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不受尊重,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

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要求尊重女性,她的出现就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

因而,她的形象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而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新思潮。

这种思潮萌发在林黛玉身上,是作为一种斗争口号出现的,是一株民主主义思想的幼芽,是一盏号召人们前进的信号灯,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叛逆者;气质;孤傲;追求真爱;朴实纯洁;
直率
作者简介:何程敏,女,(1988—)。

山东沾化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识、辛勤的劳动,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地、完美地、典型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

在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

一、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林黛玉,在《红楼梦》里的地位仅次于贾宝玉。

如西园主人的《红楼梦.论辨》中所说:"以情言,此书黛玉为重";就钗、黛两人而论,则如王希廉的《红楼梦.总论》所论:"黛玉是主中主,宝钗却是主中宾。

"显然,这是曹雪芹全力塑造的人物。

她的叛逆性格在她与贾宝玉爱情故事中表现得最充分。

她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上。

此外,他们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思想,这就是说,他们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怜才惜貌的爱情,而是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的爱情。

在我国古代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西厢记》和《牡丹亭》确实算是很优秀的作品了,可是比较一下,《红楼梦》里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比起《西厢记》莺莺、张生,或者《牡丹亭》里杜丽
娘、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要深刻得多。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上。

林黛玉爱贾宝玉,主要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诚然是美丽动人的,但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比林黛玉还美丽一些,但为什么林妹妹能赢得贾宝玉的心,而宝姐姐却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呢?这主要是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贾宝玉不协调的、冲突的,她是以封建统治者规定的人生理想为理想,没有自己独立人生理想;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跟他是一致的。

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有一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一点。

这一回湘云和袭人所谈的是一些女孩儿的私房话,虽然生动有趣,却不值得多加分析。

但由于他们的谈话,引出了湘云对宝玉的劝告,又由于宝玉对湘云的态度,引出了袭人转述宝钗用同样的话劝告宝玉时所受到的难堪。

接着袭人又用宝玉对黛玉的态度来作比较,于是便引出了宝玉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

"这个情节从正面表现了宝玉鄙视和否定封建社会为他确定的那一条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正规道路,这是宝玉反封建思想的核心,是他全部性格的基础。

尽管他对宝钗是非常尊重的,对湘云也是非常喜欢的,他对任何女孩子也从来很少疾言厉色给以难堪的,但是宝钗说了,他咳了一声,一跺脚就给宝钗一个无言的鄙视。

而林黛玉却不同了,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她同情和支持贾宝玉那些不被一般人们所理解,而常遭人们所申斥的叛逆言行。

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给贾宝玉,献给这个被众人视为"不肖"、"孽障"的贾宝玉,并不是由于宝二爷在贾氏家族里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跟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而感情更为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一个知已,并且后来明确地知道宝哥哥也把她当作知已。

黛玉与宝玉在一起的时候,宝玉的行为稍为过份,黛玉总是斥开。

这是这个未婚少女一种本能的警觉,也是她高尚情操和品德一种必然表现。

但是当宝玉气急了的时候,黛玉却又情不自禁地为宝玉拭起汗来了,爱神丘比特之箭就是这样神奇和微妙,当你被他射中的时候,毫无办法摆脱,这叫做"灵台无计逃神矢"。

宝玉对黛玉说了三个字"你放心"。

这三个字比起以前宝玉说的"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或者"你死了,我去做和尚"要自然的多,诚恳的多,深刻得多,这是宝玉第一次在黛玉面前作含蓄的正式的表态。

这三个字把黛玉感动了。

当黛玉悟出了其中的含义,深感自己的心没有白费,感到自己已经不要说什么,而且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便含羞走了。

二、秉具诗人气质的孤傲少女
《红楼梦》它的诗词歌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一部份情节。

当然,小说中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需要的。

小说中人物作诗填词,酒令灯谜无不切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性格。

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的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

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

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象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萧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

如香菱向黛玉学诗渐进过程,作者模拟得维妙维俏。

在大观园众多富有才华的少女中,林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

历来有钗、黛并举的看法,有的人说,宝钗做人,黛玉作诗。

林黛玉有她乖巧可爱之处,"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第五十七回),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人间的群芳之冠宝钗无疑更为成功。

黛玉的初衷未尝不想好好做个社会的人。

她初入贾府之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但是要她象宝钗那样每日"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侯",却又违背她的性情,她不愿意把精力心思花费于此。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第六十二回),这也许是林黛玉关心家事的唯一的话了。

她所关心的是挚爱的宝玉,"你只管好。

你好我自好"。

(第二十九回),此外便是用诗来表达她的情感世界。

大观园中诗翁不少,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有一些锦心绣口之作,但是创作最多的是林黛玉。

她的作品计有二十三首,除应制联句和起社的作品,还有《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

数量之多,只有贾宝玉可以与之匹敌。

但很明显,林黛玉诗作大多是精品,而贾宝玉诗的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

曹雪芹使每个人的诗风都符合作者的性格。

薛宝钗除了起社、应制,一般没有主动作诗的想法与行动。

第三十七回"蘅芜君夜拟菊花题",她是非常热心地帮助湘云出主意请客,拟诗题的。

但是先做出了"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的请客预算,后又有一番不要把诗当成正经事的训诫,其关注点比史湘云实际得多。

她信奉"纺绩针线是你我的本能(第三十七回)而写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第四十二回)虽然连贾妃也承认她的诗与林黛玉的诗同是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

(第十八回)她的思想却停留在
和李纨一样的教育程度上,即"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藏愚守拙"为上。

而在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别人这一点上,她却是非常主动自觉的。

她不仅教育过湘云,也颇为耐心地教育过黛玉。

因而,薛宝钗虽有足够的天份,却没有足够的创作自觉。

她的诗是她人品的注脚,温柔敦厚,颇有身份,却只是她这个社会人的附属物,甚至对她说是可有可无且无者为上的附属物。

大观园历次诗社,往往是林、史争锋。

气质洒脱的湘云,不但能够大嚼鹿肉,酣眠忘返,而且芦雪庵联句,抢命一般,比黛玉还出色,一句"寒塘渡鹤影",更是几乎将黛玉难倒。

至于"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则显的有"是真名士自风流"(第五十回)的韵致,然而,在表现关于全书风格的感伤情调方面,湘云的诗则显然不如黛玉典型。

贾宝玉是全书的第一主人公。

他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呕心沥血佳作《芙蓉女儿诔》和《姽婳词》,但大观园凡起诗社,他却总是落第,才思远在林、薛、史乃至探春之下。

这大概与作者的立意有关:"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第一回),有此之论,故宝玉在与众女子共处之时,往往自愧不如,在诗才方面也不例外。

因此,贾宝玉虽有诗人的感悟力,在才华方面高于世人,而伏首于众裙钗。

由此可知,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

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

她在教香菱作诗时,主张学诗要学最上乘。

先从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入手,"肚子里先有了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四十八回),这是很有见解的,可见她做诗花了不少心血,显示出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才华。

从第三回中两段有关黛玉的外貌描写也能看出林黛玉这位诗人的天姿气质。

众人眼中之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天然的风流态度。

"宝玉眼中之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写实"。

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首先必须要求"细节的真实"。

可以说,没有林黛玉所写的这诗词歌赋,林黛玉的形象就不会如此丰满。

一首葬花诗,立即把林黛玉这个典型人物推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并且使她心灵深处隐秘活动历历可见。

这首葬花诗,与慨叹"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桃花行》(第七十回)和"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以及勇敢地吐露少女情愫和爱情受到阻扼的苦闷,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
君那得不伤悲,"这样无所隐饰的诗章赠给宝玉的题帕诗(第三十四回)等诗作一起,简直可以说是为林黛玉画出了一幅精神肖像。

《菊花诗》十二题,林黛玉以《咏菊》《问菊》而夺魁。

她那:"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的菊花气质,也就与诗词一道,鹤立鸡群地再现出来,大家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位秉赋诗人气质的孤傲少女形象。

三、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

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

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

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

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妈去。

”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

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

”并且立即“往外走”。

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

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

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四、朴实纯洁而又直率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

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有原因的,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

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

“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

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

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者曹雪芹通过多方面地、立体地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现出来,精心刻划了林黛玉这个典型形象。

黛玉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懂得妥善地去保护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不懂得巧妙地去掩藏自已内心深处的隐秘,更不懂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利用某种手段。

机诈奸巧,虚伪权谋,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完全与他绝缘。

逢迎阿谀、苟合取容,这种叭儿狗式的奴才哲学更是与她无分。

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容忍退让,这些中庸之道,她似乎也没有学到。

她是这样的自尊,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半点侮辱和损害。

她又是这样的自傲,鄙视那个社会的一切卑劣的庸俗的东西。

她爱宝玉,仅仅是因为情投意合、思想一致,富贵荣华不是她选择的条件,聪明秀慧也不是她倾心的根由。

仕途经济,不屑一谈。

光宗耀祖,从未挂齿。

金玉良缘这个宿命观点,她敢于勇敢冲击。

她秉绝代才华,具稀世俊美,锦心绣口,捷才敏思。

她勇敢而又柔弱,聪明而又单纯,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超尘绝俗而又热爱生活。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在优秀古代文化陶冶之下,所具有的一切美丽和诗情。

参考文献
【1】西园主人,《红楼梦.论辨》
【2】王希廉,《红楼梦.总论》
【3】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4】汤显祖,《牡丹亭》
【5】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