量林冠中部0-15cm 53.14 47.18 15.95 5.96 15-30cm 59.73 53.56 15.53 6.17
30-45cm 54.87 49.9 15.85 4.97
林冠边缘0-15cm 68.89 61.61 15.77 7.28 15-30cm 79.95 72.38 15.85 7.57
30-45cm 55.11 49.84 15.55 5.27
林隙0-15cm 57.16 50.21 15.94 6.95 15-30cm 68.3 60.52 15.68 7.78
30-45cm 60.15 54.46 16.23 5.69
土壤容重
林内位置土壤层次干总重环刀重容重
林冠中部0-15cm 121.63 24.46 97.17
15-30cm 160.60 24.72 135.88
30-45cm 139.99 23.84 116.15
林冠边缘0-15cm 133.81 24.55 109.26
15-30cm 129.72 25.11 104.61
30-45cm 174.33 24.88 149.45
林隙0-15cm 145.31 25.20 120.11
15-30cm 161.33 24.67 136.66
30-45cm 166.13 25.05 141.08
(七)分析
①马尾松林中,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的土壤含量相对变化不大,在
不同的区的相同层次内其土壤含量也变化不明显。

这是因为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生
长来良好,它们在土壤表层有一定量的主根和大量的须根系,而在土壤深层有乔
木的大量主根系,从而弥补了上层土壤由乔木层主根系不足带来的空缺。

致使
土壤含量在不同的层次内变化不明显。

②阔叶混交林中,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的土壤含量相对变化较大,在不同地区相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含量也变化明显。

这是因为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由乔木层的主根系组成,而乔木的主根系是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明显在深的土壤中含量较高,所以其层次性根系数量变化很大,导致土壤含量变化也很大。

③马尾松林和阔叶混交林相比,在土壤表层它们的土壤含量马尾松林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其表层根系多的原因。

而在土壤深层中它们的土壤含量基本相同,因为它们在那里的根系含量都是由乔木层的根系所决定的,所以它们在土壤深层的根系含量是基本相同的,从而土壤含量也相同。

实验二.群落调查与分析
(一)、实验内容:
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罗盘仪、GPS、皮尺、测绳、胸径围尺、记录夹等。

(四)、实验地点
学校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南昌大学图书馆南侧马尾松林)
(五)实验方法及原理:
1、样地法
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革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l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一4m甚至5rex 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
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2、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

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

计算式为: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六)、具体步骤
(1)样地选取
随机设置、规则设置、主观设置
(2)样地大小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 、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400 m2 。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3)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但原则是不宜罗列得太繁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4)分析:
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群落分析:
1 . 对比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其物种多样性很大区别。

马尾松林中乔木马尾松占绝对优势,为建群种。

在阔叶针叶林中主要为马尾松、苦槠和枫香,各物种之间在高度上互相竞争,争夺太阳光照面积。

2.在灌木层中,针阔混交林中物种数目也明显多于马尾松林,马尾松的绝对优势是树冠层很密,使得进入灌木层的阳光很有限,于是林下植物发育较弱,地被层主要是蕨类、苔藓和少量阔叶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较厚,分解程度低,营养回复利用效率低,对灌木的多样性有负效应。

3 . 在稳定性上,相对于马尾松林来说,针阔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使更成熟的群落类型。

(七)结果数据
乔木调查表
植物名称高度(m) 胸径(cm) 冠幅(m*m) 备注
枫香14 37
黄瑞木 6 13.8
黄瑞木 6 13.6
8cm处分支
黄瑞木7 14
黄瑞木7 13
3cm处分支
黄瑞木11 27
马尾松16 89 7.74*7.5
黄瑞木 6.5 14 1.34*1.71
黄瑞木7 15.5
黄瑞木7 13.5
苦槠 3.5 17
山矾8 14.8
黄瑞木 6 11.2
枫香10 18.3
马尾松15 49.7
黄瑞木 6.5 14.3
黄瑞木 6.5 14.3
马尾松8.5 37
黄瑞木7 18.2
山矾9 17
枫香8 18.2
马尾松18 67.7
马尾松14 55
马尾松17 64
黄瑞木 4.5 11.5
黄瑞木 5 12.3
枫香9 17.3
苦槠16 63 8.15*7.34
黄瑞木 4 10.2
马尾松12 54
枫香12 43.5
枫香10 24.5 3.6*3
枫香10 18.3
枫香7 23
枫香12 26
枫香8 18
黄瑞木 4.5 14.5 5cm处分支
黄瑞木 4.5 11
黄瑞木12.5 41
黄瑞木8 11.5
40cm处分黄瑞木 5 18.5
黄瑞木 4 12
黄瑞木 5 14.4
马尾松11 42.6
马尾松13 53.5
马尾松9 41
马尾松14 32.5
马尾松7 19.5
马尾松14 67
山矾9 17 2.33*1.1
山矾8 15
苦槠9 34
苦槠9 52
苦槠9 46.5
苦槠9 39
苦槠9.5 39
苦槠7 22
苦槠9 48
灌木调查表
植物名称株数平均高度盖度(%)生活型备注柃木9 3m 42.86 高位芽
黄瑞木 2 4.5 14.29 高位芽枯死三叶赤楠 5 1.2 28.57 高位芽
檵木 1 2.4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8 4m 28.57 高位芽
乌药 3 0.2 14.29 高位芽
柃木 1 4.5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 4 5m 28.57 高位芽枯死三叶赤楠 1 1 14.29 高位芽
大青 4 0.5 42.86 高位芽
乌药 4 0.2m 28.57 高位芽
三叶赤楠 3 0.8 28.57 高位芽
黄瑞木7 6 28.57 高位芽
苦槠 5 0.3 14.29 高位芽
柃木 1 4m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 4 4.5 28.57 高位芽
乌药 4 0.2 42.86 高位芽
大青 2 0.5 28.57 高位芽
草木层调查表
层间植物调查表
(八)结果处理
1、群落特征的计量指标
A、相对多度
相对多度=(某一植物个体总数/同一生活型植物个体总数)*100%
乔木:枫香相对多度=(10/58)*100%=17.2%
黄瑞木相对度=(22/58)*100%=37.9%
马尾松相对度=(13/58)*100%=22.4%
山矾相对度=(4/58)*100%=6.9%
苦槠相对度=(9/58)%100=15.5%
灌木:乌药相对多度=(11/68)*100%=16.2%
黄瑞木相对多度=(25/68)*100%=36.8%
檵木对多度=(1/68)*100%=1.72%
三叶赤楠相对多度=(9/68)*100%=15.5%
柃木相对多度=(11/68)*100%=16.2%
大青相对多度=(6/68)*100%=8.82%
苦槠相对多度=(5/68)*100%=7.25%
草本:苔草相对多度=(2/2)*100%=100%
层间植物:土茯苓相对多度=(8/18)*100%=44.4%
南蛇藤相对多度=(10/18)*100%=55.6%
多样性指数Sp=749090/233848=3.20 群落均匀度指数E1=13.18/3.20=4.12
实验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测定
(一)、实验内容:
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的比较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材料的取样方法、掌握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理解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性。

(三)、实验地点:
学校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南昌大学图书馆南侧马尾松林)
(四)、仪器设备和药剂
1.铲子、锄头、筛子、直尺
2.(1)0.008mol·L-1(1/6K2Cr2O7)标准溶液。

称取经130℃烘干的重铬酸钾(K2Cr2O7,GB642-77,分析纯)39.2245g溶于水中,定容于1000ml容量瓶中。

(2)H2SO4。

浓硫酸(H2SO4,GB625-77,分析纯)。

(3)0.2mol·L-1Fe SO4溶液。

称取硫酸亚铁(Fe SO4·7H2O,GB664-77,分析纯)56.0g溶于水中,加浓硫酸5mL,稀释至1mL。

(4)指示剂: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GB1293-77,分析纯)1.485g)与Fe SO4·7H2O0.695g,溶于100mL水中。

(五) 、实验原理
1、有机质含量的计算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以用土壤中一般的有机碳比例(即换算因数)乘以有机碳百分数而求得。

其换算因数随土壤有机质的含碳率而定。

各地土壤有机质组成
不同,含碳量亦不一致,因此根据含碳量计算有机质含量时,如果都用同一换算因数,势必造成一些误差。

2.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方法原理: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分钟),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
——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

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

在氧化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gH2SO4+3C~2K2SO4+2Cr2 (SO4) 3+3CO2+8H2O
K2Cr2O7+6FeSO4→K2SO4+Cr2 (SO4) 3+3Fe2 (SO4) 3+7H2O
在lmol‘L一1H2S04溶液中用Fe2+~Cr2072一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1 22~0 85V。

表滴定过和中使用的氧化还原指剂有以下四种
将8~lO个试管放入自动控温的铝块管座中(试管内的液温控制在约170~C),f或将8~10个试管盛于铁丝笼中(每笼中均有l~2个空白试管),放入温度为185~190℃的石蜡油锅中。

要求:放入后油浴锅温度下降至170~180℃左右,以后必须控制电炉,使油浴锅内始终内维持在170~180~C],待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
煮沸5rain ,取出试管(用油浴法,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倾入250mL 三角瓶中,用水洗净试管内部及小漏斗,这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为60~70mL ,保持混合液中(1/2 H2S04)浓度为2~3 tool ·L .1,如用邻啡罗啉指示剂,加指示剂2~3滴,溶液的变色过程中由橙黄一蓝绿一砖红色即为终点。

记取Fe S04滴定毫升数(V)。

每一批(即上述每铁丝笼或铝块中)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O 500E 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其他手续与试样测定相同。

记取Fe S04滴定毫升数(v0),取其平均 值。

结果计算:
土壤有机碳=
式中 :c ——0 8000 mol ·L-1(1/6K2Cr207)标准溶液的浓度;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的体积(mL): V 0—一空白滴定用去FeS04体积(mL): V ——样品滴定用去FeS04体积(mL):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 ·m01.1): lO -3——将mL 换算为L ; l.1——氧化校正系数: m ——样品质量(g);
k ——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的系数。

(六)实验步骤:
1、叶片取样与有机C 含量
取标准木2株,在一株标准木的上中下东南西北各称一部分,混合,作为一个样,另一株为另个样。

带回实验验洗干净,70度烘干,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

2、茎的取样与有机C 含量
取某2种典型灌木,砍取部分地下部分,去叶,用枝剪剪成若干小段,带回实验验,洗净,烘干,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

3、根系取样与C 贮量
1000
k
m 1.13.010 )V - V (V 5
*c 3-00
⨯⨯⨯⨯⨯⨯
在样地中,随机选取2点,每点分0-15cm和15-30cm两层挖30*30cm的方块,过筛取其根系,洗净,烘干,称重,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并计算土壤根系C贮量。

4、土壤取样和C贮量
同上。

随机分层取部分土壤,风干,磨碎,过筛,测定有机质含量。

5、有机质测定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 称取通过0.149mm(100目)筛孔的风干土样0.1~1g(精确到0.0001g),放入一干燥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8000mol·L-1(1/6K2Cr2O7)标准溶液5mL (如果土壤中含有氯化物需先加入Ag2SO40.1g),用注射器加入浓H2SO45mL充分摇匀,管口盖上弯颈小漏斗,以冷凝蒸出之水汽。

(2) 将8~10个试管放入自动控温的铝块管座中(试管内的液温控制在约170℃),[或将8~10个试管盛于铁丝笼中(每笼中均有1~2个空白试管),放入温度为185~190℃的石蜡油锅中,要求放入后油浴锅温度下降至170~180℃左右,以后必须控制电炉,使油浴锅内始终内维持在170~180℃],待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min,取出试管(用油浴法,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倾入250mL三角瓶中,用水洗净试管内部及小漏斗,这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为60~70mL,保持混合液中(1/2 H2SO4)浓度为2~3 mol·L-1,然后加入2-羧基代二苯胺指示剂12~15滴,此时溶液呈棕红色。

用标准的0.2 m ol·L-1硫酸亚铁滴定,滴定过程中不断摇动内容物,直至溶液的颜色由棕红色经紫色变为暗绿(灰蓝绿色),即为滴定终点。

如用邻啡罗啉指示剂,加指示剂2~3滴,溶液的变色过程中由橙黄→蓝绿→砖红色即为终点。

记取Fe SO4滴定毫升数(V)。

(4) 每一批(即上述每铁丝笼或铝块中)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0.500g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其他手续与试样测定相同。

记取Fe SO4滴定毫升(V0)其平均值。

(七)结果处理
1、土壤、根、叶固定的有机碳量(针叶林)
2、土壤固碳能力的计算
i 表土壤层次;Ci 表不同土壤层次的有机碳含量;Di 表不同土壤层次的容重;d 表土壤层次的厚度;S 为样方面积(数据表格在试验1中) 针叶林土壤有机碳量=
(767.643+794.898+383.295+1780.938+543.972+697.932+1012.527+1277.771+792.869)*15*225*0.00001g/m=235.07g/m
(八)分析
1.土壤层中因为表面有落叶腐质层的缘故,是的0-15cm 层中含有机C 量高于15-30cm ,切在一定深度内,越深含C 越低。

2.对于一个植物来说,其茎枝所含有机C 量要比叶中丰富。

3.将马尾松林与混交林相比较,混交林明显具有更浅的固碳能力。

因为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这样对生态系统中各层次的光能的利用。

物质循环的效率都是有力的。

这就使得混交林中的C 量高于马尾松林。

4.在马尾松林中,0-15cm 中的根系来说比15-30cm 丰富。

由于该群落中落叶层堆积的腐质层后,因此0-15cm 中含有机C 量高于15-30cm ,即在一定深度内,土壤浅层比深层的根系丰富。

5.在混交林中,0-15cm 中根系比15-30cm 贫瘠。

这说明起物质循环快,腐质层分解速度快,而物种多样性高,根系发达。

S d D C i p
i i ⨯⨯⨯∑
=1
实验四、研究报告和生态学软件示范及其实例应用(一)实验内容
1、研究论文的撰写
2、生态学软件及其上机体验
3、研究案例分析
4、研究报告的提交
(二)实验步骤
1. 题目:切合文章主要内容,明确、醒目、有特点、不落俗套。

信息足够:试验对象,处理因素,效应特点。

文字简练:一般不超过30个中文字或100个英文字符。

生动具体:用具体的效应特征增加吸引力。

2. 作者和单位
国际通行的作法是:对论文内容做出较重要实质贡献的参加署名,做出最重要研究工作贡献的为第一作者,为研究工作提出思路、指导和提供开展工作条件的为通讯作者。

在材料、方法、技术、讨论、资金等方面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帮助的可写到“致谢”中。

第一作者的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署名作者的单位均应为完成单位,列在作者行的下方。

单位应列出全称,国家,城市,邮编。

通讯作者要注出通信联络的具体地址,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

3.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既可作为论著的一个部分出现于论著的开始,也可与题目一起独立出现于各种检索系统。

因此,摘要既要为读者阅读论著提供一个简明的概要,也要为无法阅读全文的读者提供论著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全文的5%。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检索编写人员编制检索时的依据,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该论著,所以也应按规范写出。

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短浯也可以是单词,可方便读者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搜寻感兴趣的论著。

关键词一般跟在论著摘要前后。

须注意关键词选择是否得当,与你的论著被引用频率有密切关系,因而不要忽视关键词的选择。

关键词应该能表示论著中重要的主题,还应选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词汇作关键词。

国际互联网为文献检索提供更便利条件,准确提供关键词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关键词以新词为最佳,应为特定词汇。

“应用”、“调查”、“研究”之类非特定词不能作为关键词。

4 前言
前言的目的是给出本文作者进行此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和已经达到的目的。

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已经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

前言不是综述,不要牵扯面太大,避免过多细节和无关问题。

在介绍背景材料时还应该注意和自己完成的工作相适应。

(材料和方法
材料与方法一般分为若干小节,不仅提供支持论著结果的方法学依据,也可供他人重复和借鉴。

有些借鉴于他人的方法,可以简要地描述,甚至不作具体描述,但是应当提供所借鉴的文献。

材料与方法写作的范围及描述细致程度,要根据与论著结果的关系,重要的应当写得具体,次要的可简单一些。

对于创新或重大改进的方法,对创新或改进部分作较详细的叙述。

(三)结果
实验结果是检验科学思想的手段,进行科学推理的依据,是实验科学论文的主体。

一篇好文章应该尽力避免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用一系列实验结果来说明一个问题。

因此实验结果顺序编排的逻辑性很重要,顺序安排得好,读者自然而然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结论也就会更加令人信服。

千万不要简单地按实验的先后顺序罗列实验结果,这样只能扰乱论文的逻辑结构,引起读者思想紊乱。

对于内容较多的论文,在每一段结果之前加醒目的小标题是必要的。

三、讨论
前面说过,一篇好的科学论文应该是根据实验事实说明一种新观点,讨论的目的就在于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

讨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工作的水平,因此十分重要。

内容应包括,本文的主要意义,指出本文中的创新之处,与文献中有关结果的比较,对与文献中不同的结果及不同看法的可能结束。

最后可以指出仍
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简单谈一些将来可能的发展,为了明显的原因,对一部分应注意有所保留。

有时作者在结果部分也进行一定的讨论。

因此在讨论中要注意避免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

(四)参考文献
在科研论著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在于:
①对其他作者的观点和发现表示赞同和尊重;
②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的来源。

选择原则有:
①有效,最有效的文献是期刊论文,因为这类论文经过了一个审查过程,还有专著等;尚未投稿、投稿后尚未被接受的论文、个人交流资料等不能作为正式参考文献,但可以在文中引用并以括号注明来源。

②易获得,难以获得的文献,就难以了解全文内容,不宜作为引用的文献。

③尽可能少,应当选择第一手的、最重要的、风格最优雅的、最新的文献;如可能也可引用综述性文献。

请注意,你的参考文献目录可引导读者寻找你文章中已经或未被引用的文献。

(五)致谢
在正文的最后应有一小段致谢的内容,主要是提及感谢对本文工作提供了帮助的人或单位。

英文论文应在此说明支持本文工作的基金名称,资助单位及基金编号,申交论文则在正文第一页下脚注上说明。

这对基金结题是很重要的,一定不要忽略。

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生态学实验,熟悉和掌握了若干生态因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了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了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掌握了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研究方法;掌握了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熟悉和掌握了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的实验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